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充满战斗气 息的豪迈生活以及雄奇壮伟的山川形势,不仅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体验和激发了 他爱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诗风也随之一变,正像他在诗中所说的“地胜顿惊诗 律壮”。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这 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这一时期他生活比较平静 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饱经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 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 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 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如许多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即 属此类。以上所分三期,仅是大致而言,并不能截然分割。其实每一时期都有 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语言韵律等方面,也显示了诗人艺术上的功力, 从而为后来达到更高的成就准备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陆游的诗中始终贯穿 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 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 是罕见的,无怪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由于陆游所写的诗“言恢 复者十之五六”,故屡遣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抗 敌御侮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在他早年的诗中曾这样写着: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到了82岁的老年,还是“ 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 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一时代最高亢的歌声。他所写的许多感情激昂、气概宏 肆的诗篇,像黄钟大吕一般地震荡人心。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 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正像他在有名的《书愤》诗 中所歌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 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又如:“白发萧萧卧泽中,祇凭天地鉴孤忠。…壮心未与年俱老 死去犹能作鬼雄。”其他还有《金错刀行》《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胡无人》 《病起书怀》《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等等,都是气壮语豪而又托兴深 微之作。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 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以上这类诗,堪称是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 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 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 诗话》);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比埒”(沈德潜《说诗啐语》)。在陆游 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 意无私草木秋”(《黄州》);“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夜 泊水村》);“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九轨 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度浮桥至南台》);“月色横分窗一半
近 20 年,存诗 2 400 余首。这一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充满战斗气 息的豪迈生活以及雄奇壮伟的山川形势,不仅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体验和激发了 他爱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诗风也随之一变,正像他在诗中所说的“地胜顿惊诗 律壮”。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 20 年,现存诗约近 6 500 首。这 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这一时期他生活比较平静, 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饱经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 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 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 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如许多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即 属此类。以上所分三期,仅是大致而言,并不能截然分割。其实每一时期都有 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语言韵律等方面,也显示了诗人艺术上的功力, 从而为后来达到更高的成就准备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陆游的诗中始终贯穿 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 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 是罕见的,无怪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由于陆游所写的诗“言恢 复者十之五六”,故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抗 敌御侮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在他早年的诗中曾这样写着: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到了 82 岁的老年,还是“一 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 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一时代最高亢的歌声。他所写的许多感情激昂、气概宏 肆的诗篇,像黄钟大吕一般地震荡人心。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 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正像他在有名的《书愤》诗 中所歌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 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又如:“白发萧萧卧泽中,祇凭天地鉴孤忠。……壮心未与年俱老, 死去犹能作鬼雄。”其他还有《金错刀行》《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胡无人》 《病起书怀》《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等等,都是气壮语豪而又托兴深 微之作。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 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以上这类诗,堪称是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 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 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 诗话》);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比埒”(沈德潜《说诗晬语》)。在陆游 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 意无私草木秋”(《黄州》);“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夜 泊水村》);“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九轨 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度浮桥至南台》);“月色横分窗一半
