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制都比较特殊。 1.石刻铭文 石鼓文。石鼓的形制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形状如馒头。前人又以其形制似鼓, 遂称“石鼓”。其实据《说文》“碣,特立之石。”《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 员(圆)者谓之碣。”石鼓应称“石碣”【2】。石刻的内容记载秦王田猎,基本为十首四 言诗。 诅楚文。诅楚三石早已不存在,其形制也不得而知。旧说以为秦惠王向神灵诅咒楚 怀王,刻石记之以沉埋 守丘石刻。文字镌于天然卵石之上,疑亦“碣”之类。铭文与墓葬有关【3】。 岣嵝碑。传世岣嵝碑即所谓衡山“禹碑”,早已不存。其字体颇似能原镈之类的鸟虫 书,应是越国的石刻文字。 玉璜箴铭。金村战国古墓所出玉璜刻有铭文八字,属箴言性质。 行气玉铭。玉器形制为十二面体小柱,每面刻三字。名称不易确指,铭文与古代气 功有关。 秦驷玉版。一件墨玉刻款,另一件墨玉朱书,内容为祷祝之文。 2.盟书 已发现的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都有朱书(或墨书)在玉片(或石片)上的文字。形 制以圭形为多,其它则为不规则片状或块状。内容多是古代盟誓之辞。 中山王墓所出玉饰、玉片文字以及曾侯墓所出石磬文字等,亦均属石器文字,兹不 备述。 三、货币文字 春秋已出现铸有铭文的空首布货币,但出土或传世的有铭货币多为战国时遗物。有 铭战国货币,除南楚地区曾用金质外,几乎全用铜质。按其形制大致可分四类 1.布币。古钱学家一般都认为“布”乃“缚”之假借。《诗·周颂·臣工》“侍乃钱 镈”传“傅,缛”。缚、鎒均为铲形锄草农具,所以布币也称铲币,原始空首币正作铲形。 不过也有人认为布币的“布”与“缚”无涉,而与布帛实物有关。凡此有待深入研究。 布币主要通行于三晋,燕、楚也有发现。战国布币多是平首布,按其肩、足、跨三个部 位的特点可以分为六类。 甲、空首布。建国以来,在河南郑州、洛阳附近发现空首布210余种,其使用上限 为春秋早期,下限为战国中期【4】。币文内容多为单字,如“商”、“雨”、“柳”、“上” 等:或二字,如“安臧”、“东周”等:或四字,如“小(少)曲市南”、“小(少)曲市中” 等。 乙、方足布。 ①方肩、方足、方跨布,或称方足小布。这类布币三晋普遍通行,如“宅阳”(韩)、 “土匀(军)”(赵、“皮氏”(魏)等。 28
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②方肩、方足、圆跨布,或称平肩桥形方足布。这类布币流行于魏国,如“禾(和) 二斩”、“高安一斩”、“阴晋半斩”等。 ③圆肩、方足、圆跨布,或称圆肩桥形方足布。这类布币也流行于魏国,如“山阳”、 “安险(阴)”等。 ④锐角布,又称平首锐角方足布。这类布币均为韩币,如“百涅(盈)”、“卢氏百涅 (盈)”等。 博·丙、尖足布。 ①尖肩、尖足布,或称平首尖足布。布分大型、小型两种,均为赵币,如“甘(邯) 丹(郸”、“闵(蔺)”等。 ②平肩、尖足币,或称平首尖足小布,亦为赵币,如“晋阳”、“平陶(遥)”等。 丁、圆足布。 ①圆肩、圆足布,均为赵币,如“閎(蔺)”、“离石”等。 ②圆肩、圆足三孔布,亦为赵币,如“安阳”、“南行彻(唐)”等。 戊、燕尾足布。楚币。其面文为“怃(樵)比(币)当斩”,背文为“七值”。 己、连布。亦为楚币。其面文为“四比(币)”,背文为“当”。币由四足相连的两 枚小布组成,故称连布。 ” 2.刀币。刀币取像于刀削之形。《墨子·经说》下“卖刀籴相为贾,刀轻则籴不贵, 刀重则籴不易,王刀无变。”其中所谓“刀”即指刀币。齐、燕、赵、中山是流行刀币的 地区。刀币一般分三类: ①济刀。刀铭有“齐返邦账(长)谷(大)死(刀)”、“齐春(大)(刀)”等,流行于齐 国。 ②明刀。有二种,或圆折,或磬折。刀铭多为“明”,主要流行于燕国。 ③直刀。或称小直刀。刀铭“甘(邯)丹(郸)”、“白(柏)人”、“闵(蔺)”者,流行于 赵国。刀铭“成(城)白(陌)”者,应是中山国货币。 3.钱币。根据上引《诗·周颂·臣工》“痔乃钱镈”,传“钱,铫;缚,鎒。”可知钱 和镧均为铲形锄草农具。但后世圆形钱与农具毫无关系,而可能取像于环璧(或以为取 像于纺轮)。《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按,“安 藏”、“共屯(纯)赤金”圜钱作○形取像于“璧”,而“东周”、“西周”圜钱作⊙形则取 ,像于“环”。环、圜、钱音近可通。《汉书·食货志》“周公为周立九府圜法”注“圜即钱 也”。战国后期,几乎各国都流行圜钱。战国圜钱按形制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8 甲、圆孔圜钱(包括楚国钱牌) ①东西周:“东周”、“西周”等。 ②魏:“垣”、“共屯(纯)赤金”等。 ③赵“闵(蔺)”、“离石”等。 ④楚:“见(现)金一朱(铢)”、“见(现)金四朱(铢)”等。 29
