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女神在北渚降临,但是秋水伊人,望眼欲穿,还是看不真切,因而愁绪茫茫, 忧从中来,只见得秋风起处洞庭扬波、木叶飘落。写得情景历历,开篇落笔便 成千古佳句!湘君恍恍惚惚若有所见者,原不过是一种幻觉,他心上的女神并 没有降临。于是他又踏上草,极目远望,切盼佳人前来赴约,因为原来就准备 在晚间幽会的。但一等再等,还是不见佳人,就想起自然和人世间的一些乖戾 反常的现象,山鸟原不栖,为什么落脚到水草丛中?鱼网原不架树,为什么张 挂在树梢头上?“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同上篇“采薜荔兮水中,搴 芙蓉兮木末”一样,怀疑自己求爱不得其所,因以为喻,流露出困惑、失望的 情绪。于是他在切盼中又想到:沅江有白芷,澧水有木兰,各自散发芬芳,我 心中也有一个美好的人,朝思暮想,却不敢对人讲。他极目远望,神思恍惚 不见佳人,但见流水潺浸。朱熹说,“沅有芷兮澄有兰”数句,其起兴之例, 正犹越人之歌,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刘熙载在《艺概》 中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如‘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 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具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庄子·田子方》引孔子的话说:“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 矣。”玄英曾加注疏:“夫体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运动而元道存焉,无劳 更事辞费容其声说也。”这里实际说到了意象的运用及其作用问题,尤其是动 态性的意象,如秋风、水波、落木、流水等,都是通过意与象、情与景、神与 形的相互交融、铸造而成的,其流动的物象、外景正好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活动,爱的炽热,盼的焦渴,尽在不言之中。 人在失望的时候,总想到转机,外界事物发生小小的变异,都可能引起失意 者的幻想。湘君是神,同样具有人的情感,当他看到麋来庭中,蛟出水涯的时 候,就认为是一种好的兆头,奇迹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又朝驰夕济,前迎 佳人,在情感作用下,忽听得他的心上人在召唤他,要他驾车,一起隐迹天涯。 他不知是幻听幻觉,又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旧解“麇何食”二句,以为同“鸟 何萃”二句同义,这就不但“复直无味”,而且下起“佳人召予”,也就突兀 难解了。清代学者蒋骥指出了这一点,这是有见地的。“麋何食”与“鸟何萃” 的句子,作为比兴,所引起的情感走向,是逆反发展的,所以不能按旧解把它 们等同起来。既然“佳人召予”,湘君信以为真,而且欣喜若狂,就会有更大 的幻想生出。他为了同佳人“偕逝”,就设想把家筑在水底,用荷叶做房顶, 香花满壁,紫贝铺地,堂上涂抹香料;桂木作梁,木兰作椽,辛夷作门框,白 芷饰洞房;薜荔编成帐,蕙草织帐顶,白玉压床席,石兰作屏风;芳芷造屋荷 叶顶,杜衡作绳系得紧;百草满院栽,香花满廊摆。这幻想中的水室,确是芳 香、洁净、神奇、美丽,我们不妨对照“桃花源”和“梁祝化蝶”来读它。荷 盖、荪壁、椒堂、桂栋、兰撩,这些想像中的物象都是芳洁的,从这许许多多 的香洁之物,一连串美丽、洁净的意象,难道不使人想到湘君求爱时如痴若狂 的心绪,从而幻化出如此种种的幻影?难道不使人透视到湘君执著地追求理想 和爱情的赤诚、美好的心灵?可是,九嶷山的众神纷纷出动,如云之众忽而接 走了湘水女神;湘君的一切等待,一切盼望,一切准备,一切幻想,全都落空 正如《山带阁注楚辞》说的:“佳人至矣,夕张具矣,而九嶷山人纷然迎归 则此恨何极矣!”我们同情湘君,是否同样也同情着同湘君一样执著而受挫于
水女神在北渚降临,但是秋水伊人,望眼欲穿,还是看不真切,因而愁绪茫茫, 忧从中来,只见得秋风起处洞庭扬波、木叶飘落。写得情景历历,开篇落笔便 成千古佳句!湘君恍恍惚惚若有所见者,原不过是一种幻觉,他心上的女神并 没有降临。于是他又踏上草,极目远望,切盼佳人前来赴约,因为原来就准备 在晚间幽会的。但一等再等,还是不见佳人,就想起自然和人世间的一些乖戾 反常的现象,山鸟原不栖,为什么落脚到水草丛中?鱼网原不架树,为什么张 挂在树梢头上?“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同上篇“采薜荔兮水中,搴 芙蓉兮木末”一样,怀疑自己求爱不得其所,因以为喻,流露出困惑、失望的 情绪。于是他在切盼中又想到:沅江有白芷,澧水有木兰,各自散发芬芳,我 心中也有一个美好的人,朝思暮想,却不敢对人讲。他极目远望,神思恍惚, 不见佳人,但见流水潺湲。朱熹说,“沅有芷兮澧有兰”数句,其起兴之例, 正犹越人之歌,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刘熙载在《艺概》 中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如‘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 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具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庄子·田子方》引孔子的话说:“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 矣。”玄英曾加注疏:“夫体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运动而元道存焉,无劳 更事辞费容其声说也。”这里实际说到了意象的运用及其作用问题,尤其是动 态性的意象,如秋风、水波、落木、流水等,都是通过意与象、情与景、神与 形的相互交融、铸造而成的,其流动的物象、外景正好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活动,爱的炽热,盼的焦渴,尽在不言之中。 人在失望的时候,总想到转机,外界事物发生小小的变异,都可能引起失意 者的幻想。湘君是神,同样具有人的情感,当他看到麋来庭中,蛟出水涯的时 候,就认为是一种好的兆头,奇迹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又朝驰夕济,前迎 佳人,在情感作用下,忽听得他的心上人在召唤他,要他驾车,一起隐迹天涯。 他不知是幻听幻觉,又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旧解“麋何食”二句,以为同“鸟 何萃”二句同义,这就不但“复直无味”,而且下起“佳人召予”,也就突兀 难解了。清代学者蒋骥指出了这一点,这是有见地的。“麋何食”与“鸟何萃” 的句子,作为比兴,所引起的情感走向,是逆反发展的,所以不能按旧解把它 们等同起来。既然“佳人召予”,湘君信以为真,而且欣喜若狂,就会有更大 的幻想生出。他为了同佳人“偕逝”,就设想把家筑在水底,用荷叶做房顶, 香花满壁,紫贝铺地,堂上涂抹香料;桂木作梁,木兰作椽,辛夷作门框,白 芷饰洞房;薜荔编成帐,蕙草织帐顶,白玉压床席,石兰作屏风;芳芷造屋荷 叶顶,杜衡作绳系得紧;百草满院栽,香花满廊摆。这幻想中的水室,确是芳 香、洁净、神奇、美丽,我们不妨对照“桃花源”和“梁祝化蝶”来读它。荷 盖、荪壁、椒堂、桂栋、兰橑,这些想像中的物象都是芳洁的,从这许许多多 的香洁之物,一连串美丽、洁净的意象,难道不使人想到湘君求爱时如痴若狂 的心绪,从而幻化出如此种种的幻影?难道不使人透视到湘君执著地追求理想 和爱情的赤诚、美好的心灵?可是,九嶷山的众神纷纷出动,如云之众忽而接 走了湘水女神;湘君的一切等待,一切盼望,一切准备,一切幻想,全都落空! 正如《山带阁注楚辞》说的:“佳人至矣,夕张具矣,而九嶷山人纷然迎归, 则此恨何极矣!”我们同情湘君,是否同样也同情着同湘君一样执著而受挫于
