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至1988年6月。这是苏联改苹的初期。在这一阶段尽管己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改苹仍然 是在社会主义范围内,改革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1985年4月,苏共中央举行全会,戈尔巴乔夫全面佩述施政纲领一“加速战 略”,即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表达要对传统的苏联模式进行重大改革的意向。1986年2月5日一3月5日,苏共二 七大召开,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主要是针对勃列日湿夫时期苏联社会的僵化停滞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条主义观念 而进行的。1987年1月27日~28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讨论“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但实际上诗及改革的战略目标和重要方针,括 出民主是“改革的目标”、“实质”,又是“改革的主要手段”、“改革的主要动力”、“改革不可逆转的基本保障”。苏共中央 月全会以后,苏共的改革方针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第一,逐渐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体制移向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事后回忆说,苏 联改革是从经济改革开始的。然而后来遇到障碍机制,为了打破障碍机制,把重点移向政治体制政革。第二,从有政治界线的“民主 化和公开性”逐渐转变到界限模制的“民主化和公开性”。奥论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各种非正式团体以合法地位出现。第三,从批 判勃列日漫夫时期的僵化理论观念转变为全面批判斯大林运动,进面又很快转变为全面评价苏联历史和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运 动。两种观点激烈交锋。国内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1987年7月戈尔巴乔夫对拉美作家加·马克斯说。我 们的对外政策同样“要把人的利益和人道主义价值放在首位”:11月,在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中提出“全人类的利登高于阶级 利益”,“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上述几个方面的变化发生在苏联革初期,总的来看没有越出社会主义范围。指导思想上,虽 然出现模糊和例弱社会主义界限的明显倾向,但改革还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第二阶段: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到1990年7月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在这一阶段苏联的改革方向发生变化,从“完蓉社 会主义”路线逐渐转变到“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1988年6月8日~7月1日,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作出几项重要决 策:第一,要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的或革”,并把它提到首位。第二,把权力中心从党向苏维埃转移并作为政治体制政革的中心内 容,“全部权力归苏维埃”,党的职能是“政治先锋队”,面不是对苏维埃和社会团体实施直接的领导。第三,把“人道的民主社会 主义”作为改革的目标。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标志着苏联政革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从完著社会主义转向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 应该指出,此时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文包含着一系列含湖不清的或折中主义的观点, 第三阶段:1990年7月到1991年8月19日的“8.19”事变。这个阶段大力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各政治力量进行著列的 争权斗争,苏共加速演变。苏共8大期间,围绕制定或革的路线和方针,苏共党内形成了三大派别: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政治中间 派”,以叶利饮为首的“激进民主派”和以利加乔夫、雷日科夫为首的苏共“传统派”。三派之间激烈斗争,实质是激进派向苏共 权的斗争,苏联在这种斗争中加速演变。此时政治、经济、民族、党的危机急剧加深,各派政治势力到了决定胜负的关头。 第四阶段:1991年8月19日到1991年12月25日,苏共失收,联盟解体 (1)“8.19”事件。以刷总统亚纳那夫为首的8人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宜布由亚纳耶那夫代替戈尔巴乔夫行使总统职务,并 在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认为目前国家已失去制,应恢复法制和秩序。事件的实质是一些苏共领导人想阻止“微进派”势力上台 和阻止联盟解体的一种努力,但行动不到72小时便告失败。 (2)苏共垮台。“8.19”事件后,形势急转直下,龙尔巴乔夫向激进势力常找,一场大规模打击苏共的运动在全国展开。8月22 日,叶利饮宣布苏军中的共产党组织非法:8阴23日,叶利饮“中止”俄罗断共产竞活动: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名 书记职务,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并以总统名义命令停止苏共在武装力量、苏联内务部、国家安全委员会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 兵、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8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决议,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在反共势力的欢呼 中,指北毒撒降落了 (3)苏联解体。以叶利饮为首的“激进派”猛烈打击苏共的同时,迅速接管联盟中央的权力,包括控制军权、财权、舆论工具,叶 接着就是“最后毁掉”中央,把属于联围的权力转到俄罗斯手中,架空联盟,从而促使各共和国向完全独立的方向疾走。但戈尔巴乔 夫仍在努力签订新的联盟条约,保留一个权利较小的“小中央”,然而,面对苏共解体而激发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满,他的“小中 央”计划很快落空 12月1日。乌克兰独立,这对戈尔巴乔夫构筑新联置是一个致命打击(乌克兰和俄罗斯被称为联盟的两大支柱)。12月22日,前苏联 地区的11个加里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议,正式宜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宜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的现 实停止其存在”。12月25日,戈尔巴东夫辞去总统和苏军最高统帅职务,苏联国旗从克里组林宫暗然降落。招级大国殒灭