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溪鸟低飞画桥外,路人相值绿阴中”(《衡 门独立》)等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 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 主义为主,正如他自己所说:“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他继承了屈原等 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所以 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后村先生大全集》)。不过 陆游也不时在诗中驰骋其丰富的艺术想像,如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 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抗战胜利的欢乐情景 “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 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其他如在《醉歌》《出塞曲》《神君歌》 等诗中,也表现着思飘云外的浪漫风韵,无怪他又有“小太白”之称。不过陆 游的这类诗作仍然带着强烈的现实色彩;或者说是现实理想得不到满足的一种 反激。 总之,陆诗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诚如前人所称:“无 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赵翼《瓯 北诗话》) 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标题是编者加的,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陆游诗歌的艺术探源(袁行霈) 追溯陆游诗歌的艺术渊源,当然首先要追溯到杜甫。陆游不但推崇杜甫的诗 歌艺术,而且敬重杜甫的伟大人格。他认为学杜不可在字句上模仿,必须在精 神上与他相通。《跋柳书苏夫人墓志》曰: 近世注杜诗者数十家,无一字一义可取。盖欲注杜诗,须去少陵地位不大远, 乃可下语。不然,则勿注可也。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 注杜尚且如此,学杜更是如此了。陆游得之于杜甫的就不仅仅是字法、句法 而是杜诗的精髓,即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杜甫 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深沉而透彻的历史感,以及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 所以他的诗歌境界雄浑而壮阔。而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微的景 物,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澜达到的。他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说:“尤 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赞赏王宰能在尺幅的画卷中表现出万里江 山,杜甫自己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如果说杜诗有什么艺术奥妙的话, 那就在于他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陆 游学杜,深得此中三味。他的许多诗立意恢宏,笔触细腻,很有杜诗的意趣。 如《度浮桥至南台》:
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溪鸟低飞画桥外,路人相值绿阴中”(《衡 门独立》)等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 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 主义为主,正如他自己所说:“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他继承了屈原等 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所以 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后村先生大全集》)。不过, 陆游也不时在诗中驰骋其丰富的艺术想像,如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 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抗战胜利的欢乐情景: “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 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其他如在《醉歌》《出塞曲》《神君歌》 等诗中,也表现着思飘云外的浪漫风韵,无怪他又有“小太白”之称。不过陆 游的这类诗作仍然带着强烈的现实色彩;或者说是现实理想得不到满足的一种 反激。 总之,陆诗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诚如前人所称:“无 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赵翼《瓯 北诗话》) (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标题是编者加的,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 1986 年版) 二、陆游诗歌的艺术探源(袁行霈) 追溯陆游诗歌的艺术渊源,当然首先要追溯到杜甫。陆游不但推崇杜甫的诗 歌艺术,而且敬重杜甫的伟大人格。他认为学杜不可在字句上模仿,必须在精 神上与他相通。《跋柳书苏夫人墓志》曰: 近世注杜诗者数十家,无一字一义可取。盖欲注杜诗,须去少陵地位不大远, 乃可下语。不然,则勿注可也。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 注杜尚且如此,学杜更是如此了。陆游得之于杜甫的就不仅仅是字法、句法, 而是杜诗的精髓,即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杜甫 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深沉而透彻的历史感,以及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 所以他的诗歌境界雄浑而壮阔。而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微的景、 物,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澜达到的。他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说:“尤 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赞赏王宰能在尺幅的画卷中表现出万里江 山,杜甫自己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如果说杜诗有什么艺术奥妙的话, 那就在于他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陆 游学杜,深得此中三昧。他的许多诗立意恢宏,笔触细腻,很有杜诗的意趣。 如《度浮桥至南台》: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 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这首诗的格调很像杜甫的《登高》。三四句着眼于空间,五六句着眼于时间, 写法也和《登高》近似。时空距离的展示,把读者的想像延伸到画面以外更加 广阔的天地中去,像杜甫一样具有咫尺万里的气势。又如《初发夷陵》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塗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 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三四句大处着眼,“山平水远”实写眼前景物,而空间的延伸却达到目力所 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一个想像中的境界,这就是“地辟天开”。“地辟天开” 明明是耳目所不及的,偏偏要说在“指顾”之中,把延伸开去的空间又拉近了。 五六句改从小处落笔,细小到写一只鹘,一条鱼。那俊鹘是“横飞”,沿着水 平的方向飞向远方;大鱼是“腾出”,自下而上凌空而起。这首诗的壮阔境界 就是经过这样精细的时空设计和巨细、远近、虚实的巧妙安排而构成的。又如 那首脍炙人口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 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是陆游62岁回忆往事之作,借着推崇诸葛亮,批评了南宋统治集团 的妥协投降政策。杜甫在成都和夔州的时候,曾写过许多颂扬诸葛亮的诗篇, 如《蜀相》《武侯庙》《八阵图》《夔州歌》《古柏行》《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庙》等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曾深深地感动过杜甫 陆游称颂诸葛亮的诗也很多,如《谒诸葛丞相庙》《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 宇》《游诸葛武侯书台》《病起书怀》等。