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⑤秦:“重一两十二朱(铢)”、“半瞏”等。 乙、方孔圜钱 ①东周:“东周”。 ②齐:“四死(刀)”、“赠六死(刀)”等。· ③燕:“明刀”、“一刀”等。 ④秦:“重十二朱(铢)”、“两甾(辎)”等。 4贝币。旧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实际是仿制贝形的铜币,因此又称之为“铜 贝”【5】。币文有“巽(选)”、“君”、“圻(斤)”、“行”等。贝币流行于楚国。 5.金币。币文有“郢爯(称)”、“陈爯(称)”等。旧名“爰金”或“郢爱”,殊误。 应称“金币”或“金版”。金币也流行于楚国。 总之,战国货形制十分复杂,币文多为地名或币值。 四、玺印文字 《说文》:“璽,王者印也,所以主土。从土,尔声。璧,籀文从玉。”其实许慎依据 汉制的解说,与战国玺印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符合。战国玺文“里”作“镓”、“妳”、“尔” 等形,尊卑皆可用之,非“王者”所专用。“重”(你)从土,取义其印于泥土。《淮南子·齐 俗训》“若里之抑(印)埴”,是其确证。“璽”从玉,表明其质料为玉石。“镓”从金, 表明其质料为铜。至于“尔”,则是“钦”或“妳”的省文。从字形分析,“尔”乃“爾” 之省简,本义待考。或以为“尔”字象印章之形,并不可信。战国古玺中“型”或称“节”、 “符”、“瑞”等,这可能是地域性的差别。 战国古玺的形制颇多变化。其印面以正方形居多,长方形(《玺汇》03610369),圆 形(《玺汇》0081、0172、0183、0300),曲尺形(《玺汇》3596、3737),新月形(《玺汇》 2713、3631),心脏形(《玺汇》5451、5452),三角形(《玺汇》1304),菱形(《玺汇》5707) 等,则比较少见,至于其它不规则形体就更罕见了。还有少数古玺两面或多面都有文字, 释读时应注意。如“百千万秋昌”(《玺汇》4919)。 根据文字内容,战国古玺可以分为四大类: 1.官玺。官玺的印面一般比私名玺大,文字较多,史料价值最高。常见的官玺有两种。 ①官名:“春安君”(《玺汇》0005)、“司马之钦”、(《玺汇》0026)、“士尹之钦”(《玺 汇》0146)、“卜正”(《玺汇》5128)等。 ②官名前冠地名:“乐阴司寇”(《玺汇》0073)、“武队(遂)大夫”(《玺汇》0103)、 “东武城攻(工)币(师)你”(《玺汇》0150)、“湘陵莫嚣”(《玺汇》0164)等。 还有一些辞例较为特殊的官玺,如“陈之新都”(《玺汇》0281)、“王兵戎器”(《玺汇》 5707)等。比较罕见。 2.姓名私玺。该类多为朱文小玺,印面呈方形,白文及圆形印面者较少。姓名私玺 一般都由姓氏和名字两部组成: ①单姓私玺:“王买”(《玺汇》0370)、“长亡(无)泽(斁)”(《玺汇》0858)等。 30
第一章 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简@复姓私玺:“司徒焰”(《玺汇》3761)、“公孙生易(阳)”(《玺汇》3897)等。 萌一些姓名私玺的姓名之后缀以“信钦”,如《玺汇》3695一3732 t:3.成语玺。该类玺文多与吉祥富贵和自身修养的词汇有关,可分两种: 济①洁语玺:“长生”(《玺汇》4404)、“宜千金”(《玺汇》4740)、“出入大吉”(《玺汇》 42,“百千万秋昌”(《玺汇》4919)等。 【②箴语玺:“敬身”(《玺汇》4257),参《礼记·哀公问》“敬身为大”。“敬文”(《玺 》4236),参《荀子·礼论》“不敬文谓之野”。“敬事”(《玺汇》4142),参《论语·学 彩沙敬事而信”。“中(忠)急(仁)”(《玺汇》4653),参《司马法·仁本》:“权出於 战,而不出於中(忠)人(仁)。”“可以正下”(《玺汇》4852),参《墨子·天志》“无 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等。 4.单字玺。印面仅一字者称单字玺,这当然是就形式而言。其实单字玺的印面内容 也比较复杂。大部分的单字玺可能都是私名玺,“钦”只是玺之功能标志,至于“哲”、 “敬”之类的单字玺应属箴言玺,“昌”、“富”之类的单字玺应属吉语玺。