第一阶段: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至1988年6月。这是苏联改革的初期。在这一阶段尽管已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改革仍然 是在社会主义范围内,改革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1985年4月,苏共中央举行全会,戈尔巴乔夫全面阐述施政纲领—“加速战 略”,即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表达要对传统的苏联模式进行重大改革的意向。1986年2月25日~3月5日,苏共二十 七大召开,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主要是针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的僵化停滞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条主义观念 而进行的。1987年1月27日~28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讨论“改革与党的干部政策”,但实际上涉及改革的战略目标和重要方针,提 出民主是“改革的目标”、“实质”,又是“改革的主要手段”、“改革的主要动力”、“改革不可逆转的基本保障”。苏共中央一 月全会以后,苏共的改革方针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第一,逐渐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体制移向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事后回忆说,苏 联改革是从经济改革开始的。然而后来遇到障碍机制,为了打破障碍机制,把重点移向政治体制改革。第二,从有政治界线的“民主 化和公开性”逐渐转变到界限模糊的“民主化和公开性”。舆论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各种非正式团体以合法地位出现。第三,从批 判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理论观念转变为全面批判斯大林运动,进而又很快转变为全面评价苏联历史和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运 动。两种观点激烈交锋。国内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1987年7月戈尔巴乔夫对拉美作家加·马克斯说,我 们的对外政策同样“要把人的利益和人道主义价值放在首位”;11月,在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中提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 利益”,“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上述几个方面的变化发生在苏联改革初期,总的来看没有越出社会主义范围。指导思想上,虽 然出现模糊和削弱社会主义界限的明显倾向,但改革还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第二阶段: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到1990年7月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在这一阶段苏联的改革方向发生变化,从“完善社 会主义”路线逐渐转变到“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1988年6月28日~7月1日,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作出几项重要决 策:第一,要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并把它提到首位。第二,把权力中心从党向苏维埃转移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内 容,“全部权力归苏维埃”,党的职能是“政治先锋队”,而不是对苏维埃和社会团体实施直接的领导。第三,把“人道的民主社会 主义”作为改革的目标。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标志着苏联改革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从完善社会主义转向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 应该指出,此时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包含着一系列含糊不清的或折中主义的观点。 第三阶段:1990年7月到1991年8月19日的“8.19”事变。这个阶段大力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各派政治力量进行激烈的 争权斗争,苏共加速演变。苏共28大期间,围绕制定改革的路线和方针,苏共党内形成了三大派别: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政治中间 派”,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民主派”和以利加乔夫、雷日科夫为首的苏共“传统派”。三派之间激烈斗争,实质是激进派向苏共夺 权的斗争,苏联在这种斗争中加速演变。此时政治、经济、民族、党的危机急剧加深,各派政治势力到了决定胜负的关头。 第四阶段:1991年8月19日到1991年12月25日,苏共失败,联盟解体。 (1)“8.19”事件。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8人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由亚纳耶夫代替戈尔巴乔夫行使总统职务,并 在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认为目前国家已失去控制,应恢复法制和秩序。事件的实质是一些苏共领导人想阻止“激进派”势力上台 和阻止联盟解体的一种努力,但行动不到72小时便告失败。 (2)苏共垮台。“8.19”事件后,形势急转直下,戈尔巴乔夫向激进势力靠拢,一场大规模打击苏共的运动在全国展开。