陆游在这些诗里说:“出师一表千 载无”,“出师一表通今古”。他和杜甫对诸葛亮的称许,表现了他们共同的 爱国感情。陆游在这首诗里把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国家的兴亡之慨结合在一起 写出中间两联精彩的诗句。瓜洲渡和大散关都是诗人亲身游历过的地方,而这 两个地方又都发生过抵抗金兵的战斗,并且都取得了胜利。陆游虽然没有亲身 参加这两次战斗,但那战斗的生活他是十分向往的,两次胜利曾使他兴奋鼓舞 过。所以瓜洲渡和大散关便成了陆游回忆往事时印象最深,而形诸笔端时气壮 如山的两个带有象征性的地点了 从体裁上看,陆游学习杜甫主要是学习他的律诗。律诗作为唐代新兴的一种 诗体,正是到了杜甫手中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他的1400多首诗中,五律 占了630多首,七律占了150多首,总计近800首。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尤 其卓著。开元天宝年间五律已经进入全面繁荣的时期,七律却还没有被诗人们 熟练地掌握。《河岳英灵集》选诗231首,七律仅崔颢《黄鹤楼》一首,就证 明了这一点。杜甫可以说是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他写的七律超过初盛唐诗人 七律的总和。杜甫以前的七律大多是歌功颂德或应醐之作,杜甫大大地扩展了 七律的题材,不仅用以描写自然景物,而且用以批评时政、抒写日常生活的感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 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这首诗的格调很像杜甫的《登高》。三四句着眼于空间,五六句着眼于时间, 写法也和《登高》近似。时空距离的展示,把读者的想像延伸到画面以外更加 广阔的天地中去,像杜甫一样具有咫尺万里的气势。又如《初发夷陵》: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塗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 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三四句大处着眼,“山平水远”实写眼前景物,而空间的延伸却达到目力所 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一个想像中的境界,这就是“地辟天开”。“地辟天开” 明明是耳目所不及的,偏偏要说在“指顾”之中,把延伸开去的空间又拉近了。 五六句改从小处落笔,细小到写一只鹘,一条鱼。那俊鹘是“横飞”,沿着水 平的方向飞向远方;大鱼是“腾出”,自下而上凌空而起。这首诗的壮阔境界 就是经过这样精细的时空设计和巨细、远近、虚实的巧妙安排而构成的。又如 那首脍炙人口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 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是陆游 62 岁回忆往事之作,借着推崇诸葛亮,批评了南宋统治集团 的妥协投降政策。杜甫在成都和夔州的时候,曾写过许多颂扬诸葛亮的诗篇, 如《蜀相》《武侯庙》《八阵图》《夔州歌》《古柏行》《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庙》等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曾深深地感动过杜甫。 陆游称颂诸葛亮的诗也很多,如《谒诸葛丞相庙》《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 宇》《游诸葛武侯书台》《病起书怀》等。陆游在这些诗里说:“出师一表千 载无”,“出师一表通今古”。他和杜甫对诸葛亮的称许,表现了他们共同的 爱国感情。陆游在这首诗里把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国家的兴亡之慨结合在一起, 写出中间两联精彩的诗句。瓜洲渡和大散关都是诗人亲身游历过的地方,而这 两个地方又都发生过抵抗金兵的战斗,并且都取得了胜利。陆游虽然没有亲身 参加这两次战斗,但那战斗的生活他是十分向往的,两次胜利曾使他兴奋鼓舞 过。所以瓜洲渡和大散关便成了陆游回忆往事时印象最深,而形诸笔端时气壮 如山的两个带有象征性的地点了。 从体裁上看,陆游学习杜甫主要是学习他的律诗。律诗作为唐代新兴的一种 诗体,正是到了杜甫手中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他的 1400 多首诗中,五律 占了 630 多首,七律占了 150 多首,总计近 800 首。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尤 其卓著。开元天宝年间五律已经进入全面繁荣的时期,七律却还没有被诗人们 熟练地掌握。《河岳英灵集》选诗 231 首,七律仅崔颢《黄鹤楼》一首,就证 明了这一点。杜甫可以说是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他写的七律超过初盛唐诗人 七律的总和。杜甫以前的七律大多是歌功颂德或应酬之作,杜甫大大地扩展了 七律的题材,不仅用以描写自然景物,而且用以批评时政、抒写日常生活的感
受。杜甫以前的七律一味秀丽典雅,杜甫则既有沉雄悲壮之作,又有清新亲切 之作。陆游学习杜甫,所以他的长处也在律诗上,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曰: 放翁以律诗见长,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今人应接不暇。使事必切,属对必 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亦不事塗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也。 律诗重在中间两联,而这正是陆游之所长。工整精致而又新鲜活泼的对偶,简 直层出不穷。人所常见之景,人所亲历之事,一经陆游点化便觉诗味盎然。五 律如:“天低落平野,雁远入寒云。”(《马上》)“残灯挑犹暗,寒犬吠偏 多。”(《冬夜》)“渴蜂窥砚水,慵燕息帘钩。”(《夏日》)“雨声清梦 境,灯影伴吟魂 《道院》)“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晚晴至 索笑亭》)“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寓叹》)七律如:“人立飞楼 今已矣,浪劑孤月故依然。”(《白帝城怀杜少陵》)“青山是处可埋骨,白 发向人羞折腰。”(《醉中出西门偶书》)“寒雨似从心上滴,孤灯偏向枕边 明。”(《不寐》)“客散茶甘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晚兴》)“三 峡猿催清泪落,两京梅傍战尘开。”(《曳策》)“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 滦到晓温。”(《晓坐》)“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病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异》)“风高木叶危将脱,月上天河澹欲 无。”(《南堂夜坐》)“重帘不捲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书室》) 简直不胜枚举。 (节选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陆游诗歌艺术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三、《书愤》鉴赏(何满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 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 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 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39岁在镇江府 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48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 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 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 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 争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 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 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宜抚使,积极擘 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 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 《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 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 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
