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 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 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 雄肆。 有关资料 、鲍照简介(曹道衡 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 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 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 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 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刘义庆 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劲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 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项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 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 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 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 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 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十八首。这十八首诗,不是同时所作, 所咏的内容亦非一事,但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道丽”(《宋书·鲍 照传》)的特点,即感情强烈,很有气势,辞藻华美,在锻炼字句上很见功夫。 其中如第四首(“泻水置平地”)和第六首(“对案不能食”),抒发了寒门 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這压抑的痛苦。第四首比较偏于哀怨,“妙在不曾 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第六首则较激愤,一开始就说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最后归结为“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几乎近于控 诉。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挫折以后的心声,感染力很强。另 外有一些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写得也很细致动人。如第十二首(“今 年阳初花满林”)写思妇想念游子:“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最伤心,膏沐芳 余久不御,薏首乱鬓不设簪”。第十三首(“春禽喈嗜旦暮鸣”)写征夫想念 妻子:“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 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都能抓住最富特征的现象,刻画他 们的心理。第二首(“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第九首(“幽檗染黄丝”) 都是描写弃妇的诗。也很凄婉动人。此外,《拟行路难》中还有几首写人生无 常和提倡及时行乐的诗,情绪比较消极,这恐怕是由作者的坎坷经历所造成的
参考答案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 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 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 雄肆。 有关资料 一、鲍照简介(曹道衡) 鲍照,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 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 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 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 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 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 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 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 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 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 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 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十八首。这十八首诗,不是同时所作, 所咏的内容亦非一事,但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宋书·鲍 照传》)的特点,即感情强烈,很有气势,辞藻华美,在锻炼字句上很见功夫。 其中如第四首(“泻水置平地”)和第六首(“对案不能食”),抒发了寒门 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遭压抑的痛苦。第四首比较偏于哀怨,“妙在不曾 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第六首则较激愤,一开始就说: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最后归结为“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几乎近于控 诉。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挫折以后的心声,感染力很强。另 外有一些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写得也很细致动人。如第十二首(“今 年阳初花满林”)写思妇想念游子:“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最伤心,膏沐芳 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第十三首(“春禽喈喈旦暮鸣”)写征夫想念 妻子:“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 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都能抓住最富特征的现象,刻画他 们的心理。第二首(“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第九首(“剉檗染黄丝”) 都是描写弃妇的诗。也很凄婉动人。此外,《拟行路难》中还有几首写人生无 常和提倡及时行乐的诗,情绪比较消极,这恐怕是由作者的坎坷经历所造成的
除了《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这首诗在《乐 府诗集》中属“汉横吹曲”,其内容是咏梅“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然 而不免“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显然是用比兴手法借物喻人,曲折 地流露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 《拟行路难》和《梅花落》都是杂言诗,在五言、七言句中,有时还夹杂着 九言句。在南朝以前,虽然汉魏乐府民歌中有一些杂言诗,傅玄等文人也写过 些,但都不像鲍照的这些诗显得那么光气煜耀、活泼自然。而鲍照以后一些 齐梁文人拟作的这种诗,笔力又远不如鲍照雄健。直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等人 才运用杂言诗体写出了传诵名作。 (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标题是编者加的,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视为“险俗”或“险 急”。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 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 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 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 很有特色的。