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要求学生: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5、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内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6、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内容: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7、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3
3 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 要求学生: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 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5、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内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 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 态的实质。 6、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内容: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 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 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 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7、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3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 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 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 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 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四、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作业、笔试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2、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教学相结合。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成绩分配评价环节评估毕业要求平时成绩(40分)作业(40分)8.1(15分),8.2(15分),12.1(10分)期末成绩(60分)笔试试题(60分)8.1(30分),8.2(30分)大纲撰写人:胡水课程组负责人:胡水大纲审核人:王越芬撰写日期:2018.8.284
4 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 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 主义远大理想。 四、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作业、笔试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 2、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教学相结合。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分配 评价环节 评估毕业要求 平时成绩(40 分) 作业(40 分) 8.1(15 分),8.2(15 分),12.1(10 分) 期末成绩(60 分) 笔试试题(60 分) 8.1(30 分),8.2(30 分) 大纲撰写人:胡水 课程组负责人:胡水 大纲审核人:王越芬 撰写日期:2018.8.2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代码:B1700020学分:4学时:64(讲课学时:64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0)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英文名称:IntroductiontoMaoismandChinese-featuredSocialismIdeologyAppliedTechnology of Database选用教材: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参考书:开课学期:第5学期或第6学期适用专业:全校所以本科专业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近代史纲要课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课程目标1、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执政兴国的使命和执政为民的宗旨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提升掌握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8.1了解国情,学习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审美、生态文明等相关知识,8课程目标1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素养、5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代码:B1700020 学 分:4 学 时: 64(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 课内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oism and Chinese-featured Socialism Ideology Applied Technology of Database 选用教材:2018 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 参考书: 开课学期:第 5 学期或第 6 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所以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近代史纲要课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课程目标 1、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帮 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认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执政兴国的使命和执政为民的宗旨的理 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 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的实 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提升掌握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学生将具备的能力) 课程目标 8 8.1 了解国情,学习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审美、生态文明等相关知识, 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素养、 课程目标 1
思辨能力、处事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I.理论教学(64学时)前言(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第五章邓小平理论(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七章科学发展观(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6
6 思辨能力、处事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 会的关系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Ⅰ.理论教学( 64 学时) 前言(1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4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第四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第二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第二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7
7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4 学时)(支 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0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3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节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