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过程,了解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思想,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教学内容和要点:教学内容(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教学要点(1)讲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和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2)讲明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弘抗战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把握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的两个过程,一是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一步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二是全国各族人民是如何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进一步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性质及其取得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缘由及其侵略罪行,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事迹,正确领会国共两党的抗日主张及其各自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们与作用,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心和世界主义观念。7、为新中国而奋斗(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教学内容和要点:教学内容(1)抗战胜利后国内的政治形势18
18 践过程,了解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思想,认识中国革命 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光辉典范。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学内容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要点 (1)讲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和对中国政治、经济、 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2)讲明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弘扬抗战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把握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的两个过程,一是日本帝国主义 是如何一步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二是全国各族 人民是如何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进一步正确认识抗日 战争的性质及其取得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 争的缘由及其侵略罪行,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 英勇事迹,正确领会国共两党的抗日主张及其各自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们与作用, 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爱国主义 精神、民族自信心和世界主义观念。 7、为新中国而奋斗(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学内容 (1)抗战胜利后国内的政治形势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4)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教学要点(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和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专制的本质及其活动,从而认清国民党政权败亡的真正原因。(2)了解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以及在全面内战中彻底击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地改革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从而认识清楚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3)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及其政治主张,从而认识第三条道路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其历史命运必然要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的原因。(4)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从而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的不懈努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了解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历史命运,进一步认识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历史特点的一种必然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牢牢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振兴、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教学内容和要点:教学内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19
19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4)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要点 (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和蒋 介石国民党政权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专制的本质及其活 动,从而认清国民党政权败亡的真正原因。 (2)了解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以及在全面内战中彻底击败国 民党反动军队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及其领导的 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从而认识清楚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 (3)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及其政治主张,从而认识第三条道路所主张的" 中间路线"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其历史命运必然要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上来的原因。 (4)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 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从而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的不懈努 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了解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历 史命运,进一步认识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是适 合中国历史特点的一种必然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牢牢树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振兴、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学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教学要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2)教学重点: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上所体现的中国特色。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的政治上、制度上的基础。四、教学方法1、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论教学。2、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3、以人物及事件讲评为主题,鼓励和激励学生以课堂讲座形式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成绩分配评价环节评估毕业要求出勤率课堂表现8.1(50分)平时成绩(50分)(20分)作业(30分)8.1(50分)笔试(50分)8.1(50分)期末考试(50分)大纲撰写人:张纯课程组负责人:张纯大纲审核人:张纯2018.8.2820
20 教学要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教学重点: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上所体现的中国特色。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改 造的意义,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的政 治上、制度上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论教学。 2、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3、以人物及事件讲评为主题,鼓励和激励学生以课堂讲座形式参与教学,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分配 评价环节 评估毕业要求 平时成绩(50 分) 出勤率课堂表现 (20 分) 8.1(50 分) 作 业(30 分) 8.1(50 分) 期末考试(50 分) 笔 试(50 分) 8.1(50 分) 大纲撰写人:张纯 课程组负责人:张纯 大纲审核人:张纯 2018.8.28
《思想政治理论研讨课》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思想政治理论研讨课课程代码:B1700050学分:2.5学国时:40(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0)课程性质:通识教育必修课英文名称:Seminar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选用教材:无参考书:无开课学期:第1、3学期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研讨,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思考和分析当今中国的实际以及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学习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将来能够承担个人、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承担的责任。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课程目标1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8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课程目标2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1
21 《思想政治理论研讨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理论研讨课 课程代码:B1700050 学 分:2.5 学 时:40 (讲课学时:40 实验学时:0 课内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必修课 英文名称:Seminar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选用教材:无 参考书:无 开课学期:第 1、3 学期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研讨,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思 考和分析当今中国的实际以及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高分子材料领域的 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学习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将来能够承担个人、 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承担的责任。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 课程目标 8 8.2 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及其发展(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党情变化。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党情的变化,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2、当前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国情(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内容:当前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国情。要求学生:了解当前世情、国情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和分析当今中国的实际以及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内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并能够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4、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内容:工程伦理、职业道德。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的职业道德,培养履行责任、敢于担当的意识。四、教学方法1、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党委学工部共同制定学习专题,以班级为单位,每两周组织一次自主学习,授课教师和学生政工干部深入班级进行指导。2、在学院学生政工干部指导下开展学习交流和讨论,采取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辩论、演讲、讨论、演出等多元丰富的教学形式。3、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成绩分配评价环节评估毕业要求平时表现(学习态度、政治理论观摩会表现)学习成果(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平时表现(50分)(1)课程学习心得8.2(40分)学习成果(50分)(2)对高分子材料领域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的学习收获(3)对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理解22
22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及其发展(10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党情变化。 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党情的变化,学会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当前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国情(10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内容:当前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国情。 要求学生:了解当前世情、国情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思考和分析当今中国的实际以及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世界观。 3、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10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2) 内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并能够理解 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4、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10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2) 内容:工程伦理、职业道德。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工程伦理的 核心理念,了解高分子材料领域的职业道德,培养履行责任、敢于担当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1、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党委学工部共同制定学习专题,以班级为单位,每 两周组织一次自主学习,授课教师和学生政工干部深入班级进行指导。 2、在学院学生政工干部指导下开展学习交流和讨论,采取社会调查、参观 考察、辩论、演讲、讨论、演出等多元丰富的教学形式。 3、完成 5000 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分配 评价环节 评估毕业要求 平时表现(50 分) 学习成果(50 分) 平时表现(学习态度、政治理论观摩会表现) 学习成果(读书笔记、学习心得) (1)课程学习心得 (2)对高分子材料领域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 的学习收获 (3)对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理解 8.2(4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