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 教学目标 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 四、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单元介绍 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 义》和《水浒传》。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 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岀一百 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 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 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20卷100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170余年。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 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作者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 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 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 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2.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 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 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共20卷80回,是明代以来各种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岳飞 为首的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但是以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后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小说对人 物的塑造总的来说过于概念化,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描写,因此,“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朮(zhu)之横”等,也都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1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教学目标 一、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 四、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单元介绍 一、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 义》和《水浒传》。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 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出一百 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1.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 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 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 20 卷 100 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 170 余年。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 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作者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一 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 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 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2.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 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 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共 20 卷 80 回,是明代以来各种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岳飞 为首的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但是以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后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小说对人 物的塑造总的来说过于概念化,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描写,因此,“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朮(zhú)之横”等,也都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部小说比较 类型不同。按小说的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英雄人物,主 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 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塑造的人物不同。这两部小说都有生动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传奇色彩,但其中又有本 质的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 如诸葛亮是智薏的化身,曹操生来就奷诈,关云长与生俱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 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遺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 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更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1《三国演义》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 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 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 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 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 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 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 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 其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中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 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 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 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 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淸平世界的明 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主题
2 二、两部小说比较 1.类型不同。按小说的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英雄人物,主 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 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塑造的人物不同。这两部小说都有生动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传奇色彩,但其中又有本 质的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 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生来就奸诈,关云长与生俱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 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 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更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1 《三国演义》 综述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 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 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 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 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 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 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 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 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 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 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 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 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二、主题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 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己,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 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 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 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 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恳,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 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五种观点 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所谓“尊刘抑曹”乃是正统思想的具体化,而这正是《三国演义》 主题思想的中心。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般暴露曾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奷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 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一刘、关 张和诸葛亮的业绩。有的同志还指出,《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三国历史本身原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军 阀彼此混战,魏、蜀、吴三国尚未出现的时期,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大多数军阀表面上也都承认皇室的合法性。刘备自然要 住正统思想作武器,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来反对曹操。到了三国割据已经形成之后,蜀汉仍然以正统自居,也是很自然的事 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三国演义》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记述三囯史实的著作。由于正统思想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 封建社会里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不能不拥护正统思想。