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张光裕《郭店楚简研究·文字编》 张守中《郭店楚简文字编》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索引》 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 张世超、张玉春《秦简文字编》 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文字编》 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 以上“文字编”、“字表”、“索引”等分类工具书的材料都比较完备,便于深入研究。 但因缺少横向对比材料,读者往往难以综观战国文字形体变化之全貌。有鉴于此,何琳 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熔各类战国文字于一炉,以字表为主,兼顾字义 和词义,汇集成为一部较为齐备的中型战国文字字典。该书截稿日期为1996年,因此郭 店楚简这样重要的材料未能收入。据云《战国文字编》即将出版,似乎可以弥补《声系》 的缺憾。 战国文字研究论文比较零散,孙稚雏《青铜器论文索引》有关东周铜器、玺印、货 币、陶文、盟书、简帛、刻石、玉器铭等部分,所收近现代学者研究战国文字的论文相 当详尽(截止1982年),检索尤便。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所附中国大陆、港 澳、台湾、国外等学者有关战国文字研究的论著(截至2000年),材料基本齐备。 林素清《战国文字研究》【73】,是台湾学者研究战国文字的第一部综合性专著。全 书共分五章:“战国文字的特色之一—简化现象”、“战国文字的特色之二一繁饰与美 化”、“战国文字的特色之三一合文符的运用”、“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重探”、“战国文字编年表”。该书归纳战国文字特点比较细微,其首创之功不可没。何琳 仪《战国文字通论》,系统地概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战国文字研究。全书共分五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战国文字与传钞古文”、“战国文字分域概述”、“战国文字 形体演变”、“战国文字释读方法”。战国文字划分“五域”观点的提出以及战国文字形体 演变规律的归纳,是该书的两大特点。 20世纪末叶,出现两部优秀的文字学史专著: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姚 孝遂等《中国文字学史》。二书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战国文字研究的概况,有重要的文字 学价值。因为其作者都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所以二书不同于一般性文字学史的泛泛之 论。 建国以来,战国文字资料不仅数量多,而且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尤其大批竹简和盟 书的发现,为战国文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原始材料。这一时期的研究水平也比 以往有显著进步,综合研究向断代和分国纵横两个方向发展。考释文字日趋严谨,一扫 旧古玩家空疏臆断的积习,获得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必须指出当前战国文字研究中也 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1.新出土的材料公布不够及时,大批珍贵的楚简尚未全部公诸于世。近来这一状况 18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有所改进,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换言之,整理出版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研究者的步伐。 2.文字资料的拓本或照片不够清晰,兵器铭文和竹简文字尤甚,这势必要影响文字 的辨识。希望文物出版单位能逐渐改变重视器物,而忽视文字的倾向。 3.战国文字与甲骨文、金文的整理研究工作相比,显得很不平衡。甲骨文和金文不 但有各种专著、论文,而且有许多系统的工具书。战国文字这方面的成果则相形见绌。 近年战国文字分类工具书渐多,但综合各类文字的工具书则甚少。 4.战国文字的分域,近年已有长足的发展,但分国研究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需要进 一步努力。例如:三晋货币、玺印文字的分国,齐、鲁文字的区别,宋、卫等国文字的 辩识等。至于战国文字的断代,也应该做更细的工作。 5.众所周知,《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是研究商周文字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 而战国文字这方面集大成的资料汇编尚无人问津。 6.《甲骨文献集成》近已出版,类似的金文“集成”正在编辑,战国文字这方面的 工作亟待进行。 7.迄今为止,用以总结历代战国文字研究的《战国文字学》尚未问世。换言之,作 为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战国文字学”的理论建树,值得文字学家多予关注。 8.从历史学、文献学角度而言,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是非常理想的综合性巨著。 当然,战国文字也应该有自己体大思精的“综述”。 9.自郭店简发表以来,战国文字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范围之内。 许多历史学、哲学、文献学等方面的学者也参与了战国文字的研究,这本来是件好事。 但是勿庸讳言,若干未受过古文字学专门训练的学者,任意地解释战国文字,出现许多 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字形分析”,初学战国文字者对此应格外警惕。 10.战国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的重新认识无疑有重大的学术意义。然而不恰当地“趋 同”和“立异”【74】,显然也会影响我们对战国出土文献释读的正确认识。 凡此种种,不论对初学者,还是对研究者都是不利的因素。今后应努力克服这种倾 向。 战国文字,是在建国以后才从金石学附庸里彻底独立出来的一门与甲骨文、金文鼎 立的新兴学科。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的发表是其主要标志。嗣后(尤其文革以后), 随着考古新材料数量和范围的扩大,战国文字的研究逐渐由局部向全面展开。这是建国 以来有别于历代战国文字研究的最主要特色。因此,可称此期为“战国文字研究的分蘖 时期”。 注释: 【1】《考古》1963年8期图版捌。 【2】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文物》1972年10期。 【3】张守中《中山王署器文字编》,中华书局,1981年。 【4】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音乐研究》1981年1期。 19
