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草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所究 【0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博士论文,1985年。 5】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文字学论集》初编,1983年。施谢捷《古玺汇编 :释文校订》,《印林》16卷5期,1995年。 2】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7一9期。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中的者字》,《古 文字研究》1辑,1979年。袭锡圭《战国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年3期。何琳仪《古 陶杂识》,《考古与文物》1992年4期。 【53】俞伟超《汉代的亭市陶文》,《文物》1963年2期。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文物》1978 '年2期。李先登《河南登封阳城遗址出土陶文简释》,《古文字研究》7辑,1982年。牛济普《郑 ·州荥阳两地新出战国陶文介绍》,《中原文物》1981年1期。袁仲一《秦代的市亭陶文》,《考古 与文物》1981年1期。王学理《亭里陶文的解读与秦都咸阳的行政区划》,《古文字研究》14辑, 幸,1986年。孙敬明《齐陶新探》,《古文字研究》14辑,1986年。 【6例】李学勤《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齐鲁学刊》1982年5期:又《燕济陶文丛论》,《上海搏物 ,馆馆刊》6期。 礼65】郑超《战国秦汉陶文研究概述》,《古文字研究》14辑,1986年。董珊《从新编全本季木藏陶 :2,谈到古陶文的发现与研究》,《书品》2000年1期。 三【61陈伟武《古陶文字徵订补》,《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1期。 57】仰天湖简照片刊载《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3期,文字不清晰,频难使用。有若干墓本行世: 史树青《长沙仰天湖楚简研究》,群联出版社,1955年。余镐堂《镐堂楚简释文》,晒兰本。罗 平:福颐幕本,《金匮论古综合刊》1期。郭若愚《写本》,《上海博物馆集刊》3期。信阳简照片刊 :载《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9期,又参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商承祚《信阳出土战 麦S国楚简摹本》,晒兰本;又《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 8】史树青《长沙仰天湖楚简研究》,群联出版社,1955年:又《信阳长台关出士竹书考》,《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4期。余镐堂《镐堂楚简释文》,晒兰本。罗福颐《谈长沙发现的战国 ,·楚简》,《文史参考资料》1954年9期。李学勤《谈近年新发现的几种战国文字资料》,《文物参 考资料》1956年1期。饶宗颐《战国楚简笺证》,《金匮论古综合T刊》1期。朱德熙、裘锡圭《战 心国文字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1期:又《信阳楚简考释》,《考古学报》1973年1期。裘锡 圭《谈淡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7期。李家浩《信阳楚简浍字及从关之字》, :.《中国语言学报》1期。刘雨《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郭 若愚《长沙仰天湖战国楚简文字的幕写和考释》,《上海博物馆集刊》3期,1986年。何琳仪《信 ::阳竹简选释》,《文物研究》8辑,1993年;又《仰天湖竹简选释》,《简帛研究》3辑,1998年。 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 9】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释文与考释》,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 1女,简》,中华书局,1995年。刘信芳《望山楚简校读记》,《简帛研究》3辑,1998年。曹锦炎《望 生,:山楚简文字新释》,《东方博物》4辑,1999年。程燕《望山楚简文字研究》,硕士论文,2002 年。 【0刘烁贤《九U店竹简日书研究》,.《华学》2辑,1996年。