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华師范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学院:物理工程学院课程名称:储能原理与技术英文名称:Principleand Technology ofEnergy Storage课程代码:074639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理论:36实践/实验:18学3分:1-18 周授课时间:授课地点:适用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执笔人:杨超审核人:批准人:杨超杨超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师:修订日期:2023年7月6日
学 院: 物理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储能原理与技术 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Energy Storage 课程代码: 074639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计划学时:理论:36 实践/实验 :18 学 分: 3 授课时间: 1-18 周 授课地点: 适用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执笔人: 杨超 审核人: 批准人: 课程负责人: 杨超 授课教师: 杨超 修订日期:2023 年 7 月 6 日
《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储能原理与技术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储能原理与技术的教学对象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生。该门课程的预修课程是物理化学。储能原理与技术在物理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储能机理,并且研究储能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储能原理与技术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地认识储能材料的本质,还可以学习储能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储能技术的研究方法,提高在本课程相关领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储能原理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加深对材料储能性质理解。掌握能量传递、能量转化、能量存储和能量利用的相关知识。(支撑毕业要求2、3)2.通过学习储能原理与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能量存储方法和储能系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支撑毕业要求3)3.通过储能原理与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循序渐进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4、6、7)4.对于本课程的难点以及相关的科技发展前沿,通过查阅参考书目和相关科技文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互助合作。通过课下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和团队协作能力。(支撑毕业要求8)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具体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1:加深对材料储能性质的理解。课程目标2:掌握能量存储方法和储能系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课程目标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循序渐进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程目标4: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毕业要求指标点2-1:掌握储能材料的基本v毕业要求2:特性。教育情怀2-2:培养实事求是、独立V思考的科学精神。3-1:掌握能量传递、能V量转化、能量存储和能VV毕业要求3:量利用等相关知识。学科素养3-2:掌握储能方法和储能VV7系统的储能机理。1/11
《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 / 11 一、课程简介 储能原理与技术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储能原理与技术的教学 对象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生。该门课程的预修课程是物理化学。储能原理与技 术在物理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储能机理,并且研究储能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 用。通过储能原理与技术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地认识储能材料的本质,还可以学习 储能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储能技术的研究方法,提高在本课程相关领域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通过学习储能原理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加深对材料储能性质理解。掌握能量传 递、能量转化、能量存储和能量利用的相关知识。(支撑毕业要求 2、3) 2. 通过学习储能原理与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能量存储方法和储能系统在实际生 产生活中的应用,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支撑毕业要求 3) 3. 通过储能原理与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循序渐进的思维 方法,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3、4、6、7) 4. 对于本课程的难点以及相关的科技发展前沿,通过查阅参考书目和相关科技文 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互助合作。通过课下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 合作和团队协作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8) 表 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具体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加深对材料储能性质的理解。 课程目标 2:掌握能量存储方法和储能系统在实际生产生 活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循序渐进的 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 4: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毕业要求 2: 教育情怀 2-1:掌握储能材料的基本 特性。 √ 2-2:培养实事求是、独立 思考的科学精神。 √ 毕业要求 3: 学科素养 3-1:掌握能量传递、能 量转化、能量存储和能 量利用等相关知识。 √ √ √ 3-2:掌握储能方法和储能 系统的储能机理。 √ √ √