因此,单字玺 属的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推究。 封泥是钤有玺印文字的土块,用以封缄简牍。封泥与古玺相表里,也是研究 饿烟文字的罕见材料,如“左司马闻(门)信镓”、“宋连私玺”(《封泥》)等。 五、陶器文字 陶器可能是书写文字的最原始物质材料。半坡和大汶口陶器已载有陶文,殷周也有 少量的陶文。传世的陶文则多为晚周齐、燕遗物。建国以后,在韩、赵、魏、楚、秦等 属旧地也均有陶文相继发现。战国陶文用玺印印成者居多,这些陶文多具边框,与玺文 相同。有的学者曾列举某些陶文与玺文内容相同者以比照【6】,则尤能使人信服。除玺 印者外,战国陶文也有刻契者和笔书者。 A:战国陶文,根据文字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1.私名陶文:多为制造者的姓名,如“兴”(《季木》1.4)、“王疫”(《季木》1.22) 等。至于大量的单字陶文,无疑也是陶工的名字。 梦2.宫器陶文:多为使用陶器的单位,如“左里廄(轨)”(《季木》2.33)、“阳城仓 器”(《古研》7.222)等。 3.记事陶文:私名和官器前冠以时间及各级职官,如“十七年八月,右匋(陶)有 《尹)、倈(里)崩(看)、廄(轨)贷。”(《季木》2.61、“陈窠立事岁安邑毫釜”(《季木》 4.111)等。 :瓦当的质料为陶土,因此瓦当文字也应属陶器文字。1911年,河北易州出土“左宫 驹”瓦当,是战国燕器。秦国云纹瓦当有“左宫”、“右宫”等。而所谓“羽阳千岁”瓦 当,旧传为秦武王时遗物,殊不可据,实则应是汉瓦当【7】。 总:六、简牍文字 简牍文字取材于竹木,既方便又经济,远胜于金石。因此,简牍文字应是战国时代 31
第一章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 最主要的书写形式。然而竹木易朽,难于保存,建国以来只在南方发现楚国和秦国的简 牍。上文提到,历史上中原地区也曾发现有齐鲁系竹简(壁中书)和三晋系竹简(汲冢 书)。我们相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齐、燕、三晋简牍仍有重见天日的可能。 战国简牍所载内容异常丰富,既有与典籍性质相同的编年、地图等资料,也有不见 于典籍的遣册、占验、日书等资料,近年来又发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量典籍。现有的楚、 秦简牍资料大致可分十类。 1.编年:云梦秦简《编年纪》。 2.文书:夕阳坡楚简、包山楚简《文书》、云梦秦简《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 《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 3.田律:青木牍。 4.日书:九店楚简、云梦秦简《日书》、放马滩秦简《日书》等。 5.地图:放马滩木牍地图。 6.书信:云梦秦牍。 7.卜筮:望山一号楚简、天星观楚简、包山楚简《卜筮》、江陵秦家嘴楚简、新蔡楚 简等。 8.遺册:五里牌楚简、仰天湖楚简、信阳楚简第二组、望山二号楚简、临澧楚简、 天星观楚简、包山楚简《遣册》、包山木牍、随县曾简等。 9.典籍:信阳楚简第一组、慈利楚简、郭店楚简、上海楚简等。 10.小说:放马滩秦简《墓主记》。 木制杂器上的文字是战国文字中稀罕的品类,今暂附于简牍文字之后。木器文字一 般字数都不多,如长沙木烙印以及中山王墓木条等。 七、漆器文字 战国出土漆器异常丰富,但载有文字的漆器甚少。较重要者有:廿九年漆樽、什八 年漆衣箱、紫锦之衣箱。另外,卫国、秦国也有少量的漆器文字。 八、缣帛文字 比起金、石、竹、木等物质,缣帛之类的丝织品更不容易保存。因此,40年代初发 现的战国长沙楚帛书弥足珍贵。帛书写有墨书900余字,是战国文字罕见的一份完整而 系统的资料。 总之,战国文字的书写物质品类繁多,远非殷周文字所能比拟。不同的书写物质品 类,决定了采用不同的书写方式,或范铸,或刻契,或笔书等等。这不仅使战国文字呈 现出纷纭复杂的风格,而且直接影响到战国文字的形体变化。例如,同是三晋文字的嚼 羌钟和侯马盟书,其书写风格就截然不同。前者工致峻整,后者率意欹斜;前者规范, 后者省易。至于三晋货币文字之笔画凌乱、高度省简,更甚于盟书。又如,同是楚系文 字的舍章钟和信阳竹简的书写风格亦大相径庭。前者形体修长,铭刻工整:后者形体扁 平而略带弧形,书写简易。这些都是在研究战国文字时应注意的现象。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