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2》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其中实验/实战学时:0 先倦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认识实习等课程 后续课程支撑: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计、化工分离工程、精细化工设备、化工制图等课程 授课时间:1-16周周三(5-6) 授课地点:6D405 授课对象:2019应化卓越1-2班 开课学院:化能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何运兵/副教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课前课后停留在教室,对有疑问的同学进行答疑:(2)教师办公室(12L303)进行答疑:(3)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答 疑。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王志魁.化工原理.第五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教学参考资料: 1)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等.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谭天恩.化工原理.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丁忠伟.化工原理学习指导.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课程简介: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典型化工过程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概 念、基本知识的熟练应用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开设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流体流动过程、 传热过程、传质过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 等,锻炼学生的工程技能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以适应生产建设的需要
1 《化工原理 2》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2/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认识实习等课程 后续课程支撑: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计、化工分离工程、精细化工设备、化工制图等课程 授课时间:1-16 周周三(5-6) 授课地点:6D405 授课对象:2019 应化卓越 1-2 班 开课学院:化能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何运兵/副教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课前课后停留在教室,对有疑问的同学进行答疑;(2)教师办公室(12L303)进行答疑;(3)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答 疑。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王志魁. 化工原理. 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教学参考资料: 1)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等. 化工原理(上、下册).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谭天恩. 化工原理. 第四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丁忠伟. 化工原理学习指导.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课程简介: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典型化工过程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概 念、基本知识的熟练应用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开设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流体流动过程、 传热过程、传质过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 等,锻炼学生的工程技能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以适应生产建设的需要
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款学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华业要求 目标1: 1-2掌握扎实的化学领域的工程基础知 具备从事化学化工领域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工 学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具 识,包括应用化学方面复杂问题应涉及 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备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3-1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 3能够初步设计针对化学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 目标2: 解决方案,能够设计相关实验和方案以 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功能单元, 学握单元操作的工艺计算和典型设备结构与设计,具备单 获得和实现分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 并体现创新意识和人文知识,考虑社会、健康、安 元过程和设备选择、过程的计算和设备设计的能力: 生产流程: 全、法律法规、工程伦理等因素。 目标3: 4-3能够对实验过程加以控制,可以及 4能够采用科学方法对化学领域工程问题进行研 掌握化工过程主要研究方法、典型设备的操作和调节,具 时发现和理解实验问题,合理地分析和 究和分析,包括设计实验、处理与解释数据得到合 备单元过程的操作和调节以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 处理实验结果,并得到有效的结论: 理有效的结论。 