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应先用停顿短 的逗号,再用停顿长 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9.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 不舍的精神,持之以 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 号,便显得不伦不 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10.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 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 或者将冒号改为 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词组,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 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王、程作“三位女杰”的说明词语。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 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 “‘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凡是在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冒 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提示下文。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引语中句末点号设置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在引号内还是在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 还是从属于引用 者的。上句李白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 句末点号则应放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凡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 句的 15.直排引号用于横排 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真是L人间自有真情在 引号有直排和横排之分。直排用L’LI,横排用“”‘’,不能横竖不分,乱用一气 有些广告设计者误以为直排引号古色古香,身份高横排符号一头,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16.不是书名用书名号 《丽达公寓》即日发售,………” 第21页共158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第 21 页 共 158 页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应先用停顿短 的逗号,再用停顿长 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9.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 不舍的精神,持之以 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 号,便显得不伦不 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10.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 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 或者将冒号改为 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词组,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 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王、程作“三位女杰”的说明词语。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 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 “‘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凡是在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冒 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提示下文。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引语中句末点号设置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在引号内还是在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 还是从属于引用 者的。上句李白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 句末点号则应放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凡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 句的。 15.直排引号用于横排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真是 L 人间自有真情在。” 引号有直排和横排之分。直排用 L’LI,横排用“”‘ ’,不能横竖不分,乱用一气。 有些广告设计者误以为直排引号古色古香,身份高横排符号一头,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16.不是书名用书名号 “《丽达公寓》即日发售,……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丽达公寓”是商品房的名称,是不能用书 名号的。不能为了突出某一表述对象,便乱用书名号。 、典型习题 1.(2006年扬州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代命题 B.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日关系。 C.京沪高速铁路预计2010年投入运营,届时乘客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五、六个小时。 D.歌曲“吉祥三宝”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解析:AB.分号改为逗号C.应去掉顿号D.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2.(2005年泰州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学校开展的“当一日校工”体验活动,包括巡査校园、分报递信、清除杂草……等 内容 B.今天下午,同学们都要去看《天下无贼》的电影,你去呢?还是不去呢? C.“我们只要心灵相通,就会精诚合作。”宋楚瑜充满深情地说,“让我们为共同的未来 奋斗。” D.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不为 解析:CA.省略号多余B.第一个问好改为逗号D.句号应在引号的外面 3.(2007年常州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诽谤,也可以将真相 埋没。 古时候河西三郡(凉州、甘州、肃州)都是边塞地方,常有战争 C.你们俩人都想去,我也不知道谁该去谁不该去? D.图形文字和原始绘画有本质的区别:图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原始绘画不是。 绘画要求传情表达逼真,而图形文字只要求达意明确 解析:BA.引号内的句号改为逗号并移到引号外C.问好改为句号D.句号改为分号 4.(2007年镇江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鲁迅先生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B.“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C.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美登木?植物学家了如指掌。 D.父亲的《背影》为什么给朱自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课文是怎样紧扣着《背影》来 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的? 解析:BA.引号内的句号改为逗号并移到引号外C.问好改为句号D.两个书名号都该 为引号 5.(2007年南通卷)对下列各句破折号的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这四种权力一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 ②河里只会有鲫鱼,不会有这号金鱼一这号金鱼只能养在金鱼池里,好好看的。 ③我用不着跟你闹!一可是总有一个人我该跟他闹嘛! ④一些流传于民间的神魔故事,往往会就这么逐渐变了样子,那里面的妖魔就越变越可 爱了,一有的甚至变成了正面的英雄人物 ⑤风总是拥着浪花不断地堤上猛扑,“唰一”扑上来,“哗-”返回去ε ⑥“你赶快答应裕昌祥,赶快救爸爸!寿生哥。你一”林小姐说到这里,忽然脸一红, 就飞快的跑去了。 第22页共158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第 22 页 共 158 页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丽达公寓”是商品房的名称,是不能用书 名号的。不能为了突 出某一表述对象,便乱用书名号。 三、典型习题 1.(2006 年扬州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代命题。 B.