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5】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一号坎发掘简报》,《文物》1983期年3期。 【7】史树青《长沙仰天湖楚简研究》,群联出版社,1955年。 【8】《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9期。 【9】湖北省文化局工作队《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献》,《文物》1966年5期。 【10】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1期。 【11】随县插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12】刘彬徽等《荆门包山大冢出土文物撷英》,《江汉早报》1987年5月22日。 【1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1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1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甘肃大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文物》 1989年2期。 【16】四川博物馆、青川县文化馆《青川县出十秦更修田律木牍》,《文物》1982年1期。 【17】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79期。 【18】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观堂集林》卷7.1。 【19】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上编5页,齐鲁书社,1981年。 【20】朱德熙、裘锡圭《战国文字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1期:又《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 《文物》1973年12期:又《信阳楚简考释》,《考古学报》1973年1期:又《平山中山王幕铜 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1期又《战国时代的料秦汉时代的半》,《文史》第八辑, 1980年。朱德熙《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1期:又《战国记容铜器刻辞 考释四篇》,《语言学论丛》2辑,1958年:又《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占文字研究》 1辑,1979年:,又《智篇屈禁解》,《方言》1979年4期:又《战国文字中所见有关厮的资料》, 《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又《古文字考释四篇》,《古文字研究》第八 辑,1983年:又《释桁》,《古文字研究》12辑,1985年:又《关于又殿羌钟铭文的断句问题》, 《中国语言学报》2辑,1985年:又《望山楚简里的做和筒》,《古文字研究》17辑,1989年: 又《长沙帛书考释》,《古文字研究》19辑,1992年。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北京大学学报》 1978年2期:又《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7期:又《战国文字中的市》, 《考古学报》1980年3期,义《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古文字研究》10辑,1983年:又《战 国文字释读二则》,《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又《郭店楚幕 竹简·裘按》,文物出版社,1998年。 【21】殷涤非、罗常铭《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4期。郭沫若《关于鄂君 启节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4期。商承祚《鄂君启节考》,《文物精华》2辑,1963 年:又《谈鄂君启节铭文中几个文字和几个地名等问题》,《中华文史论丛》6辑,1965年。张 振林《榕徒与一格飤之新诠》,《文物》1963年3期。于省吾《鄂君启节考释》,《考古》1963 年8期。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华文史论丛》2辑,1962年:又《再论鄂君启节地 理一答黄盛璋同志》,《中华文史论丛》5辑,1964年。黄盛璋《关于鄂君启节交通路线复原 20
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问题》,《中华文史论丛》5辑,1964年。船越昭生《关丁鄂君启节》,《东方学报》43册,1972 年。刘和惠《鄂君启节新探》,《考古与文物》1982年5期。姚汉源《鄂君启节释文》,《古文字 研究》10辑,1983年。陈伟《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江汉考占》1986年2期。朱德熙、李 :,家浩《鄂君启节考释》,《纪念陈演格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1989年。李家浩《鄂君启节 .铭文中的高丘》,《占文字研究》22辑,2000年。'何琳仪《鄂君启舟节释地三则》,《占文字研究》 7.”22辑,2000年。 【22】朱德熙、裘锡生《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1期。张政烺《中山干 馨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1辑,1979年:又《中山国胤嗣联了壶释文》,《古文字研究》1 辑,1979年。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979年。李学勤、李 .~+·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2期。于豪亮《中山三器铭文考释》, 《考古学报》1979年2期。徐中舒、伍士谦《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中国史研究》1979 年第4期。黄盛璋《中山国铭刻在古文字、语言上若干研究》,《占文字研究》7辑,1982年。 陈邦怀《中山国文字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1期。何琳仪《中山干器考释拾遗》,《史 学集刊》1984年3期。 【23】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音乐研究》1981年1期。 【24】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钟磐铭文释文说明》,《音乐研究》1981年1期。 