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商品胶质黏土。叫做“膨润土”,它的钠盐起絮凝作用,并且分散细小颗粒起封闭作用 种良好的土壤大约需要膨润土5kg/m2,沙土则需高达20kg/m2 还有一些化学制剂,如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薄膜及丁烯橡胶、塑料布、塑料纤维或玻璃纤维,增 强的沥青和水泥等材料,也可用于水池和渠道防渗。 浅的土质和蓄水池、库、渠(深度小于3m),可用成本低的聚乙烯和聚丙烯薄膜作为防渗材料, 也可用水泥制品或敷设沥青防渗层进行防滲。不过在塑魁薄膜或沥青防渗层上仍要铺填30~60cm的 土层并夯宴,以保护薄膜或沥青防渗层被氧化或冻裂。更要尽量防止蓄水池和库庠渠干涸。以免防渗 层千裂。较深的库、池或建筑在石质土壤上的库、池需要采用较厚的韧性较强的乙烯基或加强的聚丙 烯薄膜 现代的欧美许多国家,异丁橡胶越来越多地被用来铺补水库、沟渠和蓄水池,它坚固、耐久、抗 风化和虫害。但用于防渗成本较高。 据国外报道,在修好的池库内如同时加入土壤分散剂,如碳酸钠等钠盐处理土壤,可使渗漏大大 下降。美国亚里桑那州的一个1000m2的蓄水池原先每天渗漏5~12cm水层,经过清除石块和杂草后 用人工铺撒了It的碳酸钠然后用小拖拉机带圆盘耙将碳酸钠与8cm的土层混合。经过处理后,土壤 的团聚体就被分散为减缓渗漏的细粒,填塞于土壤的孔隙之中,是渗漏量下降到每天只有O.4cm水 层,只有原来渗漏量的3%剑。在最初处理的3个月,又补施一次钠盐(200kg),于是这样低的渗漏 率就一直保持了5年 水泥质的材料,例如掺用水泥加固的土壤,钢丝网水泥和用水泥填充的纤维制品,用作防渗材料 在国内外应用也很普遍 四、抑制农田水分渗漏的技术 在旱农地区的多种土壤中,中、轻壤土(特别是沙土)的水分渗漏问题是对旱地农业生产的一大 棘手问题 抑制农田水分渗漏损失的工程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建造人工地下挡水层 建造人工地下挡水层就是在保留适当土层厚度的条件下,设置不透水层,以抑制水分渗漏,提高 土壤供水的有效性。建造这种挡水层,可保持水分和养分不致渗漏到根层以下。 地下挡水层的建造方法,就是在土壤耕层以上的适当深度处,即土表以下60~70cm处用抗水材 料组成的连续薄膜铺置。在有排水需要的地方,隔一定距离(每排15m左右)需留间隙,以利排水, 大多数地下挡水层所用的挡水材料基本上都是用沥青做成的但任何耐用的、不透水的材料都可 使用如塑料薄膜,含胶体丰富的堆肥或厮肥层 铺设挡水层的一个方法是,移走表土,手工铺置挡水层,然后把表土回填 地下挡水层的铺设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开始投入生产应用。在埃及、南非和斯威士兰的大 田作物和蔬菜上(灌水或不灌水),在美国的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在我国台湾省和盈田和甘蔗田上 都开始应用。在东非的挡水材料是塑料薄膜,在匈牙利则用含胶体丰富的堆肥或厮肥层 在目前条件下,地下挡水层比较多的用在收益高的作物上。随着人类对土地面积的需求不断增长 和技术改进,面积将不断扩大。在土壤下层存在沉积盐层和地方发展灌溉(包括限量供水),用这一 办法可有效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与其他许多土壤不同,砂性强的土壤表面抗得住中耕和栽培作业的翻动:它能很快的渗入降雨和 灌溉水:它的良好的通气性能有利于作物根的发育:它的表面往往能形成一覆盖层来抑制蒸发。由于 地下挡水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改变其保水能力差的缺点。可节省50%~70%的灌溉用水 挡水层可保水保肥,阻止水肥降至根层以下,因此,有挡水层的沙性土壤上的作物产量可相当于