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日关系。 C.京沪高速铁路预计 2010 年投入运营,届时乘客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五、六个小时。 D.歌曲“吉祥三宝”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解析:A B.分号改为逗号 C.应去掉顿号 D.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2.(2005 年泰州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学校开展的“当一日校工”体验活动,包括巡查校园、分报递信、清除杂草……等 内容。 B.今天下午,同学们都要去看《天下无贼》的电影,你去呢?还是不去呢? C.“我们只要心灵相通,就会精诚合作。”宋楚瑜充满深情地说,“让我们为共同的未来 奋斗。” D.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不为。” 解析:C A.省略号多余 B.第一个问好改为逗号 D.句号应在引号的外面 3.(2007 年常州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诽谤,也可以将真相 埋没。 B.古时候河西三郡(凉州、甘州、肃州)都是边塞地方,常有战争。 C.你们俩人都想去,我也不知道谁该去谁不该去? D.图形文字和原始绘画有本质的区别:图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原始绘画不是。 绘画要求传情表达逼真,而图形文字只要求达意明确。 解析:B A.引号内的句号改为逗号并移到引号外 C.问好改为句号 D.句号改为分号 4.(2007 年镇江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鲁迅先生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B.“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C.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美登木?植物学家了如指掌。 D.父亲的《背影》为什么给朱自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课文是怎样紧扣着《背影》来 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的? 解析:B A. 引号内的句号改为逗号并移到引号外 C. 问好改为句号 D.两个书名号都该 为引号 5.(2007 年南通卷)对下列各句破折号的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 ②河里只会有鲫鱼,不会有这号金鱼—这号金鱼只能养在金鱼池里,好好看的。 ③我用不着跟你闹!--可是总有一个人我该跟他闹嘛! ④一些流传于民间的神魔故事,往往会就这么逐渐变了样子,那里面的妖魔就越变越可 爱了,--有的甚至变成了正面的英雄人物。 ⑤风总是拥着浪花不断地堤上猛扑,“唰--”扑上来,“哗--”返回去。 ⑥“你赶快答应裕昌祥,赶快救爸爸!寿生哥。你--”林小姐说到这里,忽然脸一红, 就飞快的跑去了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A.注释注释转折补充说明声音延长声音延长 B.注释补充说明转换话题递进声音延长话语中断 C.注释转折补充说明递进声音延长话语中断 D.递进转折转换话题补充说明声音延长话语中断 解析:B 6.(2007年宿迁卷)下面省略号意思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 A.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 B.朦胧中,我仿佛听见士兵矛头与岩石撞击的叮当声,驿马飞奔的得得蹄声,还有纤 夫沉重的喘息声…… C.“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 没有定规……收成又坏。”D.广州的花市有牡丹、水仙、大丽、梅花、山茶……可谓四季的 花都挤到一块去了 解析:C(表说话时的时断时续,其余表省略) 7.(2007年无锡卷)下列文字标号处应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任何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一切文章也都要靠语言来支撑①充实和装饰,正因为如 此,所以高尔基称语言为“文学的第一要素②《和青年作家谈话》③但丁也说:“语言作为 工具对于我们思想的必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 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④《论思想》⑤ )。 C. 解析:D 8.2007年盐城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 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祖国壮丽的河山啊!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着游子的心。 D.“唉!”作者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 海捞针吗?”解析:DA.去掉顿号B.最后分句归纳,前面应用冒号C.感叹号应在句末 9.(2007年淮安卷)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对提供的信息 加以概括,并把句中空格处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 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 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就有一个四十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 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力尽艰险找到五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 家了。” (1)将材料信息压缩为: (2)文中三处空格内应加的标点符号: 解析:(1)“家”不等于房子,“家”更意味着亲人的亲情、温馨和关爱。 第23页共158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第 23 页 共 158 页 A.注释 注释 转折 补充说明 声音延长 声音延长 B.注释 补充说明 转换话题 递进 声音延长 话语中断 C.注释 转折 补充说明 递进 声音延长 话语中断 D.递进 转折 转换话题 补充说明 声音延长 话语中断 解析:B 6.(2007 年宿迁卷)下面省略号意思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 A.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 B.朦胧中,我仿佛听见士兵矛头与岩石撞击的叮当声,驿马飞奔的得得蹄声,还有纤 夫沉重的喘息声…… C.“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 没有定规……收成又坏。”D.广州的花市有牡丹、水仙、大丽、梅花、山茶……可谓四季的 花都挤到一块去了。 解析:C (表说话时的时断时续,其余表省略) 7.(2007 年无锡卷)下列文字标号处应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任何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一切文章也都要靠语言来支撑①充实和装饰,正因为如 此,所以高尔基称语言为“文学的第一要素②《和青年作家谈话》③但丁也说:“语言作为 工具对于我们思想的必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 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④《论思想》⑤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解析:D 8.2007 年盐城卷)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 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 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祖国壮丽的河山啊!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着游子的心。 D.“唉!”作者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 海捞针吗?”解析:D A.去掉顿号 B.最后分句归纳,前面应用冒号 C.感叹号应在句末 9.(2007 年淮安卷)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对提供的信息 加以概括,并把句中空格处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 ) 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 )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 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就有一个四十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 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力尽艰险找到五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 )“我又有 家了。” (1)将材料信息压缩为: 。 (2)文中三处空格内应加的标点符号: 。 解析:(1)“家”不等于房子,“家”更意味着亲人的亲情、温馨和关爱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10.