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说明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单元说明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像、联想 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 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 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这个单元把运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切合实际地定为教学目标 当然,欣赏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 法。教学目标中规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适应教学需要 无意规定欣赏这个单元诗歌只能用这两种方法。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该 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对它们应有正确 理解。“意”,有人认为是作者之“意”,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后者 的看法更合理些。“志”,有人认为是作者之“志”,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 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可以视为作者 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 反求。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 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 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不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说明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单元说明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像、联想 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 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 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这个单元把运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切合实际地定为教学目标。 当然,欣赏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 法。教学目标中规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适应教学需要, 无意规定欣赏这个单元诗歌只能用这两种方法。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该 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对它们应有正确 理解。“意”,有人认为是作者之“意”,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后者 的看法更合理些。“志”,有人认为是作者之“志”,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 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可以视为作者 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 反求。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 “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 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不难
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 高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 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 的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及 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 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 谱会笺本》)鲁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 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 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当然,“知人论世”是围绕着审美来进行 的。清人黄子云说:“当于吟咏之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 心,求无象于官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野鸿诗的》)推测 作者境遇要结合审美吟咏,否则成了堆积材料史实,反而会破坏对诗歌的欣赏 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重点介绍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有关知 识和赏析方法,写得有理有据,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运用这种赏析方法去欣 赏诗歌。在“赏析示例”中,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作了运用“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的示范,供学生参考借鉴。 “自主赏析”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共包括四首诗歌。这些诗歌都适于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 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这种人生悲剧 正折射于《湘夫人》执著、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之中。鲍照生活于门阀制度 盛行的时代,有一身本事却因出身寒微而郁郁不得志,这促使鲍照把对门阀制 度的愤懑不平之气,抒发在《拟行路难》中。杜甫从年轻时起就抱有“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腐败的封建政治,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却不仅 使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陷于困顿。杜甫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 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一诗中。陆游是伟大的爱国 主义者,他一生都渴望恢复中原、报国杀敌,对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自己的报 国壮志付诸东流充满愤恨。《书愤》就是抒发这种愤恨感情的作品之一。我国 古代理论家说过,“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这四首诗便是典型的例证 因此,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顺利地探究这些诗的意旨。至于“以意逆志” 的方法,适用于一切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当然也适用于这四首诗。 “自主赏析”的课文后面,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指导学生在 欣赏诗歌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每篇 课文后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这对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眼界,有 定好处。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课 文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这对学生欣赏课文很有帮助
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 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 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 的。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及 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 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 谱会笺本》)鲁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 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 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当然,“知人论世”是围绕着审美来进行 的。清人黄子云说:“当于吟咏之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 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野鸿诗的》)推测 作者境遇要结合审美吟咏,否则成了堆积材料史实,反而会破坏对诗歌的欣赏。 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重点介绍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有关知 识和赏析方法,写得有理有据,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运用这种赏析方法去欣 赏诗歌。在“赏析示例”中,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作了运用“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的示范,供学生参考借鉴。 “自主赏析”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共包括四首诗歌。这些诗歌都适于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 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这种人生悲剧, 正折射于《湘夫人》执著、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之中。鲍照生活于门阀制度 盛行的时代,有一身本事却因出身寒微而郁郁不得志,这促使鲍照把对门阀制 度的愤懑不平之气,抒发在《拟行路难》中。杜甫从年轻时起就抱有“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腐败的封建政治,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却不仅 使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陷于困顿。杜甫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 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一诗中。陆游是伟大的爱国 主义者,他一生都渴望恢复中原、报国杀敌,对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自己的报 国壮志付诸东流充满愤恨。《书愤》就是抒发这种愤恨感情的作品之一。我国 古代理论家说过,“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这四首诗便是典型的例证。 因此,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顺利地探究这些诗的意旨。至于“以意逆志” 的方法,适用于一切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当然也适用于这四首诗。 “自主赏析”的课文后面,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指导学生在 欣赏诗歌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每篇 课文后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这对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眼界,有一 定好处。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课 文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这对学生欣赏课文很有帮助