8月22 日,叶利钦宣布苏军中的共产党组织非法;8月23日,叶利钦“中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 书记职务,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并以总统名义命令停止苏共在武装力量、苏联内务部、国家安全委员会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 兵、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决议,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在反共势力的欢呼声 中,苏共党旗降落了。 (3)苏联解体。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猛烈打击苏共的同时,迅速接管联盟中央的权力,包括控制军权、财权、舆论工具。叶 接着就是“最后毁掉”中央,把属于联盟的权力转到俄罗斯手中,架空联盟,从而促使各共和国向完全独立的方向疾走。但戈尔巴乔 夫仍在努力签订新的联盟条约,保留一个权利较小的“小中央”,然而,面对苏共解体而激发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他的“小中 央”计划很快落空。 12月1日,乌克兰独立,这对戈尔巴乔夫构筑新联盟是一个致命打击(乌克兰和俄罗斯被称为联盟的两大支柱)。12月22日,前苏联 地区的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议,正式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的现 实停止其存在”。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和苏军最高统帅职务,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黯然降落,超级大国殒灭
另一类观点是从演变的性质出发来认识这一过程的。这种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激烈的阶级斗争,斗争 的核心是政权问愿”,苏联演变过程是敌对势力(御所谓的“民主派”)在西方帝国主义支持下,在共产党内的新修正主义分子 消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的鼓励和纵容下,三者相互配合,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本取政权的过程。必领如实地把它作为一场政治斗年 来把摇,即从政治上来考察这一过程 苏联演变过程显示出这样的“三部曲”:第一步,党外敌对势力和党内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沆瀣一气,制造反共反社会主义 的奥论,做反革命意识形态工作,混淆是非,搞乱了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的思想,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第二步,敌对势力在党员 和群众思想混乱的基础上,瓦解党的组织,制造动乱,趁乱一步一步夺取政权,而共产党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步步退 让,拱手让权,最后无产阶级政权被煎覆,并酿成共产党被解散、苏联被肢解的悲惨结局:第三步,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利用夺取到的 政权力量,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莫定经济基础。东欧国家的演变过程也大体相同。 (三)苏东剧变的若干重要因素 论析如果对围绕苏东剧变主要原因的不同观点微一个便于理解但嫌粗略、简单化的概括,笔者认为大致包括三组六种观点:制度 主因论与领袖主因论,政治主因论与经济主因论,历史主因论与现实主因论。说这种概括有失简单化的原因在于,这是一种突出观 差异的划分,面且也没有囊括所有观点,实际上要将每个论者明确框定在某个标签下可能是困难的或不恰当的,因为论者将某个问题 作为主要原因的同时,并不一定排斥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这种归类本身所形成的六种观点之间,也有交义之处,如政治主因论与额 袖主因论之间、现实主因论与政治主因论和经济主因论之间。以下以学界论及较多的导致苏联剧变的诸种因素为主线,兼及对各种主 委原因论的综述与评析, 1经济想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苏联刷变无疑有其经济根源,但究竞将经济问题作为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还是“主要原因”, 在着不同的看法 中共中央党校的一些学者编写的《苏共的失败及教训》一书认为:“苏共失败的最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因素。”“正像经济因素 是任何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最终原因一样,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瓦解也不例外。 叶灼新先生认为,“除了作为执政党的苏共本身蜕化变质的原因外,经济危机是酿成苏联刚变的主要原因。”“苏联经济危机导 致严重的后果,它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发生剧变的主要根源。”表现在:经济危机导致了信仰危机: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经济 危机诱发了民族危机:经济危机为国外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提供了可乘之机。他还进一步指出,苏联经济危机的形成,除了 戈尔巴乔夫路线的这个直接原因之外,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中既有理论观点和指导思想的严重失误,又有经济模式的严重僵化 和弊端。 西方有论者从“战争经济”的角度闸述苏联的经济困境,认为政府的“财政破产”是改革失败、苏联侧变的“根本原因”。这是 雅克·罗萨于1992年3月13日在《费加罗报》发表的文章《苏联特台的原因》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所谓“苏联经济由于最初概念中 存在着可造成严重阻碍的弊端而无法运转”的论点,“在绝对形式下背定没有价值”,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注定失败的国有化经济实际 上在苏联运行了70年,它在生产上、在建立现代工业和科学机器上,以及在发挥技术和军事潜力上起着“相对有效的作用”,与系 地依靠市场的制度相比,基于行政管理的全面国有化制度相对来说可能是没有效率的,但这仍不能解释苏联的突然瓦解,“隐蔽的因 素是军事和经济方面的”。苏联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战争经济,其特点是国有化、中央集权制的官僚主义经营管理、取消个人自由和 批评自由、定量分配、军事预算优先,其根本点是尽快和尽可能直接动用各种资金,除了供给最起码的必需品外,不注重提供其他的 消费品。在1989年之前,苏联的确创造了可与美国在军事上相匹敌的奇迹,但美国毕竟富得多,而且其价格制度一直保障了美国经济 的效率,其税收制度保障了军事顶算的资金:相形之下,苏联则不得不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拿出大笔资金用于国防,最终逐步室总了 济的增长。同时,苏联这种经济制度维持下去,也需要人民相信存在着强大的外来威胁,以及官像独裁的国内压力。防着纳粹德国的 战败和斯大林的去世,这两个条件不复存在,出现了官僚主义控制的恶性循环。“赫鲁晓夫报告所标志的、共产党领导人为了自身的 安逸所希望的恐怖统治结束也宜告了官僚制度效率的终结,独藏不够导致对庞大的官机枸失去控制,导致侵吞国家财产,最终导致 税收危机。”国家路入中央控制自行消亡的螺旋中,这种形势不允许采取拉关式的军事解决办法,因为军队不能指望从经济中捞到更
