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 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昏庸颟,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 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 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 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丞相 祠堂,后四句写丞相。但写祠堂,实际上也是写丞相。开头两句,就深切地表 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 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 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 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四两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更深刻地表达 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 音”的“空”字,是这两句中的关键字。诗人用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 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 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五、 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 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 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杜诗详注》),浦起龙认为这两句“句 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熔金浑化”(《读杜心解》)。七、八两句 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 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摯,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 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 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 橡之笔。” 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 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的功 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 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语言品味 、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 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 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 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 、对于三、四两句,有不同的理解
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 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昏庸颟,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 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 “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 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丞相 祠堂,后四句写丞相。但写祠堂,实际上也是写丞相。开头两句,就深切地表 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 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 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 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三、四两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更深刻地表达 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 音”的“空”字,是这两句中的关键字。诗人用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 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 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五、 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 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 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杜诗详注》),浦起龙认为这两句“句 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熔金浑化”(《读杜心解》)。七、八两句 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 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 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 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 椽之笔。” 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 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的功 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 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语言品味 一、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 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 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 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二、对于三、四两句,有不同的理解
清人仇兆整说:“写祠庙荒凉。”现在多数人也采用这一看法。杜甫研究专 家萧涤非却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第一,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 中,我们确实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二,古人常用草色来渲染春色之美……杜甫这里说的‘碧草’,也正是这个 意思……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凉’联系起来。而且,这样的理解也 违背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因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 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倒,来加倍突 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如果理解为‘荒凉’,就起不到这种反衬作 用 关于练习 背诵这首诗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高声朗读,在读熟的基础上背出来,以便更好地欣赏这首诗,培养 审美越味。 参考答案 丞相/祠堂/何处/寻? 平仄平平平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仄平仄仄仄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平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平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仄平平仄仄平平
清人仇兆鳌说:“写祠庙荒凉。”现在多数人也采用这一看法。杜甫研究专 家萧涤非却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第一,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 中,我们确实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二,古人常用草色来渲染春色之美……杜甫这里说的‘碧草’,也正是这个 意思……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凉’联系起来。而且,这样的理解也 违背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因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 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倒,来加倍突 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如果理解为‘荒凉’,就起不到这种反衬作 用。” 关于练习 一背诵这首诗。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高声朗读,在读熟的基础上背出来,以便更好地欣赏这首诗,培养 审美趣味。 参考答案 丞相/祠堂/何处/寻? 平仄平平平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仄平仄仄仄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平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平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平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空”字,是拗格 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 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 去声、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 二思考下列问题,探究此诗主旨。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 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 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 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设题意图 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这首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 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 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 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 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 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 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 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平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空”字,是拗格。 “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 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 去声、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 二思考下列问题,探究此诗主旨。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 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 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 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设题意图 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这首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 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 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 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 “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 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 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 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 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三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 (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 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把握《蜀相》的高妙之处。 参考答案 不同意。杨慎的引诗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也”,似乎无可挑剔。