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撰写人:李晓兰课程组负责人:李晓兰大纲审核人:李光玉2018.08.2813
13 大纲撰写人:李晓兰 课程组负责人:李晓兰 大纲审核人:李光玉 2018.08.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B1700040学分:2.0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0)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英文名称:OutlineofModernChineseHistory选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参考书: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学读本》刘伟、屠静芬、何卓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逢先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开课学期:第3-4学期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学生先修课程: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应掌握和具有以下的知识、能力及素质。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及改革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国史、国情,树立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蕴含深厚的人文底蕴、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涵养,注重对学生人文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能力,实现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目的。14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代码:B1700040 学 分:2.0 学 时: 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课内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选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 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 参考书: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学读本》刘伟、屠静芬、何卓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逄先知,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3 年。 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年。 开课学期:第 3-4 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应掌握和具有以下的知识、能力及素 质。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及改革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国史、 国情,树立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历史是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蕴含深厚的人文底蕴、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 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涵养,注重对学生人文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升学生的职业 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能力,实现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课程目标8.1了解国情,学习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审美、生态文明等相关知识,践行爱国、敬业、诚信、8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素养、课程目标1、2思辨能力、处事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I.理论教学(32学时)1、综述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教学内容和要点:教学内容(1)综述(2)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民族意识的觉醒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产生的深刻影响(2)深入总结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时,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的关系。(3)讲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脉络,认识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沉重苦难,深刻领会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2、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教学内容和要点:15
15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 课程目标 8 8.1 了解国情,学习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审美、 生态文明等相关知识,践行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素养、 思辨能力、处事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目标 1、2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Ⅰ.理论教学( 32 学时) 1、 综述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学内容 (1)综述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产生的深刻影响 (2)深入总结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时,正确认识社会 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的关系。 (3)讲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脉络,认识资本-帝国 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沉重苦难,深刻领会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学内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洋务运动的兴衰(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教学要点(1)讲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成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2)分析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成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教学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认识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总结了太平天国农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并从中认识这些阶级力量之所以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教学内容和要点:教学内容(1)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2)辛亥革命的失败教学要点(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了解资产阶级发动革命的方案及基本过程、意义与局限。(3)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教学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重大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的近代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同时分析辛亥革命功绩与不足,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学时)(支撑课程自标1,216
16 教学内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洋务运动的兴衰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要点 (1)讲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2)分析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 因、教训。 教学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认识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 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 总结了太平天国农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并从中认 识这些阶级力量之所以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原 因和经验教训。 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学内容 (1)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2)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要点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了解资产阶级发动革命的方案及基本过程、意义与局限。 (3)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教学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 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重大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的近代中 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同时分析辛亥革命功绩与不足,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及经验教训 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教学内容和要点: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教学要点(1)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伟大意义(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出现的新局面教学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教学内容和要点:教学内容(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学要点(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4)重点讲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国民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把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17
17 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学要点 (1)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伟大意义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出现的新局面 教学要求: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明确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 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 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 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教学内容和要点: 教学内容 (1)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要点 (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4)重点讲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国民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 把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