受。杜甫以前的七律一味秀丽典雅,杜甫则既有沉雄悲壮之作,又有清新亲切 之作。陆游学习杜甫,所以他的长处也在律诗上,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曰: “放翁以律诗见长,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今人应接不暇。使事必切,属对必 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亦不事塗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也。” 律诗重在中间两联,而这正是陆游之所长。工整精致而又新鲜活泼的对偶,简 直层出不穷。人所常见之景,人所亲历之事,一经陆游点化便觉诗味盎然。五 律如:“天低落平野,雁远入寒云。”(《马上》)“残灯挑犹暗,寒犬吠偏 多。”(《冬夜》)“渴蜂窥砚水,慵燕息帘钩。”(《夏日》)“雨声清梦 境,灯影伴吟魂。”(《道院》)“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晚晴至 索笑亭》)“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寓叹》)七律如:“人立飞楼 今已矣,浪翻孤月故依然。”(《白帝城怀杜少陵》)“青山是处可埋骨,白 发向人羞折腰。”(《醉中出西门偶书》)“寒雨似从心上滴,孤灯偏向枕边 明。”(《不寐》)“客散茶甘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晚兴》)“三 峡猿催清泪落,两京梅傍战尘开。”(《曳策》)“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 深到晓温。”(《晓坐》)“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病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风高木叶危将脱,月上天河澹欲 无。”(《南堂夜坐》)“重帘不捲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书室》) 简直不胜枚举。 (节选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陆游诗歌艺术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三、《书愤》鉴赏(何满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 62 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 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 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 39 岁在镇江府 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 48 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 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 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 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 “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 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 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 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 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 (《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 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 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
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 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14字中包含着 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 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雄材。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 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 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 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 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 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 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 已是82岁的高龄时,当韩侂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困”(《观邸报感怀》), 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 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 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 才擒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标题是编者加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问题探究 、对爱国主题的探究。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 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湘 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但完全加以否认 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 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 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 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在《蜀相》中,杜甫在追思、 钦慕诸葛亮的同时,还有一掬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泪
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 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 14 字中包含着 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 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雄材。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 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 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 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 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 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 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 已是 82 岁的高龄时,当韩侂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 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 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 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 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标题是编者加的,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年版) 问题探究 一、对爱国主题的探究。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 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湘 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但完全加以否认, 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 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 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 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在《蜀相》中,杜甫在追思、 钦慕诸葛亮的同时,还有一掬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