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 运用象征手法,以霜风、明月、 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 立的“我”。表现了“五四”时期 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 崇尚光明、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运用象征手法,以霜风、明月、 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 立的“我” 。表现了 “五四”时期 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 崇尚光明、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主旨: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 走近作者 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 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 巷诗人”之誉。191年底 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 写下《狱中题壁》《我用 残损的手掌》《等待》等 著名诗篇
【戴望舒】(1905— 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 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 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 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 写下《狱中题壁》《我用 残损的手掌》《等待》等 著名诗篇。 走近作者
相关介绍 萧红】(1911 1942),原名张迺莹,身 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 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 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 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 河传》
【萧红】(1911- 1942),原名张迺莹,身 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 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 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 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 河传》。 相关介绍
(背景链接)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 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 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 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 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 《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 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 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 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 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背景 链 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 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 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 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 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 《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 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 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 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 ”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 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