目标4: 7-2能针对实际的精细化工、能源利用 7 能够理解和评价化学化工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了解化工行业对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理解学生应具备 等方面,分析研究项目对环境、人类生 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的职业和伦理规范。 存、社会发展产生的可能影响和损害: 理论散学进程表 教学模式 周次 教学主愿 授课敦 学时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点) 敦学方 支排课 师 数 作业安排 (线上/线下) 法 程目标 传热过程计 重点:热量衡算、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总传热系数、平均 线上(优学 何运兵 2 温差的计算:难点: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计算 讲授 目标1 算 院) 目标3 2
2 课程教学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教学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目标 1: 掌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具 备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2 掌握扎实的化学领域的工程基础知 识,包括应用化学方面复杂问题应涉及 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1 具备从事化学化工领域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工 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 2: 掌握单元操作的工艺计算和典型设备结构与设计,具备单 元过程和设备选择、过程的计算和设备设计的能力; 3-1 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 解决方案,能够设计相关实验和方案以 获得和实现分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 生产流程; 3 能够初步设计针对化学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 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功能单元, 并体现创新意识和人文知识,考虑社会、健康、安 全、法律法规、工程伦理等因素。 目标 3: 掌握化工过程主要研究方法、典型设备的操作和调节,具 备单元过程的操作和调节以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 4-3 能够对实验过程加以控制,可以及 时发现和理解实验问题,合理地分析和 处理实验结果,并得到有效的结论; 4 能够采用科学方法对化学领域工程问题进行研 究和分析,包括设计实验、处理与解释数据得到合 理有效的结论。 目标 4: 了解化工行业对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理解学生应具备 的职业和伦理规范。 7-2 能针对实际的精细化工、能源利用 等方面,分析研究项目对环境、人类生 存、社会发展产生的可能影响和损害; 7 能够理解和评价化学化工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次 教学主题 授课教 师 学时 数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思政融入点) 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 教学方 法 作业安排 支撑课 程目标 1 传热过程计 算 何运兵 2 重点:热量衡算、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总传热系数、平均 温差的计算;难点: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计算 线上(优学 院) 讲授 目标 1 目标 3
重点:总传热速率方程及其应用、换热器的类型、设计和选 型等:难点:设计型计算、操作型计算:课程思政融入点: 总传热速率 传热计算 融入热管换热器在载人航天、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线上(优学 目标1 2 方程的应用 何运兵 2 上的应用,化工企业废热利用的案例。培养学生对新时代特 讲授 阅读我国先 院) 目标2 进换热器应 及换热器 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和家国情怀:拓展学生对绿色发 用的文献 目标3 展理念的理解。 重点:气体的溶解度、亨利定律 难点:亨利系数E、溶解度系数H、平衡常数m 查阅合成氨 吸收概述及 3 线上(优学 原料气中 何运兵 课程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吸收在有害气体处理、废气处理 讲授 目标1 气液相平衡 CO2脱除工 与回收等方面的应用,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 院) 目标3 理念。培养学生安全、环保、法律和健康意识,侣导人与自 艺的文献 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践行绿色发展观。 重点:传质进行的方向、传质的推动力、传质进行的极限等 气液相平衡 何运兵 应用 线上(优学 讲授 目标1 的应用 院) 目标2 难点:上述三方面应用上的计算 传质机理与 重点:分子扩散、双膜理论、吸收速率方程式 线上(优学 何运兵 2 讲授 目标1 吸收速率 难点:各种吸收速率方程表达式 院) 目标2 重点:物料衡算、操作性方程、最小液气比、吸收剂用量等 线上(优学 目标1 吸收塔物料 6 吸收塔计算 何运兵 2 难点:物料衡算、吸收剂用量计算 讲授 院) 衡算 目标2 目标3 重点:塔径计算、填料层高度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传质单元 7-8 吸收塔计算 何运兵 4 线下 讲授 吸收塔计算 目标1 高度、传质单元数等 目标2