26 有一种商品胶质黏土。叫做“膨润土”,它的_钠盐起絮凝作用,并且分散细小颗粒起封闭作用。 一种良好的土壤大约需要膨润土 5kg/m2,沙土则需高达 20kg/m2。 还有一些化学制剂,如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薄膜及丁烯橡胶、塑料布、塑料纤维或玻璃纤维,增 强的沥青和水泥等材料,也可用于水池和渠道防渗。 浅的土质和蓄水池、库、渠(深度小于 3m),可用成本低的聚乙烯和聚丙烯薄膜作为防渗材料, 也可用水泥制品或敷设沥青防渗层进行防渗。不过在塑魁薄膜或沥青防渗层上仍要铺填 30~60cm 的 土层并夯宴,以保护薄膜或沥青防渗层被氧化或冻裂。更要尽量防止蓄水池和库庠渠干涸。以免防渗 层千裂。较深的库、池或建筑在石质土壤上的库、池需要采用较厚的韧性较强的乙烯基或加强的聚丙 烯薄膜 现代的欧美许多国家,异丁橡胶越来越多地被用来铺补水库、沟渠和蓄水池,它坚固、耐久、抗 风化和虫害。但用于防渗成本较高。 据国外报道,在修好的池库内如同时加入土壤分散剂,如碳酸钠等钠盐处理土壤,可使渗漏大大 下降。美国亚里桑那州的一个 l 000m2 的蓄水池原先每天渗漏 5~12cm 水层,经过清除石块和杂草后, 用人工铺撒了 lt 的碳酸钠.然后用小拖拉机带圆盘耙将碳酸钠与 8cm 的土层混合。经过处理后,土壤 的 团聚体就被分散为减缓渗漏的细粒,填塞于土壤的孔隙之中,是渗漏量下降到每天只有 O.4cm 水 层,只有原来渗漏量的 3%剑。在最初处理的 3 个月,又补施一次钠盐(200kg),于是这样低的渗漏 率就一直保持了 5 年。 水泥质的材料,例如掺用水泥加固的土壤,钢丝网水泥和用水泥填充的纤维制品,用作防渗材料, 在国内外应用也很普遍。 四、抑制农田水分渗漏的技术 在旱农地区的多种土壤中,中、轻壤土(特别是沙土)的水分渗漏问题是对旱地农业生产的一大 棘手问题。 抑制农田水分渗漏损失的工程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建造人工地下挡水层 建造人工地下挡水层就是在保留适当土层厚度的条件下,设置不透水层,以抑制水分渗漏,提高 土壤供水的有效性。建造这种挡水层,可保持水分和养分不致渗漏到根层以下。 地下挡水层的建造方法,就是在土壤耕层以上的适当深度处,即土表以下 60~70cm 处用抗水材 料组成的连续薄膜铺置。在有排水需要的地方,隔一定距离(每排 150m 左右)需留间隙,以利排水。 大多数地下挡水层所用的挡水材料基本上都是用沥青做成的.但任何耐用的、不透水的材料都可 使用.如塑料薄膜,含胶体丰富的堆肥或厮肥层。 铺设挡水层的一个方法是,移走表土,手工铺置挡水层,然后把表土回填。 地下挡水层的铺设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开始投入生产应用。在埃及、南非和斯威士兰的大 田作物和蔬菜上(灌水或不灌水),在美国的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在我国台湾省和盈田和甘蔗田上 都开始应用。在东非的挡水材料是塑料薄膜,在匈牙利则用含胶体丰富的堆肥或厮肥层。 在目前条件下,地下挡水层比较多的用在收益高的作物上。随着人类对土地面积的需求不断增长 和技术改进,面积将不断扩大。在土壤下层存在沉积盐层和地方发展灌溉(包括限量供水),用这一 办法可有效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与其他许多土壤不同,砂性强的土壤表面抗得住中耕和栽培作业的翻动;它能很快的渗入降雨和 灌溉水;它的良好的通气性能有利于作物根的发育;它的表面往往能形成一覆盖层来抑制蒸发。由于 地下挡水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改变其保水能力差的缺点。可节省 50%~70%的灌溉用水; 挡水层可保水保肥,阻止水肥降至根层以下,因此,有挡水层的沙性土壤上的作物产量可相当于