饶宗颐《说九店楚简之武君与复山》,《文 23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物》1997年6期。刘信芳《九店楚简日书与秦简日书比较研究》,《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 究会论文集》,1997年。陈松长《九店楚简释读札记》,《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论文 集》,1997年。陈伟武《战国楚简考释校义》,《第三届国际中国占文字学研究会论文集》,1997 年。徐在国《楚简文字拾零》,《江汉考古》1997年2期。李守奎《江陵九店56号墓竹简考释 四则》,《E汉考古》1997年4期。李零《读九店楚简》,《考古学报》1999年2期。李家浩《九 店楚简告武夷研究》,第一届简帛学术讨论会论文,1999年。周风五《九店楚简告武夷重探》, 第一届古文字与出十文献学术研时会论文,2000年。 【61】李学勤《包山楚简中的土地买卖》,《中国文物报》1992年3月22日。林法《读包山楚简札记七 则》,《江汉考古》1992年4期。刘信芳《包山楚简遣策研究拾遗》,《中国文物报》.1992年3期。 刘信芳《包山楚简遣考释拾零》,《江汉考古》1992年3期。 【62】何琳仪《包山竹简选释》,《江汉考古》1993年4期。李天虹.《包山楚简释文补正三五则》。李 零《包山楚简研究文类》,《王玉哲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1994年。林素清《读包山楚简 札记》。黄锡全《包山楚简释文校释》,《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人学出版社,1992年。 汤余惠《包山楚简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93年2期。曾宪通《楚文字杂识》。《包山卜筮简 考释七篇》,《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刘俐《包山楚简文字考释》。 【63】周凤五《包山楚简初考》,《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1993年;又《舒睪命案文笺释一 包山楚简司法文研究之一》,《文史哲学报》41期。曾宪通《包山卜筮简考释七篇》,《第二届 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李家浩《包山楚简中的旌旆及其他》,《第二届国际 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又《包山楚简敝字及其相关之字》,《第三届国际中国占 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陈松长《包山楚简遣策释文订补》,《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 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袁国华《包山楚简文字考释》,《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 集》,1993年:又《包山楚简文字零释》,《中国文字》新18期。张桂光《楚简文字考释二则》, 《江汉考占》1994年3期。陈松长《包山楚简遣策释文订补》,《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 会论文集》,1993年。陈伟湛《包山楚简研究七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98年。 【64】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琥地素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6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文物》 1989年2期。 【66】于豪亮《释青川秦墓木牍》,《文物》1982年1期。李昭和《青川出十木牍文字简考》,《文物》 1982年1期。黄盛璋《青川新出秦田律木牍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2年9期。李学勤《青 川郝家坪木牍研究》,《文物》1982年10期。胡平生《青川川墓木牍“为田律”所反映的田亩制 度》,《文史》19辑,1983年8月。 【67】饶宗颐《长沙出土战国缯书新释》,《选堂丛书》之四,香港义友昌记印务公司,1958年。李 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7一9期:又《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文物》1960 年7期。安志敏、陈公柔《长沙战国缯书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63年9期。商承祚《战 国楚帛书述略》,《文物》1964年9期。 [68]Noel Bamad,The Chu Silk Manuscrip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The Australian National 24