3 2 总传热速率 方程的应用 及换热器 何运兵 2 重点:总传热速率方程及其应用、换热器的类型、设计和选 型等;难点:设计型计算、操作型计算;课程思政融入点: 融入热管换热器在载人航天、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上的应用,化工企业废热利用的案例。培养学生对新时代特 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和家国情怀;拓展学生对绿色发 展理念的理解。 线上(优学 院) 讲授 传热计算 阅读我国先 进换热器应 用的文献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3 吸收概述及 气液相平衡 何运兵 2 重点:气体的溶解度、亨利定律 难点:亨利系数 E、溶解度系数 H、平衡常数 m 课程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吸收在有害气体处理、废气处理 与回收等方面的应用,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 理念。培养学生安全、环保、法律和健康意识,倡导人与自 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践行绿色发展观。 线上(优学 院) 讲授 查阅合成氨 原料气中 CO2 脱除工 艺的文献 目标 1 目标 3 4 气液相平衡 的应用 何运兵 2 重点:传质进行的方向、传质的推动力、传质进行的极限等 应用 难点:上述三方面应用上的计算 线上(优学 院) 讲授 目标 1 目标 2 5 传质机理与 吸收速率 何运兵 2 重点:分子扩散、双膜理论、吸收速率方程式 难点:各种吸收速率方程表达式 线上(优学 院) 讲授 目标 1 目标 2 6 吸收塔计算 何运兵 2 重点:物料衡算、操作性方程、最小液气比、吸收剂用量等 难点:物料衡算、吸收剂用量计算 线上(优学 院) 讲授 吸收塔物料 衡算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7-8 吸收塔计算 何运兵 4 重点:塔径计算、填料层高度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传质单元 高度、传质单元数等 线下 讲授 吸收塔计算 目标 1 目标 2
难点: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目标3 重点:蒸馏、拉乌尔定律、泡点、露点方程,挥发度、相平 二元物系的 9 何运兵 2 衡方程等 线下 讲授 目标1 气液相平衡 目标3 难点:挥发度、相平衡方程 重点:简单蒸馏、平衡蒸馏、精馏原理及精馏装置、理论塔 板等 目标1 10 蒸馏方式 何运兵 难点:精馏原理及装置、理论板概念 线下 讲授 目标2 课程思政融入点:融入哲学观点和方法,分析主要矛盾和次 目标3 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 维能力。 二元连续精 重点:物料衡算、操作性方程、q线方程 11 何运兵 2 线下 讲授 精馏计算 目标1 馏计算 难点:操作性方程计算及q线方程的影响 目标2 重点:理论塔板、 回流比等 目标1 精馏设计计 讲授、小 12 何运兵 算 难点:理论塔板计算、回流比选择 线下 理论板计算 目标2 组讨论 目标3 重点:塔板结构、塔板上气液两相流动等 13 精馏塔介绍 何运兵 2 线下 讲授 目标1 难点:塔板上气液两相流动的影响 目标2 湿空气的性 重点:湿空气HI图、几种温度 14 何运兵 y 线下 讲授 目标1 质 难点: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湿度图的应用 目标2 干燥过程的 重点: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干燥速率等 15 何运兵 2 线下 讲授 目标1 物料和热量 难点: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速率关系、干燥器的主要形式 目标2
4 难点: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目标 3 9 二元物系的 气液相平衡 何运兵 2 重点:蒸馏、拉乌尔定律、泡点、露点方程,挥发度、相平 衡方程等 难点:挥发度、相平衡方程 线下 讲授 目标 1 目标 3 10 蒸馏方式 何运兵 2 重点:简单蒸馏、平衡蒸馏、精馏原理及精馏装置、理论塔 板等 难点:精馏原理及装置、理论板概念 课程思政融入点:融入哲学观点和方法,分析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 维能力。 线下 讲授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1 二元连续精 馏计算 何运兵 2 重点:物料衡算、操作性方程、q 线方程 难点:操作性方程计算及 q 线方程的影响 线下 讲授 精馏计算 目标 1 目标 2 12 精馏设计计 算 何运兵 2 重点:理论塔板、回流比等 难点:理论塔板计算、回流比选择 线下 讲授、小 组讨论 理论板计算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3 精馏塔介绍 何运兵 2 重点:塔板结构、塔板上气液两相流动等 难点:塔板上气液两相流动的影响 线下 讲授 目标 1 目标 2 14 湿空气的性 质 何运兵 2 重点:湿空气 H-I 图、几种温度 难点: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湿度图的应用 线下 讲授 目标 1 目标 2 15 干燥过程的 物料和热量 何运兵 2 重点: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干燥速率等 难点: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速率关系、干燥器的主要形式 线下 讲授 目标 1 目标 2
衡算 及特点。 16 总复习 何运兵 2 合计: 32 备注:实际教学进程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课程考核 评价依据及成绩比例(%)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作业 课堂讨论 专题研讨 期末考试 目标一 1-2 0 5 3 5 13 目标二 3-1 5 8 0 25 38 目标三 4-3 5 5 0 25 35 目标四 7-2 0 2 7 5 14 总计 10 20 10 60 100 备注:1)根据《东莞理工学院考试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旷课3次(或6课时)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期终考核。2)各项考核标准见附件所示。 大纲编写时间:2022年2月16日 系(部)审查意见: 我系课程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系(部)主任签名: 多ra个 日期:2022年2月22日
5 衡算 及特点。 16 总复习 何运兵 2 合计: 32 备注:实际教学进程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课程考核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评价依据及成绩比例(%) 作业 课堂讨论 专题研讨 期末考试 目标一 1-2 0 5 3 5 13 目标二 3-1 5 8 0 25 38 目标三 4-3 5 5 0 25 35 目标四 7-2 0 2 7 5 14 总计 10 20 10 60 100 备注:1)根据《东莞理工学院考试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旷课 3 次(或 6 课时)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期终考核。2)各项考核标准见附件所示。 大纲编写时间:2022 年 2 月 16 日 系(部)审查意见: 我系课程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系(部)主任签名: 日期:2022 年 2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