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起),作则飞沙走砾(碎石)。局促(拘束)一室 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1、按课文内容填空 甘(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天鹅)。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始)明, 醉翁之意不在酒 鱗(像鱼鱗似的)浪层层,清潋见底,品品然如镜之新开(打开)而冷光之乍(忽然)出于匣(镜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匣〕也。山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 朝瞽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四时之景野艻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霾女子)之(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柳梢)披(开,分散 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右)。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而茗(煮茶)者,费(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弃者胜,觥筹交错 有。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鱗(代鱼)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而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山水之乐 而寓之酒也。” 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 子)是:醉能同其乐。 解释加点的词语。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二、翻译句子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泉及亭。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微露主旨,为全文募定抒情基调。 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4、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5、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6、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笼子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寒出了太守之乐。 天鹅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7、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层层,清激见底,品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遺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寫与民同乐的理想。 这时河的冰而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鱗一样的波浪一层一层,清瀲得可以看到 10、“太守之乐”有哪些? 河底,亮晶品的 明的交从子里红支 (1)“山水之乐”:(2)“宴酮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 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三、理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 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 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0、“太守之乐”有哪些?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9、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起),作则飞沙走砾.(碎石)。局促..(拘束)一室 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 (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始)明, 鳞.(像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打开)而冷光之乍.(忽然)出于匣.(镜 匣)也。山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 女子)之靧.(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柳梢)披.(开,分散) 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右)。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 而茗.(煮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 有。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鳞.(代鱼),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而 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经常刮起来,飞沙走石。 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4、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5、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6、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笼子的 天鹅。 7、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 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纯净淸新,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 如写水,“波色乍明,鱗浪层层,清澉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 洗过脸刚梳好发髯一样。 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9、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6、第2自然段描写初舂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 柳条将嬰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 10、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特感受为审 “鸟”“鱼”等种种 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 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1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7、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来并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 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 1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间皆有喜气。 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姸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鱗鰭当中都透岀喜悦的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晢理的追求。 气息。 晢理: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 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ε美是一种客親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我这才知道城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饉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苤 14、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己亥之二月也 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 15、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林菊影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 還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而来写出城游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玩的喜悦之情的。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岀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舂意盎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3、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找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1)作者格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簷之”,表现自已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坯抱的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欣喜、舒朗的心情。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_(2)“晶品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岀于睴也”,以新开明镱比新绿水波。写岀了水的明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丽,贴切而有新意。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3)“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睛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二、词类插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4、文中“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间皆有喜气。”句运用了什么修辞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官们悠然自得,洋溢菥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余则繼袍敵衣处其间: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体会其表达效果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12
12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纯净清新,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 洗过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9、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 才一寸左右。 10、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是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 看到。 1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 1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 气息。 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城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14、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己亥之二月也。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15、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 三、理解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 玩的喜悦之情的。 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 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3、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找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1)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 欣喜、舒朗的心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 丽,贴切而有新意。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 “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文中“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 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 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6、第 2 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 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 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 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 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7、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来并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 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 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哲理的追求。 哲理: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 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 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 霜林菊影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今义:斗篷,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五、几科特殊句式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语前量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①弗之怠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②城居者未之知也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寒冷。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 吾谁与归 在……之后。 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状哥后 20、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于途”是“歌”的状语,“于树”是“树”的状语。“歌于途”即“于途歌”,行“休于权 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即“于树休 :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水。若,名词作动词,煮茶 ②冷光乍出于匣也 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于匣”是“出”的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25、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蹇,骑驴。 ③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26、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者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三、古今异义 “于贫贱”“于富贵”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1、经纶:古义:筹划,治理。(经纶世务者)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满腹经纶) “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走:古义:跑。(录毕,走送之 多会于此 今义:行走 “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3、汤:古义:热水。(媵人持汤沃灌) 3)定语后量置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假:古义: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远之江湖” 5、趋:古义:奔,快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向,归向。(大势所趋,日趋繁荣) …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6、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山间之朝暮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深秀者,琅也 7、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今义:前往,跟“来”相对 或“也”也可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8、微: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3、互文句 今义:细小,轻微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9、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柔梢披风)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13
13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 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 在……之后。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0、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 23、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24、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25、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蹇,骑驴。 26、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三、古今异义 1、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经纶世务者) 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满腹经纶) 2、走: 古义:跑。(录毕,走送之) 今义:行走。 3、汤: 古义:热水。(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假: 古义: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趋: 古义:奔,快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向,归向。(大势所趋,日趋繁荣) 6、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7、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今义:前往,跟“来”相对。 8、微: 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义:细小,轻微。 9、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柔梢披风) 今义:斗篷,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五、几种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①弗之怠 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②城居者未之知也。 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状语后置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于途” 是“歌”的状语,“于树” 是“树”的状语。“歌于途”即“于途歌”,行“休于树” 即“于树休”。 ②冷光乍出于匣也。 “于匣”是“出”的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③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者。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⑥ 多会于此 “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3)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堂”,“处 远之江湖”。 2、判断句 (1)“……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①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独用“者”或“也”也可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3、互文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