追求理想的人们?诗人屈原自然有他的寄托,他在诗中投射了他自己的心影, 那么读者诸君又作何感想呢?刘勰说《九歌》“绮靡以伤情”,忧伤远远多于 欢乐,这原本就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反映。 (选自《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 四、《湘夫人》译文(袁梅) 湘夫人降临在北面的洲岛, 望眼欲穿,不见伊人,使我愁绪如潮。 袅袅地、徐徐地吹拂着萧瑟的秋风 洞庭湖扬起微波,万木落叶飘飘。 我站在草芊芊的地方纵目遥望, 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已及早准备周到。 唉!鸟雀为何群集在泽之中? 鱼网又为何张挂在高高的树梢?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 怀恋湘夫人啊,未敢直言! 心思恍饱迷惘啊,放眼远眺 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湲。 麋鹿觅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又为何困在水际浅滩? 清早,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薄暮,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听说佳人召唤我来相聚, 我要吩咐车骑,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在那绿水之中
追求理想的人们?诗人屈原自然有他的寄托,他在诗中投射了他自己的心影, 那么读者诸君又作何感想呢?刘勰说《九歌》“绮靡以伤情”,忧伤远远多于 欢乐,这原本就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反映。 (选自《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1988 年版) 四、《湘夫人》译文(袁梅) 湘夫人降临在北面的洲岛, 望眼欲穿,不见伊人,使我愁绪如潮。 袅袅地、徐徐地吹拂着萧瑟的秋风, 洞庭湖扬起微波,万木落叶飘飘。 我站在草芊芊的地方纵目遥望, 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已及早准备周到。 唉!鸟雀为何群集在泽之中? 鱼网又为何张挂在高高的树梢?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 怀恋湘夫人啊,未敢直言! 心思恍惚迷惘啊,放眼远眺, 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湲。 麋鹿觅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又为何困在水际浅滩? 清早,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薄暮,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听说佳人召唤我来相聚, 我要吩咐车骑,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在那绿水之中
采集荷花覆盖屋顶。 编结溪荪装潢室内四壁 粉饰屋墙,用那香椒和泥。 木兰作房橡,桂木作正梁, 辛夷作门上横框,又用白芷和泥涂墙。 编织薜荔作为幔帐, 将那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白玉作为镇席的宝器 又分散栽植石兰,取其四处播放清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之上, 又将杜衡围绕在屋宇四方。 汇集百种芳香,栽满庭院, 馨香飘逸远近,洋溢在廊下、门前 九嶷山上的众神,纷纷同来迎接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多如彩云满天。 把您赠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 又向澄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 我却又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 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情蜜意 华年犹如逝水,不能常有良机, 万般无奈:我姑且逍遥周游,以抛遣烦苦悲成! (选自《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
采集荷花覆盖屋顶。 编结溪荪装潢室内四壁, 粉饰屋墙,用那香椒和泥。 木兰作房椽,桂木作正梁, 辛夷作门上横框,又用白芷和泥涂墙。 编织薜荔作为幔帐, 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白玉作为镇席的宝器, 又分散栽植石兰,取其四处播放清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之上, 又将杜衡围绕在屋宇四方。 汇集百种芳香,栽满庭院, 馨香飘逸远近,洋溢在廊下、门前。 九嶷山上的众神,纷纷同来迎接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多如彩云满天。 把您赠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 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 我却又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 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情蜜意。 华年犹如逝水,不能常有良机, 万般无奈:我姑且逍遥周游,以抛遣烦苦悲戚! (选自《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 1983 年版)
拟行路难(其四) 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其四)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晋书》卷四十五)的局面。门阌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 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 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贱”,空有一身才华,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 些小官。他的诗文与谢灵运一样很有影响,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 的寂寞冷清境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 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 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 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 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 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 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 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 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 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 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 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语言品味 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在说人们应该像接受泻地之水 样,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不必“行叹复坐愁”。实际上,在诗人故作 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忿懑不平之气。既然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那么 人的贵贱不是被家世门第决定的吗?因此,诗人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 苦。 对“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有两种理解 说“断绝”指歌断绝,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一般多采用前一种说法, 如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中说:“《拟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韦