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University,Canberra,1973. 【的林巳奈夫《长沙出士.战国帛书考补正》,《东方学报》三十七册,1966年。Noel Bamad,The Chu Sil Manuscrip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Canberra,1973. 来.…萍《楚缯书雹膚解》,《中国文字》二十八册,1968年。饶宗颐《楚缯书疏证》,《历史语言所集 刊》四十册,1968年。陈邦怀《战国楚帛书文字考证》,《古文字研究》5辑,1981年。李学勤 湖入.:《论楚帛书的天象》,《湖南考古辑刊》1辑,1982年:又《楚帛书中的古史宇宙观》,《楚史论丛》,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又《长沙楚帛书通论》,《楚文化研究论集》,荆楚书社,1987年。李 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又《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研究补正》, 不·《古文字研究》20辑,2000年。饶宗颐、·曾宪通《楚帛书》,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年。曹 '锦炎《楚帛书月令篇考释》,《江汉考古》1985年1期。高明《楚缯研究》,《古文字研究》12 ·辑,1985年。何琳仪《长沙帛书通释》,《江汉考古》1986年1期、2期:义《长沙帛书通释校 型,补》,《江汉考古》1989年4期:又《说无》,《江汉考古》1992年2期。朱德熙《长沙帛考释》, 《古文字研究》19辑,1992年。 【70】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儿个问题》,《古文字研究》15辑,1986年。 【71】曾宪通《三体石经占文与说文古文合证正》,《古文字研究》7辑,1982年。何琳仪《战国文字与 :传钞文》,《古文字研究》15辑,1986年。黄锡全《利用汗简考释古文字》,《古文字研究》15 个 辑,1986年:又《汗简、古文四声韵中的石经、说文古文的研究》,《古文字研究》19辑,1992 年。许学个:《古文四声韵古文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72】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出版说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73】林素清《战国文字研究》,博士论文,1984年。 【74】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北凉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2辑,2001 年。 第五节战国文字的分类 如果还能勉强地把甲骨文与殷商文字,金文与西周春秋文字笼统地对应起来,那么 却根本找不到一种可以代表战国文字的对应书体。因为,如果按照书写物质材料予以分 类,战国文字则显得异常复杂,很难说哪一种文字材料可以代表战国文字。 殷商文字以甲骨文为主,铜器铭文为副,还包括少量的玉刻、陶器、石器文字等。 西周以铜器铭文为主,还包括甲骨、玉刻、陶器、石器文字等。然而,战国文字的名目 剿湘当繁多,诸如:铜器、铁器、金器、银器、石刻、玉器、盟书、货币、玺印、封泥、 文、骨器、简牍、木器、漆器、缣帛文字等等,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古文字通常按其书写物质材料或器物用途分类,其实这种分类并不很科学,甚至有 25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严重的弊病。如:铜玺、银玺和玉玺若按书写物质材料可归入金属器和石器,但是按器 物用途分类只能归入玺印文字。众所周知,玺印材料除金属器(铜玺、银玺)居多外, 尚包括石器(石玺、玉玺、琉璃玺)、骨器(骨玺)、土器(封泥)、木器(木烙印)等。 至于打制在陶范上,然后烧制的文字,属于玺印文字?抑或属于陶器文字?其界限本来 就不宜区分,所以,上述传统的分类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 战国文字最理想的分类法应该是,首先横向分国,其次纵向断代,打破旧分类法的 各种界限(当然也要适当考虑不同品类文字的特点),使文字本身既能反映出其流动变化 的趋势,也能反映出由地域造成的差异,从而提高其科学价值。 