(2007年扬州卷)请在下段文字中的省略号处补写一组排比句,要求与前文思路紧 密相连,并将①②③三处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①要获取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 薇②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③换一个角度看… (1)补写的语句: (2)①②③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 解析:(1)略 (2) 第二、三课时病句的辨析、修改 知识梳理 病句主要包括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其中前四类是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后两类是句意方面的问题。 1.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 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 正确次序:佛山一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 优秀的(形容)语文(名词)教师。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 应紧靠中心词) ③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 情”) ②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 地”改为“的”) (2)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 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例如:在办公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办公室(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 象)交谈。 看下面的例子: 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第24页共158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第 24 页 共 158 页 (2) 。 ? : 10.(2007 年扬州卷)请在下段文字中的省略号处补写一组排比句,要求与前文思路紧 密相连,并将①②③三处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①要获取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 薇②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③换一个角度看…… (1)补写的语句: 。 (2)①②③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 。 解析:(1) 略 (2) 。 ; 。 第二、三课时 病句的辨析、修改 一、知识梳理 病句主要包括 6 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其中前四类是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后两类是句意方面的问题。 1. 语序不当 (1) 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 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 20 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 正确次序:佛山一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 20 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 优秀的(形容)语文(名词)教师。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 应紧靠中心词) ③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 情”) ②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 “地”改为“的”) (2) 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 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 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例如:在办公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办公室(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 象)交谈。 看下面的例子: 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③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④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 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 到“如果”后面)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 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他在运动会结束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退出……生涯”动宾搭配不当)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 是人,不能是“生活”。)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教师肩负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重任。(“队伍”应改为“人才”) ②黑暗中,还听得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连滚带爬”不能修饰“脚步声”,)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 入”是两面性的。)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 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 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 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 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例如:①通过努力的学习,使她的成绩得到很快的提高。(应删去“通过”或“使” ②对于不文明守纪的同学,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去掉“对于”或删掉“受到”。) (2)缺谓语 例如:①佛山市民都在努力为建设一个文明卫生城市。(结尾应加上“而奋斗”) 第25页共158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第 25 页 共 158 页 ③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④国有 15 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3) 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 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 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2.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 “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他在运动会结束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退出……生涯”动宾搭配不当)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 是人,不能是“生活”。) (3)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教师肩负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重任。(“队伍”应改为“人才”) ②黑暗中,还听得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连滚带爬”不能修饰“脚步声”,) (4)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 入”是两面性的。) ②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 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 面。) (5) 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 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 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 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3. 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例如:①通过努力的学习,使她的成绩得到很快的提高。(应删去“通过”或“使”。) ②对于不文明守纪的同学,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去掉“对于”或删掉“受到”。) (2)缺谓语 例如:①佛山市民都在努力为建设一个文明卫生城市。(结尾应加上“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