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到朱熹的《通鉴纲目》都是以蜀汉为正统,因此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接受了这种影响。三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三囯故事的话本和杂剧从现实生活中提 取出来的正统思想。它表现了汉族广大人民在异族的入侵和压迫下渴望光复故囯,因而把刘备政权当做汉族政权的象征来拥护的感 情。这是《三国演义》取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多。他们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尊刘抑曹”,或者叫 做“拥刘反曾”,但不同意说罗贯中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岀发来写作的。他们认为,罗贯中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民 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从浩瀚纷繁的三囯历史题材中,提炼出“拥刘反曹”的主题。这个主题, 表达了人民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寄托了人民的爱和理想。同时,罗贯中是一位献身于通俗文学的艺术大师,接受了唐 宋、元以来流传于民间的“拥刘反曹”历史故事的影响。他在历代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参考各种正史、野史、传说、佚闻,塑造了 人民喜爱的棚棚如生的传奇英雄的典型,刻画了人民憎恶的反面人物形象。所以,《三囯演义》“拥刘反曹”主题的形成,既有它 的现实基础和时代需要,又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创作的肥沃土壤之中。 3.“忠义”说。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持这种观点的人从作品所反映的伦理思想来认识作品的主題,认为《三国演 义》主要是以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为毕生宗旨,都是忠义的典型,而作者竭力鞭挞的董卓、曹操等则是不忠不义的典型。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是讴歌忠义观念 和忠义英雄的史诗。 4.“反映三囯兴亡”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对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错綜复杂的矛盾(士 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宦官外戚之间的矛盾,中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军阀与军阀之间的矛盾等等)的描写,特别
3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 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 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 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 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 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 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五种观点。 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所谓“尊刘抑曹”乃是正统思想的具体化,而这正是《三国演义》 主题思想的中心。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般暴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 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标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刘、关、 张和诸葛亮的业绩。有的同志还指出,《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三国历史本身原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军 阀彼此混战,魏、蜀、吴三国尚未出现的时期,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大多数军阀表面上也都承认皇室的合法性。刘备自然要 抓住正统思想作武器,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来反对曹操。到了三国割据已经形成之后,蜀汉仍然以正统自居,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三国演义》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记述三国史实的著作。由于正统思想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 封建社会里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不能不拥护正统思想。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到朱熹的《通鉴纲目》都是以蜀汉为正统,因此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接受了这种影响。三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和杂剧从现实生活中提 取出来的正统思想。它表现了汉族广大人民在异族的入侵和压迫下渴望光复故国,因而把刘备政权当做汉族政权的象征来拥护的感 情。这是《三国演义》取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多。他们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尊刘抑曹”,或者叫 做“拥刘反曹”,但不同意说罗贯中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写作的。他们认为,罗贯中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民 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从浩瀚纷繁的三国历史题材中,提炼出“拥刘反曹”的主题。这个主题, 表达了人民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寄托了人民的爱和理想。同时,罗贯中是一位献身于通俗文学的艺术大师,接受了唐、 宋、元以来流传于民间的“拥刘反曹”历史故事的影响。他在历代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参考各种正史、野史、传说、佚闻,塑造了 人民喜爱的栩栩如生的传奇英雄的典型,刻画了人民憎恶的反面人物形象。所以,《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的形成,既有它 的现实基础和时代需要,又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创作的肥沃土壤之中。 3.“忠义”说。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持这种观点的人从作品所反映的伦理思想来认识作品的主题,认为《三国演 义》主要是以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为毕生宗旨,都是忠义的典型,而作者竭力鞭挞的董卓、曹操等则是不忠不义的典型。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是讴歌忠义观念 和忠义英雄的史诗。 4.“反映三国兴亡”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对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士 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宦官外戚之间的矛盾,中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军阀与军阀之间的矛盾等等)的描写,特别
是通过对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阶级本质和残杀压迫人民的罪 行,是一部形象的三国兴亡史。 5.“讴歌封建贤才”说。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也是对 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的胸襟开阔、深谋远虑,他的忠于职守、坚贞不貳,他的公正严明、信賞必罚,他的精明练达、智慧 无穷,以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受到作者的热烈赞颂,被当做理想的封建政治家的典范,当做封建社会里才智 之士的楷模,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不仅为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为今天的群众所欣赏 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代英雄的风云际会与斗争,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桃园三结义”“煮酒论 英雄”“舌战群儒”等 1.桃园三结义 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讲述的故事。当时的三个普通百姓—刘备、关羽、张飞,因为一道招军榜文走到一起来了。小 说在对三人做了介绍以后,便集中描写他们结拜兄弟这件事。结拜兄弟,是起源于宋元时代的一种民间风俗,在三国时代并没有, 而作者安排他们三人结拜,是有其用意的。在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三人结为异性兄弟,目的是要“同 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且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谁要是违背了这个誓言, 谁就是忘恩负义,为天地所不容。故事的发展表明:他们都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尽管后来刘备成了君王,关羽、张飞成为目 子,但他们仍把兄弟的情谊看得高于一切,兄弟关系超过了君臣关系。 2.煮酒论英雄 这是小说第二十一回讲述的故事。这个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 假意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作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里,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一天,刘备正 在浇菜,曹操派人请他赴宴。两人见面后,曹操不动声色地说:“在家做得好大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 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接着,曹操又荡开话头,说起“望梅止渴”的往事,引 出青梅煮酒小宴。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做当世英雄,问刘备当世谁可称为英雄。刘 装做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探测刘备内心,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然后,单刀直入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听 此时内心的震撼和惊恐可以想见,手中的筷子也不觉掉到地上。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巧借恰在此时到来的雷声掩饰了自己的窘态 从容地拾起了地上的筷子。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刘备随机应变的一面。他的机智,消除了曹操的疑心,避免了曹操 的迫害,为他成大事打下了基础 3.舌战群儒 这个故事叙述的是诸葛亮与东吴谋士的一场辩论。当时,面对压境大兵,孙权手下乱做一团。文臣希望苟且偷生,武将渴 望战死疆场,谁也没抱着胜利的希望。诸葛亮在此情境之下来到江东,其险情险境可见一斑。但是,历史总是会成就一些冒险家的 事业的。诸葛亮凭借聪明才智和伶俐口才,以一当百,晓以厉害,舌战群儒,极尽其铺张之声势、讽刺挖苦之能事,终于说服孙权 下定决心,为孙刘联军合伙抗曹奠下基础。在这场口舌之战中,七八个儒生轮番诘问,步步紧逼,一个比一个严厉尖刻。但诸葛亮 从容不迫,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他用含讥带讽的辞令,把张昭等人驳得或“满面羞愧”,或“低头丧气”,充分表现出不辱使命 外交家风度 此外有影响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些甚至成了成语或俗语,如“借东风”“失街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三气周瑜”“蒋干中计”“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徐庶进曹营”“周瑜打黄盖”等等
