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观看视频资料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成绩分配评价环节评估毕业要求8.1(30分)课题研究报告(30分)理论热点面对面(5分)8.1 (5分)平时成绩(60分)学习体会(5分)8.1(5分)8.1(5分)观后感(5分)考勤、课堂回答问题等(15分)8.1(15分)期末考试(40分)期末考试8.1(40分)大纲撰写人:于海涛课程组负责人:于海涛大纲审核人:王越芬0
8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观看视频资料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分配 评价环节 评估毕业要求 平时成绩(60 分) 课题研究报告(30 分) 8.1(30 分) 理论热点面对面(5 分) 8.1(5 分) 学习体会(5 分) 8.1(5 分) 观后感(5 分) 8.1(5 分) 考勤、课堂回答问题等(15 分) 8.1(15 分) 期末考试(40 分) 期末考试 8.1(40 分) 大纲撰写人:于海涛 课程组负责人:于海涛 大纲审核人:王越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代码:B1700030学分:2.0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0)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英文名称: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fundamentalsoflaw选用教材: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2018.4ISBN:9787040495034参考书: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刘书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陈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戴艳军、杨慧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5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开课学期:第1~2学期适用专业:全校大一本科学生先修课程: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必须支撑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学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它能动地认识社会、人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思想影响的能力9
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代码:B1700030 学 分:2.0 学 时:32(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课内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 英文名称: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选用教材: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 版,2018.4 ISBN:9787040495034 参考书: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刘书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9 月第 1 版。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陈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第 1 版。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戴艳军、杨慧民主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06 年 8 月第 1 版。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5.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1 开课学期:第 1~2 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大一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三方 面,必须支撑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 1.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学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 点和方法,并运用它能动地认识社会、人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增 强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思想影响的能力;
2.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3.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的责任意识、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树立体现中国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增强社交能力,转变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课程目标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高分7.1学习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目标1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的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理解环境保护课程目标2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要求8:践行爱国、敬业、诚信、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文社会科学素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课程目标28.3理解工程师的职业责任,并能够在工任感,能够在高分子材料工程实践中课程目标3程实践中自觉履行公众安全、健康、环境保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护等社会责任行责任要求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12.1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课程目标4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能力,追求创新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I.理论教学(32学时)1、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内容: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已任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义,明确如何在人生新阶段确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认识到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已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提开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人生的青看之问(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内容: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10
10 2.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知 识,使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3.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的责任意识、树立改革创新 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树立体现中国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积极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4.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增强社交能 力,转变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 课程目标 要求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高分 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 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学习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 的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理解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要求 8:践行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 文社会科学素养、品德修养和社会责 任感,能够在高分子材料工程实践中 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 行责任 8.2 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 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 理解工程师的职业责任,并能够在工 程实践中自觉履行公众安全、健康、环境保 护等社会责任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要求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 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 能力,追求创新 12.1 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 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 课程目标 4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Ⅰ.理论教学(32 学时) 1、绪论 (2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4) 内容: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义,明确如何在人生新阶 段确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认识到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做有理想有 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 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 性,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人生的青春之问(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3) 内容: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坚定理想信念(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内容: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票高的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要求学生:掌握理想、信念、科学信仰等知识内涵。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4、弘扬中国精神(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内容: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精神的内涵,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积极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心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积极增强改革创新责任感、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投身改革创新实践,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内容: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坚定价值观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充分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及其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按照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从一开始就把人生的扣子扣好。6、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内容:道德及其变化发展;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向上向善、知行合一。要求学生:理解道德的含义、道德评价和规范的对象及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重要的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传承中华传统美11
11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 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坚定理想信念(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3) 内容: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 放飞青春梦想 要求学生:掌握理想、信念、科学信仰等知识内涵。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 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4、弘扬中国精神(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3) 内容: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让改革创新成为 青春远航的动力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精神的内涵,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积极弘扬新时代 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心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积极增强改 革创新责任感、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投身改革创新实践,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3) 内容: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坚定价值观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积极践行者。 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充分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 内涵及其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按照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具体要求和努力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 自觉的实际行动,从一开始就把人生的扣子扣好。 6、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 内容:道德及其变化发展;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向 上向善、知行合一。 要求学生:理解道德的含义、道德评价和规范的对象及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 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重要的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传承中华传统美
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并自觉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道德成果,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强化公德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在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引领道德风尚。7、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内容: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要求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掌握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的内容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明确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掌握法律思维的内涵和特征,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明确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以及当自己的法律权利受到侵害后如何依照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救济,以及滥用法律权利和违反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四、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活动、作业更共同实施。2、多媒体教学法,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有机结合运用。3、情感式教学方法,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4、以案例、问题为导向,通过案例和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成绩分配评价环节评估毕业要求出勤、课堂表现(207.1(5分),8.2(5分),8.3(5分),12.1(5分)分)平时成绩(50分)7.1(5分),8.2(10分),8.3(5分),12.1(10作业(30分)分)7.1(10分),8.2(15分)8.3(15分)12.1(10期末考试(50分)笔试(50分)分)12
12 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并自觉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道德成果,遵守道 德行为规范。强化公德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了解和掌握 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在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引 领道德风尚。 7、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0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 内容: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 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 要求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我国的 宪法与法律部门。掌握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的内容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明 确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掌握法律思维的内涵和特征,尊重和 维护法律权威。明确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 务,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以及当自己的法律 权利受到侵害后如何依照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救济,以及滥用法律权利和违反法 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活动、作业更共同实施。 2、多媒体教学法,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有机结合运用。 3、情感式教学方法,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4、以案例、问题为导向,通过案例和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分配 评价环节 评估毕业要求 平时成绩(50 分) 出勤、课堂表现(20 分) 7.1(5 分), 8.2(5 分),8.3(5 分),12.1(5 分) 作业(30 分) 7.1(5 分), 8.2(10 分), 8.3(5 分),12.1(10 分) 期末考试(50 分) 笔 试(50 分) 7.1(10 分), 8.2(15 分) 8.3(15 分)12.1(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