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 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他现存 的200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这些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有的是学习 南朝民歌,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幽兰》五首、《中兴歌》十 首等。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 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肄、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 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 因而被视为“险”或“险急”。然而文学史的事实证明,鲍照诗歌的成就,远 远超出了以颜延之为代表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他的诗以凌 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 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曾以 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来称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说“鲍明远如饥鹰 独出,奇矫无前”(《诗评》);明代陆时雍说“鲍照才力标举,凌厉当年,如 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 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诗镜总论》);清 代刘熙载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鲍明远赋句也,若移以评明远诗, 颇复相似”,又说“明远惊遒绝人”(《艺概·诗概》),这些都足以说明鲍照 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的突出地位。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 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
除了《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这首诗在《乐 府诗集》中属“汉横吹曲”,其内容是咏梅“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然 而不免“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显然是用比兴手法借物喻人,曲折 地流露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 《拟行路难》和《梅花落》都是杂言诗,在五言、七言句中,有时还夹杂着 九言句。在南朝以前,虽然汉魏乐府民歌中有一些杂言诗,傅玄等文人也写过 一些,但都不像鲍照的这些诗显得那么光气煜耀、活泼自然。而鲍照以后一些 齐梁文人拟作的这种诗,笔力又远不如鲍照雄健。直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等人, 才运用杂言诗体写出了传诵名作。 (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标题是编者加的,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 1986 年版) 二、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视为“险俗”或“险 急”。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 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 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 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 很有特色的。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 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他现存 的 200 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这些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有的是学习 南朝民歌,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幽兰》五首、《中兴歌》十 首等。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 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 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 因而被视为“险”或“险急”。然而文学史的事实证明,鲍照诗歌的成就,远 远超出了以颜延之为代表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他的诗以凌 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 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曾以 “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来称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说“鲍明远如饥鹰 独出,奇矫无前”(《诗评》);明代陆时雍说“鲍照才力标举,凌厉当年,如 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 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诗镜总论》);清 代刘熙载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鲍明远赋句也,若移以评明远诗, 颇复相似”,又说“明远惊遒绝人”(《艺概·诗概》),这些都足以说明鲍照 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的突出地位。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 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
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 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主编,袁行霈、罗宗强本卷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年版 三、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韦凤娟)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诗人寄激情于平淡, 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 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 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身 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 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 官。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 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 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 传》中附带提到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 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 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 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上面提到的 《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飽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 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 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 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流逝到何方?是平坦无阻?还是一路颠沛?这都是安排定 了的,苦恼也没有用。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 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不然。只要深研诗 意,就可以体会到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多少愤慨!地,岂是平的?泻水 置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 如泻水于地,不也是被他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纵使你 有出众的才华,又如何能越过这“地势”的沟堑,又如何能冲破这门阀的藩篱 呢!如果我们结合鲍照的另一篇作品《瓜步山褐文》就更能体会到“泻水置平地 的内在含意。他在褐文中借山川景物来发议论,抨击凭借势利、窃踞高位的烜 赫之辈。他指出,瓜步山之所以能“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之然也