4 是通过对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阶级本质和残杀压迫人民的罪 行,是一部形象的三国兴亡史。 5.“讴歌封建贤才”说。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也是对 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的胸襟开阔、深谋远虑,他的忠于职守、坚贞不贰,他的公正严明、信赏必罚,他的精明练达、智慧 无穷,以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受到作者的热烈赞颂,被当做理想的封建政治家的典范,当做封建社会里才智 之士的楷模,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不仅为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为今天的群众所欣赏 三、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代英雄的风云际会与斗争,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桃园三结义”“煮酒论 英雄”“舌战群儒”等。 1.桃园三结义 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讲述的故事。当时的三个普通百姓──刘备、关羽、张飞,因为一道招军榜文走到一起来了。小 说在对三人做了介绍以后,便集中描写他们结拜兄弟这件事。结拜兄弟,是起源于宋元时代的一种民间风俗,在三国时代并没有, 而作者安排他们三人结拜,是有其用意的。在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三人结为异性兄弟,目的是要“同 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且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谁要是违背了这个誓言, 谁就是忘恩负义,为天地所不容。故事的发展表明:他们都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尽管后来刘备成了君王,关羽、张飞成为臣 子,但他们仍把兄弟的情谊看得高于一切,兄弟关系超过了君臣关系。 2.煮酒论英雄 这是小说第二十一回讲述的故事。这个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 害,假意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作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里,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一天,刘备正 在浇菜,曹操派人请他赴宴。两人见面后,曹操不动声色地说:“在家做得好大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 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接着,曹操又荡开话头,说起“望梅止渴”的往事,引 出青梅煮酒小宴。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做当世英雄,问刘备当世谁可称为英雄。刘 备装做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探测刘备内心,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然后,单刀直入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听, 此时内心的震撼和惊恐可以想见,手中的筷子也不觉掉到地上。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巧借恰在此时到来的雷声掩饰了自己的窘态, 从容地拾起了地上的筷子。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刘备随机应变的一面。他的机智,消除了曹操的疑心,避免了曹操 的迫害,为他成大事打下了基础。 3.舌战群儒 这个故事叙述的是诸葛亮与东吴谋士的一场辩论。当时,面对压境大兵,孙权手下乱做一团。文臣希望苟且偷生,武将渴 望战死疆场,谁也没抱着胜利的希望。诸葛亮在此情境之下来到江东,其险情险境可见一斑。但是,历史总是会成就一些冒险家的 事业的。诸葛亮凭借聪明才智和伶俐口才,以一当百,晓以厉害,舌战群儒,极尽其铺张之声势、讽刺挖苦之能事,终于说服孙权 下定决心,为孙刘联军合伙抗曹奠下基础。在这场口舌之战中,七八个儒生轮番诘问,步步紧逼,一个比一个严厉尖刻。但诸葛亮 从容不迫,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他用含讥带讽的辞令,把张昭等人驳得或“满面羞愧”,或“低头丧气”,充分表现出不辱使命 的外交家风度。 此外有影响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些甚至成了成语或俗语,如“借东风”“失街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三气周瑜”“蒋干中计”“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徐庶进曹营”“周瑜打黄盖”等等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在演绎历史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仁义的刘备,忠勇双全的关 羽,乱世奸雄曹操等。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有几点值得称道处。其一,抓住特征,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勾勒,使其神采毕现。比如写外貌,刘备 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羽是“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如此略去外貌取其精神,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其二,抓住人物活动中 最富有特征的细节,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操军粮告竭,正在焦急之际,忽报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此 时,曹操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跣足岀迎”“先拜于地”,好似仁爱而谦恭:但是当许攸问他军粮情况时,他却一再隐瞒,不肯 以实相告,则又昭示出他奸猾狡诈的一面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 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 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公今军 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授,而 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奷雄,今果然 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 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此外,对比、夸张、烘托等手法的运用,也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增光添色不少 下边介绍几位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1.诸葛亮 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 诸葛瑾仕于吴孙杈,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先后仼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 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 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 榜样,其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己超过了他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实践。他效仿“姜太公钓鱼”隐居卧龙岗,自言是为了“苟全性命 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又有感于刘备的恩宠,一生跟随刘备,为蜀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事无巨细,一概躬亲” 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54岁便因操劳过度而死在征战途中。《三国演义》突出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积极方面 同时又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 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2.刘备 蜀汉昭烈皇帝,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 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因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建安十二年(207 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221年正式称帝。后为关羽、张飞报仇,大举进攻吴国,被东 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 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但 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 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是作者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让他落入了“无能”的境地,给人以“无能” 和“虚伪”的感觉
5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在演绎历史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仁义的刘备,忠勇双全的关 羽,乱世奸雄曹操等。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有几点值得称道处。其一,抓住特征,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勾勒,使其神采毕现。比如写外貌,刘备 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羽是“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如此略去外貌取其精神,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其二,抓住人物活动中 最富有特征的细节,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操军粮告竭,正在焦急之际,忽报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此 时,曹操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跣足出迎”“先拜于地”,好似仁爱而谦恭;但是当许攸问他军粮情况时,他却一再隐瞒,不肯 以实相告,则又昭示出他奸猾狡诈的一面。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 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 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公今军 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 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 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 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此外,对比、夸张、烘托等手法的运用,也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增光添色不少。 下边介绍几位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1.诸葛亮 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 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先后任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 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 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 榜样,其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实践。他效仿“姜太公钓鱼”隐居卧龙岗,自言是为了“苟全性命 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又有感于刘备的恩宠,一生跟随刘备,为蜀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事无巨细,一概躬亲”, 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 54 岁便因操劳过度而死在征战途中。《三国演义》突出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积极方面, 同时又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 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2.刘备 蜀汉昭烈皇帝,公元 221 年至 223 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 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因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建安十二年(207 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 221 年正式称帝。后为关羽、张飞报仇,大举进攻吴国,被东 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 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但 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 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是作者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让他落入了“无能”的境地,给人以“无能” 和“虚伪”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