另一类观点是从演变的性质出发来认识这一过程的。这种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激烈的阶级斗争,斗争 的核心是政权问题”。苏联演变过程是敌对势力(即所谓的“民主派”)在西方帝国主义支持下,在共产党内的新修正主义分子——人 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的鼓励和纵容下,三者相互配合,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夺取政权的过程。必须如实地把它作为一场政治斗争 来把握,即从政治上来考察这一过程。 苏联演变过程显示出这样的“三部曲”:第一步,党外敌对势力和党内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沆瀣一气,制造反共反社会主义 的舆论,做反革命意识形态工作,混淆是非,搞乱了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的思想,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第二步,敌对势力在党员 和群众思想混乱的基础上,瓦解党的组织,制造动乱,趁乱一步一步夺取政权,而共产党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步步退 让,拱手让权,最后无产阶级政权被颠覆,并酿成共产党被解散、苏联被肢解的悲惨结局;第三步,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利用夺取到的 政权力量,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奠定经济基础。东欧国家的演变过程也大体相同。 (三)苏东剧变的若干重要因素 论析如果对围绕苏东剧变主要原因的不同观点做一个便于理解但嫌粗略、简单化的概括,笔者认为大致包括三组六种观点:制度 主因论与领袖主因论,政治主因论与经济主因论,历史主因论与现实主因论。说这种概括有失简单化的原因在于,这是一种突出观点 差异的划分,而且也没有囊括所有观点。实际上要将每个论者明确框定在某个标签下可能是困难的或不恰当的,因为论者将某个问题 作为主要原因的同时,并不一定排斥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这种归类本身所形成的六种观点之间,也有交叉之处,如政治主因论与领 袖主因论之间、现实主因论与政治主因论和经济主因论之间。以下以学界论及较多的导致苏联剧变的诸种因素为主线,兼及对各种主 要原因论的综述与评析。 1.经济根源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苏联剧变无疑有其经济根源,但究竟将经济问题作为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还是“主要原因”,存 在着不同的看法。 中共中央党校的一些学者编写的《苏共的失败及教训》一书认为:“苏共失败的最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因素。”“正像经济因素 是任何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最终原因一样,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瓦解也不例外。” 叶灼新先生认为,“除了作为执政党的苏共本身蜕化变质的原因外,经济危机是酿成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苏联经济危机导 致严重的后果,它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发生剧变的主要根源。”表现在:经济危机导致了信仰危机;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经济 危机诱发了民族危机;经济危机为国外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提供了可乘之机。他还进一步指出,苏联经济危机的形成,除了 戈尔巴乔夫路线的这个直接原因之外,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中既有理论观点和指导思想的严重失误,又有经济模式的严重僵化 和弊端。 西方有论者从“战争经济”的角度阐述苏联的经济困境,认为政府的“财政破产”是改革失败、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这是 雅克·罗萨于1992年3月13日在《费加罗报》发表的文章《苏联垮台的原因》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所谓“苏联经济由于最初概念中 存在着可造成严重阻碍的弊端而无法运转”的论点,“在绝对形式下肯定没有价值”,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注定失败的国有化经济实际 上在苏联运行了70年,它在生产上、在建立现代工业和科学机器上,以及在发挥技术和军事潜力上起着“相对有效的作用”。与系统 地依靠市场的制度相比,基于行政管理的全面国有化制度相对来说可能是没有效率的,但这仍不能解释苏联的突然瓦解,“隐蔽的因 素是军事和经济方面的”。苏联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战争经济,其特点是国有化、中央集权制的官僚主义经营管理、取消个人自由和 批评自由、定量分配、军事预算优先,其根本点是尽快和尽可能直接动用各种资金,除了供给最起码的必需品外,不注重提供其他的 消费品。在1989年之前,苏联的确创造了可与美国在军事上相匹敌的奇迹,但美国毕竟富得多,而且其价格制度一直保障了美国经济 的效率,其税收制度保障了军事预算的资金;相形之下,苏联则不得不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拿出大笔资金用于国防,最终逐步窒息了经 济的增长。同时,苏联这种经济制度维持下去,也需要人民相信存在着强大的外来威胁,以及官僚独裁的国内压力。随着纳粹德国的 战败和斯大林的去世,这两个条件不复存在,出现了官僚主义控制的恶性循环。“赫鲁晓夫报告所标志的、共产党领导人为了自身的 安逸所希望的恐怖统治结束也宣告了官僚制度效率的终结,独裁不够导致对庞大的官僚机构失去控制,导致侵吞国家财产,最终导致 税收危机。”国家陷入中央控制自行消亡的螺旋中,这种形势不允许采取拉美式的军事解决办法,因为军队不能指望从经济中捞到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