这个单元的“推荐作品”,推荐了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五首诗,供学 生课外欣赏。这些都是名家名作,指导学生在课外读读背背,不无裨益 作品欣赏 湘夫人 整体感知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楚国。他对内主张举贤 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 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 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像力十分丰富、文辞 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 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 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 佳人到来的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心情恍 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湘夫人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 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驰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 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 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 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 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 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 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 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 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这个单元的“推荐作品”,推荐了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五首诗,供学 生课外欣赏。这些都是名家名作,指导学生在课外读读背背,不无裨益。 作品欣赏 湘夫人 整体感知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楚国。他对内主张举贤 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 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 20 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 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像力十分丰富、文辞 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 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 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 佳人到来的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心情恍 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湘 夫 人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 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驰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 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 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 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 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 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 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 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 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语言品味 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品味。 这两句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诗人捕捉到了一些最富于 典型性的事物,用轻灵的笔触写了出来。因此,这两句被广为传诵,成为千古 名句。林庚先生说:“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 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唐 诗综论·说木叶》) 二、对“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的理解。 一种理解(郭沫若):九嶷山的诸神都和湘君一起来迎接湘夫人,连绵不断, 犹如天上的流云一样,场面十分热闹,可是湘夫人并没有来。又一种理解(胡 念贻):九嶷之神纷纷都来迎接,众神像云一样地来到。(我则归九嶷,湘夫 人不得见了。)第三种理解(陆侃如、龚克昌):九嶷山上的众神啊都来欢迎 你和侍从们前来啊像流云一样。在这三种理解中,第一、二种理解都把句子中 的“灵”解释为九嶷山上的众神,而第三种理解则把“灵”解释为湘夫人及其 侍从。与第一、三种理解不同,第二种理解是九嶷山众神把湘君迎走了 关于练习 一背诵这篇作品。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 参考答案 (略)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打好语言的基本功,首先读懂《湘夫人》 参考答案 1.帝子降兮北渚渚:水边的浅滩。 2.与佳期兮夕张张:张设罗帐
语言品味 一、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品味。 这两句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诗人捕捉到了一些最富于 典型性的事物,用轻灵的笔触写了出来。因此,这两句被广为传诵,成为千古 名句。林庚先生说:“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 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唐 诗综论·说木叶》) 二、对“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的理解。 一种理解(郭沫若):九嶷山的诸神都和湘君一起来迎接湘夫人,连绵不断, 犹如天上的流云一样,场面十分热闹,可是湘夫人并没有来。又一种理解(胡 念贻):九嶷之神纷纷都来迎接,众神像云一样地来到。(我则归九嶷,湘夫 人不得见了。)第三种理解(陆侃如、龚克昌):九嶷山上的众神啊都来欢迎, 你和侍从们前来啊像流云一样。在这三种理解中,第一、二种理解都把句子中 的“灵”解释为九嶷山上的众神,而第三种理解则把“灵”解释为湘夫人及其 侍从。与第一、三种理解不同,第二种理解是九嶷山众神把湘君迎走了。 关于练习 一背诵这篇作品。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 参考答案 (略)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打好语言的基本功,首先读懂《湘夫人》。 参考答案 1.帝子降兮北渚渚:水边的浅滩。 2.与佳期兮夕张张:张设罗帐
3.罾何为兮木上罾:鱼网。 4.蛟何为兮水裔裔:边。 5.朝驰余马兮江皋皋:边。 6.葺之兮何盖葺:编草盖房子。 三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真正读懂古诗,从而欣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听到湘夫人在召唤我,我要驾车和她一同前往。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用水菖蒲装饰墙壁,用紫贝壳砌成庭坛,用拌着椒草的泥土涂墙,潢屋都有 芳香。 3.罔薜荔兮为帷,擗榜兮既张。 把缠绕在树上的薜荔编结为幔帐,把意木剖开来制成房中的隔扇,这一切都 已经安排妥当。 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时机不可多得,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四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旨。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 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 链接”中王逸、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渊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3.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
3.罾何为兮木上罾:鱼网。 4.蛟何为兮水裔裔:边。 5.朝驰余马兮江皋皋:边。 6.葺之兮何盖葺:编草盖房子。 三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真正读懂古诗,从而欣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听到湘夫人在召唤我,我要驾车和她一同前往。 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用水菖蒲装饰墙壁,用紫贝壳砌成庭坛,用拌着椒草的泥土涂墙,满屋都有 芳香。 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把缠绕在树上的薜荔编结为幔帐,把蕙木剖开来制成房中的隔扇,这一切都 已经安排妥当。 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时机不可多得,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四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旨。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 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 链接”中王逸、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3.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