《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3-3:学会将储能原理和技术应用的实际生产生活V1中,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4-1:通过学习本课程,加深对储能相关知识的理毕业要求4:解。教学能力4-2:增强学生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和7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物理和材料学科的育毕业要求6:人价值,能够结合教学进2综合育人行育人活动。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毕业要求7:7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循学会反思序渐进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8-1:在本课程的学习过毕业要求8:程中,锻炼与他人沟通交7沟通合作流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2:对于本课程中的难点和感兴趣的科学前沿问题,通过课下交流、小组讨N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和团队协作能力。(注:部分课程课程想实现毕业要求之外的课程目标,也是允许的,针对这种个别的例外情况,要说明其不针对毕业要求指标点。)三、教学内容各教学单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描述以学生为主语,使用行为动词。表2: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表教学学时课程目课程目课程目课程目周次日期章节内容提要分配方法标1标2标3标41.1气候教师变化与能讲授第1章3学与课1源效率绪论时1.2储能堂讨论相技术及其2/11
《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 / 11 3-3:学会将储能原理和技 术应用的实际生产生活 中,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 三。 √ √ √ 毕业要求 4: 教学能力 4-1:通过学习本课程, 加深对储能相关知识的理 解。 √ 4-2:增强学生在教育教学 与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 毕业要求 6: 综合育人 理解物理和材料学科的育 人价值,能够结合教学进 行育人活动。 √ 毕业要求 7: 学会反思 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在 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具备批 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循 序渐进的思维方法,形成 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 √ 毕业要求 8: 沟通合作 8-1: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 程中,锻炼与他人沟通交 流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 8-2:对于本课程中的难点 和感兴趣的科学前沿问 题,通过课下交流、小组讨 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 合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 (注:部分课程课程想实现毕业要求之外的课程目标,也是允许的,针对这种个别的例外情况,要 说明其不针对毕业要求指标点。) 三、教学内容 各教学单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描述以学生为主语,使用行为动词。 表 2: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表 周次 日期 章节 内容提要 学时 分配 教学 方法 课程目 标 1 课程目 标 2 课程目 标 3 课程目 标 4 1 第 1 章 绪论 1.1 气候 变化与能 源效率 1.2 储能 技术及其 3 学 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
《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应用结合1.3储能技术发展状况与展望教师2.1能量讲授转换原理第2章2.2热机与课3学2储能技的原理时堂讨术原理论相2.3热能储存技术结合2.4化学教师能储存技讲授术第2章2.5电能3学与课3储能技堂讨储存技术时术原理论相2.6气体水合物储结合能技术3.1相变恰差与相平衡、相教师变过程特第3章讲授性储能材与课3学3.2气体4时堂讨料的基水合物的论相本特性特性结合3.3水、冰及水合盐的特性3.4高分子储能材料的特性教师3.5储能讲授第3章材料的热储能材3学与课物性及测5时堂讨料的基定方法论相本特性3.6储能材料的进结合选原则及常用材料介绍第4章4.1发展3学教师67冰蓄冷蓄冷空调讲授时3 / 11
《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 / 11 应用 1.3 储能 技术发展 状况与展 望 结合 2 第 2 章 储能技 术原理 2.1 能量 转换原理 2.2 热机 的原理 2.3 热能 储存技术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 3 第 2 章 储能技 术原理 2.4 化学 能储存技 术 2.5 电能 储存技术 2.6 气体 水合物储 能技术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 4 第 3 章 储能材 料的基 本特性 3.1 相变 焓差与相 平衡、相 变过程特 性 3.2 气体 水合物的 特性 3.3 水、 冰及水合 盐的特性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 5 第 3 章 储能材 料的基 本特性 3.4 高分 子储能材 料的特性 3.5 储能 材料的热 物性及测 定方法 3.6 储能 材料的遴 选原则及 常用材料 介绍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 6 第 4 章 冰蓄冷 4.1 发展 蓄冷空调 3 学时 教师 讲授 √
《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空调技的效益分与课术及应析堂讨用论相4.2空调蓄冷方式结合及其技术4.3空调蓄冷系统运行方式教师4.4蓄冷讲授第4章空调系统冰蓄冷与课3学7设计方法时堂讨空调技4.5蓄冷术应用论相空调发展结合5.1抽水教师第5章蓄能的应讲授电能储用3学与课8V时堂讨存技术5.2超导储电能技论相及应用术的应用结合+5.3电容教师器储能技讲授第5章术的应用电能储与课3学5.4压缩9V时堂讨存技术空气储电及应用论相技术的应结合用6.1热的教师传递方式第6章讲授6.2热能热能存与课3学储存方式10V时堂讨储技术6.3蓄热及应用论相技术的应结合用6.4几种教师蓄热系统第6章讲授的实现方热能存与课3学法11时储技术堂讨6.5蓄热及应用论相系统用于结合北方供暖教师第7章7.1气体3学12气体水水合物性讲授V时质合物储与课4 /11
《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 / 11 空调技 术及应用 的效益分 析 4.2 空调 蓄冷方式 及其技术 4.3 空调 蓄冷系统 运行方式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7 第 4 章 冰蓄冷 空调技 术应用 4.4 蓄冷 空调系统 设计方法 4.5 蓄冷 空调发展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 8 第 5 章 电能储 存技术 及应用 5.1 抽水 蓄能的应 用 5.2 超导 储电能技 术的应用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 9 第 5 章 电能储 存技术 及应用 5.3 电容 器储能技 术的应用 5.4 压缩 空气储电 技术的应 用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 10 第 6 章 热能存 储技术 及应用 6.1 热的 传递方式 6.2 热能 储存方式 6.3 蓄热 技术的应 用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 11 第 6 章 热能存 储技术 及应用 6.4 几种 蓄热系统 的实现方 法 6.5 蓄热 系统用于 北方供暖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堂讨 论相 结合 √ 12 第 7 章 气体水 合物储 7.1 气体 水合物性 质 3 学时 教师 讲授 与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