拟行路难(其四) 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其四)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晋书》卷四十五)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 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贱”,空有一身才华,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 些小官。他的诗文与谢灵运一样很有影响,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 的寂寞冷清境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 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 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 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 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 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 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 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 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 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 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 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语言品味 一、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在说人们应该像接受泻地之水一 样,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不必“行叹复坐愁”。实际上,在诗人故作 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忿懑不平之气。既然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那么 人的贵贱不是被家世门第决定的吗?因此,诗人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 苦。 二、对“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有两种理解。 一说“断绝”指歌断绝,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一般多采用前一种说法, 如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中说:“《拟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韦
风娟却认为“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 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语言以悲愤为主,声调以悲凉为主。“举 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正刻画了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 唱起了悲怆的《拟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倒出来。这种景况何等悲烈! 关于练习 背诵这篇作品。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 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 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 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 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 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 潮 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开头的几句。 参考答案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遑际是被家 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 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 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三△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参见“相 关链接”)有哪些影响。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粗知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某些传统、某些一脉相承的现象
凤娟却认为“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 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语言以悲愤为主,声调以悲凉为主。“举 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正刻画了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 唱起了悲怆的《拟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倒出来。这种景况何等悲烈! 关于练习 一背诵这篇作品。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 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 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 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 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 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 潮。 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开头的几句。 参考答案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 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 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 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三△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参见“相 关链接”)有哪些影响。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粗知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某些传统、某些一脉相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