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 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主编,袁行霈、罗宗强本卷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三、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韦凤娟)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诗人寄激情于平淡, 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 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 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身 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 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 官。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 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 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 传》中附带提到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 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 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 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上面提到的 《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 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 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 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流逝到何方?是平坦无阻?还是一路颠沛?这都是安排定 了的,苦恼也没有用。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 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不然。只要深研诗 意,就可以体会到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多少愤慨!地,岂是平的?泻水 置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 如泻水于地,不也是被他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纵使你 有出众的才华,又如何能越过这“地势”的沟堑,又如何能冲破这门阀的藩篱 呢!如果我们结合鲍照的另一篇作品《瓜步山楬文》就更能体会到“泻水置平地” 的内在含意。他在楬文中借山川景物来发议论,抨击凭借势利、窃踞高位的烜 赫之辈。他指出,瓜步山之所以能“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之然也
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诗人在这里,也是借“泻水置平地”这 自然现象来含蓄地抨击“人生亦有命”这一畸形的社会现实。诗人巧妙地运用 反嘲的笔法,在质朴平淡的诗句中寄寓了深沉的叹喟。他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 常的,就越是显出这一现实的荒唐;他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 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他越是自我宽解,故作超脱之语,我们就 越是感受到他那颗被压抑的心灵在对命运苦苦地抗争。 泻水”四句是第一层意思,言不当愁。不当愁,而愁苦偏偏郁绪于胸, 那么只有借酒浇愁了。于是,诗歌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层:“酌酒以自宽,举 杯断绝歌路难。”对“举杯断绝歌路难”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断绝 指歌断绝,“声为君断绝”之意(鲍照《发后渚》);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 裁悲且减思”之意(鲍照《拟行路难》第一首)。细味全诗,我觉得后者更为 贴切,意境更为完整。《行路难》本是民间歌谣,主旨乃是“备言世路艰难及 高别悲伤之意”。《晋书》记载,袁山松曾作《行路难》,“因酣醉纵歌之 听者莫不流涕”。可见其辞以悲愤为主,其调多悲凉之音。“酌酒且自宽,举 杯断绝歌路难”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 态。试想一下,酌酒原为排遣愁怀,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倒更激起了愁海 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 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 也可以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再往下,诗人没有顺着“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诗意,继续作解 愁之语,而是笔锋一转,掀起新的波澜:“心非木石岂无感。”这是对前面几 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更何况诗人生就一颗格外敏感的心,怎能不中情激荡、百感俱生呢?“心非 木石岂无感”,这一反问句式用得很精采。无论是以理劝喻,还是酌酒自宽, 都表明诗人在竭力压抑内心的情感,强说愁叹之情不当有。但是“心非木石岂 无感”像一声疾雷震霆,滚滚而来,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它充满了感情力 量,就像从诗人备受压抑的心房中突然进跳出来的。它不是简单地说明一下“人 心有感”这一事实,而是以反问的口气在大声疾呼,带着一股强烈的抗争意味。 这时,诗的意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诗人的感慨如此之多、如此之深,理的 劝喻、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情感在这句达到了 高潮。紧接着,一个陡然转折,急转直下:“吞声踯闖不敢言。”这两句诗所 表现的情绪由极高至极低,如瀑布跳崖,跌宕起伏,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前 面的“心非木石岂无感”是那么慷慨义愤,后面的“吞声踯闖不敢言”又是那 么无可奈何。“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这富于戏 剧性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滴尽致。读到这 里,我们怎能不为诗人不幸的命运而喟然长叹呢? 从艺术上看,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语言很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 写成,明白晓畅。诗人并非为写诗而造情,而是在倾诉衷肠,一吐为快,诗句 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流出来,显得十分真切感人。正因为它并非以文为饰,没