在内容 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 但还是逊了一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 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 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 有关资料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赏析(萧涤非)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 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最脍炙人 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 诗的题目叫“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 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但诗以“蜀相”为题,却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 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 《蜀相》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的春天,就是公元760年杜甫初到成都时 访诸葛亮庙时所作。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 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持续了五年还没有平定下来,史思 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 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正如杜甫描写的那样:“六合人烟稀”,“园庐但 蒿藜”。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 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亮庙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 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 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 诗。这也许就是诗人自己说的“情在强诗篇”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 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三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 (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 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把握《蜀相》的高妙之处。 参考答案 不同意。杨慎的引诗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也”,似乎无可挑剔。在内容 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 但还是逊了一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 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 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 有关资料 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赏析(萧涤非)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 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最脍炙人 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 诗的题目叫“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 221 年,魏、蜀、吴三国 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但诗以“蜀相”为题,却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 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 《蜀相》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的春天,就是公元 760 年杜甫初到成都时 访诸葛亮庙时所作。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 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持续了五年还没有平定下来,史思 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 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正如杜甫描写的那样:“六合人烟稀”,“园庐但 蒿藜”。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 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亮庙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 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 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 诗。这也许就是诗人自己说的“情在强诗篇”吧
很明显,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歌颂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个很突 出的变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与契”,而向往于诸葛亮。他写了一系列赞 扬诸葛亮的诗,并公然说:“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意思就是说,他殷 切期望的是吕尚、诸葛亮这类英雄人物,再也不梦想周公和孔子了。这首《蜀 相》诗,便正是他“凄其望吕葛”的具体表现。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段:上 四句写丞相祠堂,下四句写丞相本人。但这两段,并不是可以分开的两截。因 为在对丞相祠堂的描写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内 开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 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丞相祠堂,就是现在的“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 现在已经辟为“南郊公园”。武侯,是武乡侯的简称。公元223年,蜀后主刘 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值得注意的,是“何处寻”的“寻”字,它饱含着诗人 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锦官城 是成都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 为锦官城。有时为了适应诗句的需要,也简称为“锦城”,如杜诗“锦城丝管 日纷紛”。“柏森森”三字也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为这森森的高大茂密的柏 树,不只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杜甫在 夔州时写有一首《古柏行》的诗,专门描写孔明庙前的一棵老柏树。其中有这 么两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不言而喻,成都的丞相祠堂 之所以能出现“柏森森”的景象,同样也是由于“人爱惜”的缘故。联系到古 老的《诗经》里那首《甘棠》诗:“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意 是说,老百姓出于对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 砍伐,因而长得茂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知道: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 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三四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进而描写祠堂内的景 物。但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心情。表面上 是写景,骨子里却是抒情。关键在于“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 “空”字。由于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所以,尽管映带在台阶 两边的碧草并非不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莺儿的歌唱,也并非不 悦耳,但诗人都无心赏玩。这里的“自”字和“空”字,是互文对举,可以互 训。所谓“互训”,也就是说,“自”可解释为“空”,“空”也可以解释为 自”。如果把这两个字对调一下,说成是“空春色”“自好音”,也完全可 以。对诗的原意,毫无影响。唐人李华《春行寄兴》诗说:“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诗是相同的 对于这两句的写景,过去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朝人仇兆鳌在其所著《杜诗详 注》里就说是“写祠庙荒凉”的。近人大多数也采取这一说法。我以为这是 种误解。第一,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中,我们确实看不出有什 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古人常用草色来 渲染春色之美,如江淹《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的句子,就是这 类。杜甫这里说的“碧草”,也正是这个意思。碧草就是碧草,不是蔓草、 杂草、野草,更不是衰草,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凉”联系起来。而
很明显,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歌颂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个很突 出的变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与契”,而向往于诸葛亮。他写了一系列赞 扬诸葛亮的诗,并公然说:“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意思就是说,他殷 切期望的是吕尚、诸葛亮这类英雄人物,再也不梦想周公和孔子了。这首《蜀 相》诗,便正是他“凄其望吕葛”的具体表现。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段:上 四句写丞相祠堂,下四句写丞相本人。但这两段,并不是可以分开的两截。因 为在对丞相祠堂的描写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内。 开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 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丞相祠堂,就是现在的“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 现在已经辟为“南郊公园”。武侯,是武乡侯的简称。公元 223 年,蜀后主刘 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值得注意的,是“何处寻”的“寻”字,它饱含着诗人 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锦官城” 是成都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 为锦官城。有时为了适应诗句的需要,也简称为“锦城”,如杜诗“锦城丝管 日纷纷”。“柏森森”三字也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为这森森的高大茂密的柏 树,不只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杜甫在 夔州时写有一首《古柏行》的诗,专门描写孔明庙前的一棵老柏树。其中有这 么两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不言而喻,成都的丞相祠堂 之所以能出现“柏森森”的景象,同样也是由于“人爱惜”的缘故。联系到古 老的《诗经》里那首《甘棠》诗:“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意 是说,老百姓出于对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 砍伐,因而长得茂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知道: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 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三四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进而描写祠堂内的景 物。但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心情。表面上 是写景,骨子里却是抒情。关键在于“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 “空”字。由于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所以,尽管映带在台阶 两边的碧草并非不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莺儿的歌唱,也并非不 悦耳,但诗人都无心赏玩。这里的“自”字和“空”字,是互文对举,可以互 训。所谓“互训”,也就是说,“自”可解释为“空”,“空”也可以解释为 “自”。如果把这两个字对调一下,说成是“空春色”“自好音”,也完全可 以。对诗的原意,毫无影响。唐人李华《春行寄兴》诗说:“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诗是相同的。 对于这两句的写景,过去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朝人仇兆鳌在其所著《杜诗详 注》里就说是“写祠庙荒凉”的。近人大多数也采取这一说法。我以为这是一 种误解。第一,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中,我们确实看不出有什 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古人常用草色来 渲染春色之美,如江淹《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的句子,就是这 一类。杜甫这里说的“碧草”,也正是这个意思。碧草就是碧草,不是蔓草、 杂草、野草,更不是衰草,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凉”联系起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