当前出土和传世的战国文字材料,尤其是具备断代或分国条件的材料,还显得很不 足。各国旧地出土材料的情况也很不平衡。如三晋地区的兵器铭文、货币文字和南楚地 区的铜器铭文、竹简文字已初步具备了分国和断代的条件,其它地区则尚未具备条件。 因此,所谓“最理想的分类法”现在使用起来尚为时过早。我们只能局部地对这一问题 进行某些有益的探讨(详第三章)。 本章暂时还采用传统的分类法:即以书写物质材料为主,适当考虑器物用途予以分 类。这种权宜之计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战国文字材料来源的广泛而已。另外,这种传统 分类法毕竟还有某些优点,即“在搜集材料时较为方便,在研究铭辞的时侯,也容易有 效果”【1】。战国文字材料按传统分类法大致可以分为八类。(骨器文字相当罕见,也不 便单独立类,故从略。) 一、铜器文字 1.礼器铭文。春秋时习见的礼器铭文,战国时仍在流行,诸如鼎(平安君鼎)、敦(陈 侯午敦)、固(舍前压)、豆(我陵君豆)、壶(中山王壶)、鉴(我陵君鉴)、盘(舍忑盘)、 匜(铸客匜)等铭文;而春秋时代习见的簋、鬲等铭文则逐渐销声匿迹。 战国前期礼器铭文基本仍是春秋礼器铭文的继续,铭文笔画圆劲凝重,字数较多。 内容多系因某事为先人做器云云,如陈侯午镦、郾侯载簋、哀成叔鼎、嗣子壶、曾姬无 卹壶等。战国中晚期以后的礼器铭文,笔画纤细靡弱,字数较少。内容则以“物勒工名” 的格式占主导地位,如三十五年虒令鼎、陵君豆、私官鼎、平安君鼎等。当然这也并 不是绝对的,如中山王鼎乃战国中期器,记事、记言洋洋500余字,文字秀逸峻整。然 其笔划纤细方折,终与前期铭文字体迥乎不同。 2.乐器铭文。战国乐器铭文仍以钟铭为大宗。其文字规整,结体修长,如厮羌钟、 舍章钟等。曾侯乙墓所出乐律编钟铭文蟠曲回环,具有浓厚的楚系文字风格。其它乐器 铭文,诸如镈(楚主舍章镈)、勾耀(姑冯勾耀)、铎(鄢郢铎)等,则比较罕见 3.量器铭文。战国量器铭文是战国铜器铭文中独特的品类。许多国家都有量器铭文, 如陈纯釜(齐)、金村铜钫(三晋)、郢大府量(楚)、商鞅方升(秦)等。量器铭文载有 许多容量和重量单位,如升、益、斗、釜、斛、料、斤、两等,是研究战国度量衡的珍 贵资料。 26
第一童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战国礼器铭文中也载有记量单位,如重金壶(燕)、大梁鼎(魏)、 上乐鼎(韩)、土匀壶(赵)、中山王壶(中山)、平安君鼎(卫)、公厨左官鼎(东周)、 陵裙豆(楚)、中做鼎(秦)等。这说明战国铜礼器的实用价值相应提高,而其作为礼 的作用则有所降低。 四:另外,铜权文字或载有重量单位,如高奴权、司马成公权用“石”记量。也可附于 量器铭文之内。 鼓:4符节铭文。符、节和玺印都是古代一种作为凭证的信物。玺印文字乃战国文字大 宗材料,下面另有讨论。战国唯秦国有兵符铭文,如新郏虎符、杜虎符等。节铭则有楚 国的鄂君启节、龙节、虎节,齐国的马节、熊节,燕国的鹰节、雁节等。 5.兵器铭文。在战国铜器铭文中,兵器铭文最为发达,这可能与战国时期各国尚武 风气有关。兵器铭文虽然数量很多,但字数一般都很少。铸款的铭文尚比较规整,如高 密造戈、郾王职戈、吉日剑、曾侯乙戟等;刻款的铭文则相当草率,如右贯府戈、十七 年春平侯铍、陈暀戟、八年吕不韦戈等。 除常见的戈、戟、剑铭文之外,还有某些兵器上也有铭文,诸如钺(中山侯钺)、餓 (大武戚)、镞(左矢镞)、矢括(十年矢括)、戈镦(中府戈镦)、距末(二十年距末)、 弩牙(左攻尹弩牙)、弩机(十年阳曲弩机)等。这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代战争的频仍, 所需兵器的浩繁。 值得注意的是,楚系兵器铭文自春秋中晚期以后就盛行一种“鸟书”。其器主多是王 公贵族。繁缛的“鸟书”点缀在精良的武器上,更显得雍容华贵。如楚王孙輈戈、贪璋 戈、越王剑等。 6车马器铭文。该类铭文都俦于车马器小件,因此文字不多,一般只有三五字,如 下宫车軎、陈窦节键、两年车器等。1966年,在西安附近发现羊头车售,铭文十字,比 较罕见。 7.其它。除以上六类铜器铭文之外,尚有某些器物铭文,或数量太少,或器物不易 归属,如兆域图乃建筑图所附说明文字,铺首乃门饰等。今暂列为其它类。 金器(不包括楚金币)、银器、铁器均属金属器,可附于铜器铭文之末。如洛阳金村 墓所出银制小像、小匣铭文,内蒙古准格尔旗匈奴墓所出金饰牌、中山王墓所出金、银 泡饰等。燕国“右酉”铁范,属铁器铭文。著名的“垣斩”铁范也属铁器铭文。 第‘总之,战国铜器铭文品类繁多,数量可观。其中兵器铭文堪称大宗,现在尚需系统 '整理。而礼器铭文数量不多,但颇为重要。量器铭文和符节铭文为战国新创品类,值得 重视。其它罕见的铭文品类也丰富了战国铜器铭文的内容。 二、石器文字。 严格意义上讲,通常所说的石刻文字应称之为石器文字。大量的侯马盟书、温县盟 ,书都是直接用笔书写在玉片和石片上的文字,它们与石鼓之类的石刻文字都应统称为石 器文字。比较可靠的战国石器文字,除盟书外,材料并不很多。有趣的是这些石器的形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