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诗人在这里,也是借“泻水置平地”这一 自然现象来含蓄地抨击“人生亦有命”这一畸形的社会现实。诗人巧妙地运用 反嘲的笔法,在质朴平淡的诗句中寄寓了深沉的叹喟。他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 常的,就越是显出这一现实的荒唐;他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 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他越是自我宽解,故作超脱之语,我们就 越是感受到他那颗被压抑的心灵在对命运苦苦地抗争。 “泻水”四句是第一层意思,言不当愁。不当愁,而愁苦偏偏郁结于胸, 那么只有借酒浇愁了。于是,诗歌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层:“酌酒以自宽,举 杯断绝歌路难。”对“举杯断绝歌路难”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断绝” 指歌断绝,“声为君断绝”之意(鲍照《发后渚》);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 “裁悲且减思”之意(鲍照《拟行路难》第一首)。细味全诗,我觉得后者更为 贴切,意境更为完整。《行路难》本是民间歌谣,主旨乃是“备言世路艰难及 离别悲伤之意”。《晋书》记载,袁山松曾作《行路难》,“因酣醉纵歌之, 听者莫不流涕”。可见其辞以悲愤为主,其调多悲凉之音。“酌酒且自宽,举 杯断绝歌路难”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 态。试想一下,酌酒原为排遣愁怀,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倒更激起了愁海 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 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 也可以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再往下,诗人没有顺着“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诗意,继续作解 愁之语,而是笔锋一转,掀起新的波澜:“心非木石岂无感。”这是对前面几 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更何况诗人生就一颗格外敏感的心,怎能不中情激荡、百感俱生呢?“心非 木石岂无感”,这一反问句式用得很精采。无论是以理劝喻,还是酌酒自宽, 都表明诗人在竭力压抑内心的情感,强说愁叹之情不当有。但是“心非木石岂 无感”像一声疾雷震霆,滚滚而来,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它充满了感情力 量,就像从诗人备受压抑的心房中突然迸跳出来的。它不是简单地说明一下“人 心有感”这一事实,而是以反问的口气在大声疾呼,带着一股强烈的抗争意味。 这时,诗的意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诗人的感慨如此之多、如此之深,理的 劝喻、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情感在这句达到了 高潮。紧接着,一个陡然转折,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诗所 表现的情绪由极高至极低,如瀑布跳崖,跌宕起伏,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前 面的“心非木石岂无感”是那么慷慨义愤,后面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又是那 么无可奈何。“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这富于戏 剧性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这 里,我们怎能不为诗人不幸的命运而喟然长叹呢? 从艺术上看,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语言很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 写成,明白晓畅。诗人并非为写诗而造情,而是在倾诉衷肠,一吐为快,诗句 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流出来,显得十分真切感人。正因为它并非以文为饰,没
有以辞伤意之弊,故全诗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显然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 不过,语言平易还不足以说明这首诗的特点。更难得的是鲍照用如此浅近通俗 的语言来表达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如“泻水置平地”的比喻很浅近,但 如前所分析的,它包含了复杂的现实内容。又如“岂无感”三个字并不深奥 但在鲍照的笔下,它既申诉了愁叹之情的合理性,又蕴含着对精神压抑的抗议。 这些并不那么率直的诗意,都要从那质朴的语言中去细细体会。语言的平易与 诗意的深邃,二者的融汇,使诗歌古朴而不流于浅露,含蓄而不失于生涩,具 有一种浑朴莽苍的格调 如上所说,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全诗情感变化的层次清晰。 开头四句感情比较平静,使人明显感到诗人以理智克制情感的奔泻。到饮酒自 宽时,理智的防线在瓦解,情感的流动加快了;终于,《拟行路难》的悲歌冲 口而出,情感之流直泻而去。到“心非木石岂无感”句,诗情沸腾,就像卷石 冲岸的巨涛一样迎面涌来。最后“吞声”句,好似一道铁闸落下,将奔流的情 感陡然截住,造成大起大落的艺术效果。从这完整的感情变化过程中,我们可 以想到诗人日常的精神状况:他常常将满腹心事深藏,而强作平静;只有在凭 几独斟时,趁着酒兴,慷慨悲歌、愤然陈词。然而,一悟到置身何处,又不得 不冷静下来,忍气吞声。鲍照以短短的八句之章,将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得那 么曲折婉转,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这首诗在音律上也有独特之处。前四句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 句分别押韵,错落有致,不仅读起来抑扬顿挫,而且旋律也显得舒缓平稳。而 从“酌酒以自宽”句起,随着潜在情感的变化,骤然换韵,而且由先前的隔句 押韵,变为一韵到底,使诗歌的旋律如狂飙直下,因而产生了一种激越、奔放 的音乐效果。韵律的变化与情感的进程相协调,这就使情感起伏跳动的效果更 加鲜明。 这首诗的立意也很巧妙。它本写一段愁情,却偏偏说“安能行叹复坐愁” 这就越发突出了此愁之难言。他说“心非木石岂无感”,却始终不曾点破所感 为何,就更显得此愁之无边无涯。它郁积不散,触处皆是。一读之下,令人不 由得与诗人一起扼腕怅恨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蜀相 整体感知 蜀相《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 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 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
有以辞伤意之弊,故全诗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显然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 不过,语言平易还不足以说明这首诗的特点。更难得的是鲍照用如此浅近通俗 的语言来表达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如“泻水置平地”的比喻很浅近,但 如前所分析的,它包含了复杂的现实内容。又如“岂无感”三个字并不深奥, 但在鲍照的笔下,它既申诉了愁叹之情的合理性,又蕴含着对精神压抑的抗议。 这些并不那么率直的诗意,都要从那质朴的语言中去细细体会。语言的平易与 诗意的深邃,二者的融汇,使诗歌古朴而不流于浅露,含蓄而不失于生涩,具 有一种浑朴莽苍的格调。 如上所说,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全诗情感变化的层次清晰。 开头四句感情比较平静,使人明显感到诗人以理智克制情感的奔泻。到饮酒自 宽时,理智的防线在瓦解,情感的流动加快了;终于,《拟行路难》的悲歌冲 口而出,情感之流直泻而去。到“心非木石岂无感”句,诗情沸腾,就像卷石 冲岸的巨涛一样迎面涌来。最后“吞声”句,好似一道铁闸落下,将奔流的情 感陡然截住,造成大起大落的艺术效果。从这完整的感情变化过程中,我们可 以想到诗人日常的精神状况:他常常将满腹心事深藏,而强作平静;只有在凭 几独斟时,趁着酒兴,慷慨悲歌、愤然陈词。然而,一悟到置身何处,又不得 不冷静下来,忍气吞声。鲍照以短短的八句之章,将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得那 么曲折婉转,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这首诗在音律上也有独特之处。前四句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 句分别押韵,错落有致,不仅读起来抑扬顿挫,而且旋律也显得舒缓平稳。而 从“酌酒以自宽”句起,随着潜在情感的变化,骤然换韵,而且由先前的隔句 押韵,变为一韵到底,使诗歌的旋律如狂飙直下,因而产生了一种激越、奔放 的音乐效果。韵律的变化与情感的进程相协调,这就使情感起伏跳动的效果更 加鲜明。 这首诗的立意也很巧妙。它本写一段愁情,却偏偏说“安能行叹复坐愁”, 这就越发突出了此愁之难言。他说“心非木石岂无感”,却始终不曾点破所感 为何,就更显得此愁之无边无涯。它郁积不散,触处皆是。一读之下,令人不 由得与诗人一起扼腕怅恨!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蜀相 整体感知 蜀相《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 年底,杜甫结束了 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 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