【25】参曾宪通《关于曾侯乙墓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附“参考资料”,《古文字研究》14辑,1986 年。 【26】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27】黄盛璋《试论三背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 【28】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19辑,1992年:又《秦兵器分国断代与有关制度 ,:研究》,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1988年。 【29】林清源《两周青铜句兵铭文汇考》,硕土论文,1987年。 【30】何琳仪《战国兵器铭文选释》,《考古与文物》1999年5期:《占兵地名杂识》,《考古与文物》 1996年6期。吴振武《东周铭文考释五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98年。 ,31】许学:《战国文字分域与断代研究》,博土.论文,1986年。 【32】刘彬徽《楚国有铭铜器编年概述》,《古文字研究》9辑,1984年:又《湖北出十两周金文国别 年代考述》,《古文字研究》13辑,1986年:又《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零《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古文字研究》13辑,1986年。 【33】郭沫若《侯马盟书试探》,《文物》1966年2期:又《新出侯马盟书释文》,《出十文物三事》, 人民出版社,1972年。唐兰《侯马出土晋国赵嘉之盟载新释》,《文物》1972年8期。朱德熙、 裘锡圭《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文物》1972年8期。长甘《侯马盟书丛考》,《文物》1975 年5期。张领《候马盟书丛考续》,《古文字研究》1辑,1979年。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古 ,.文字研究》1辑,1979年。李裕民《侯马盟书疑难字考》,《古文字研究》5辑,1981年。吴振 武《读侯马盟书文字札记》,(香港)《中国语文研究》6期,1984年。 【34】陈梦家《东周盟誓与出十载书》,《考古》1966年5期。张领《侯马盟书丛考续》,《古文字研究》 21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1辑,1979年。 【3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号坎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3期。 【36】唐兰《石鼓年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1期。 【37】姜亮夫《秦诅楚文考释》,《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4期。陈世辉《诅楚文补释》,《古文字研究》 12辑,1985年。陈邦怀《战国行气玉铭考释》,《古文字研究》7辑,1982年。张光裕《玉刀秘 铭补说》,《中国文字》52册,1974年。黄盛璋《平山战国中山石刻初步研究》,《古文字研究》 8辑,1983年。 【38】林志强《战国玉石文字述评》,《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4期。 【39】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 【40】曾庸《若干战国布币地名的辨释》,《考古》1980年1期。李家浩《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币和比》, 《中国语文》1980年5期。吴振武《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古文字研究》10辑,1983年。骈 宇骞《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下),1986年。李学勤《论博山刀》,《中 国钱币》1986年3期。 【41】曹锦炎《读先秦货币文编札记》,《中国钱币》1984年2期。 【42】何琳仪《古币文编校释》,《文物研究》6辑,1990年。 【43】黄锡全《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释文校订》,《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 年。 【44】裘锡圭《何琳仪古币丛考读后记》,《中国文报》1999年11月17日。 【45】石志廉《馆藏战国七玺考》,《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1期:又《战国古玺考释十种》,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2期。黄盛璋《所谓夏虚都三玺与夏都问题》,《河南文博通讯》 1980年3期。叶其峰《战国官玺的国别及有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3期。于豪亮 《古玺考释》,《古文字研究》5辑,1981年。李学勤《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江汉论 坛》1982年7期。裘锡圭《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古文字研究》10辑,1983年。曹锦炎《释 率一兼释续、渎、窦、》,《史学集刊》1983年3期;又《战国玺印文字考释》,《考古与文 物》1985年4期。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江汉考古》1984年2期。汤余惠《楚玺两考》,《江 汉考古》1984年2期。何琳仪《古玺杂识》,《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2期:又《古玺杂识续》, 《古文字研究》19辑,1992年:又《古玺杂识再续》,《中国文字》新17期,1993年;又《战 国官玺杂识》,《印林》16卷2期,1995年。王人聪《古玺考释》,《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 1988年。刘昨制《玺印文字释丛》,《考古与文物》,1998年。施谢捷《古玺印考释五篇》,《印林》 16卷2期,1995年:又《古玺汇编释文校订》,《印林》16卷5期,1995年:又《古玺双名杂 考》,《中国古文字研究》1辑,1999年。 【46】马国权《古玺文字初探》,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油印本),1980年。 【47】林素清《先秦古玺研究》,硕士论文,1976年。 【48】王人聪《秦官印考叙》,引王人聪、叶其蜂《泰汉魏晋南北朝官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专刊之四,1990年。 【49】王辉《秦文字集证·秦印通论》145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