该地区最好土壤的产量,与原来沙土产量相比要高得多 建造地下挡水层目前成本很高,而且比较费工。在美国利用机器铺设挡水层的成本为6255~750 美元/hm2。因此,只适用于栽培价值较高的作物和供水短缺以及不用此法就不能利用的土壤 深扎的植物根部能穿透挡水层,但在其下的干燥土壤中。根不能生长。因此,深根作物(尤其是 主根系的作物)最终会多处穿透挡水层,使挡水效果下降。 (二)施用改土物质改良土壤的保水性能 吸水的土壤改良剂是一种有希望的土壤保水技术。吸水(能吸持水分)化学制剂能够吸收水分 使水分不至于大量蒸发或淋失,与这种制剂混合的土壤能截流水分并较长久的保持水分,而这种水分 对植物根来说是可以随时吸以研究制成的化学制剂可暖收本身重量20倍的水分。 在表土中掺入5%的粉碎褐堪也可以改善沙土的持水能力,可使其有效水分增加1倍,使用有 机肥料和塘泥来改善沙土的持水性能,也是抑制土壤渗漏的一种有效手段。 据报道,最近制成的吸水性淀粉聚合物,可吸收它本身重量1500倍的水。 五、用环境控制的手段抑制农田水分的蒸腾和蒸发 用环境控制的手段抑制农田水分的蒸腾和蒸发,不但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能使农产品的质量 大大改善。 采用封闭半封闭农业环境的办法,把作物种植在环境控制的农业装置里,是抑制旱地农田水分 蒸腾和蒸发的一种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措施。在这个装置里,水可以得到保持并被重新利用,不但保水 效率很高,而且能使作物产量趋近其潜在产量的上限 (一)封闭的温室农业 这个封闭系统就是把作物栽种在充气的塑料温室内,温室与外界大气很少或没有联系。温室内是 靠携带空气的水流循环来降温和増温的。由于湿度很高,从而抑制了蒸腾和蒸发,在冬季温室冷壁上 凝结的水可以收集起来重 (二)局部开放的温室农业 即在局部封闭的温室内,可以把新鲜空气连续送到棚内,并把废气排出。水流携带卒气而行进, 使室内湿化,从而抑制了水分的蒸腾和蒸发。 三)塑料棚 即利用低矮的塑料棚盖住植物,以便减少蒸腾和蒸发,这是环境控制农业的初级形式。由于其造 价低,技术难度小,人工控制比较容易且效益较高而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此外,用农田机械和化学除草剂清除农田杂革和湿生植物,摘除非生产性的叶片,把更大的植物 成行地交错种植,构或风障,以减少作物上空的空气运动等,这些措施是用环境手段抑制植物蒸腾 减少水分耗损的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27
27 该地区最好土壤的产量,与原来沙土产量相比要高得多。 建造地下挡水层目前成本很高,而且比较费工。在美国利用机器铺设挡水层的成本为 625.5~750 美元/hm2。因此,只适用于栽培价值较高的作物和供水短缺以及不用此法就不能利用的土壤。 深扎的植物根部能穿透挡水层,但在其下的干燥土壤中。根不能生长。因此,深根作物(尤其是 主根系的作物)最终会多处穿透挡水层,使挡水效果下降。 (二)施用改土物质改良土壤的保水性能 吸水的土壤改良剂是一种有希望的土壤保水技术。吸水(能吸持水分)化学制剂能够吸收水分, 使水分不至于大量蒸发或淋失,与这种制剂混合的土壤能截流水分并较长久的保持水分,而这种水分 对植物根来说是可以随时吸以研究制成的化学制剂可暖收本身重量 20 倍的水分。 在表土中掺入 5%的_粉碎褐堪也可以改善沙土的持水能力,可使其有效水分增加 1 倍,使用有 机肥料和塘泥来改善沙土的持水性能,也是抑制土壤渗漏的一种有效手段。 据报道,最近制成的吸水性淀粉聚合物,可吸收它本身重量 1 500 倍的水。 五、用环境控制的手段抑制农田水分的蒸腾和蒸发 用环境控制的手段抑制农田水分的蒸腾和蒸发,不但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能使农产品的质量 大大改善。 采用封闭半封闭_农业环境的办法,把作物种植在环境控制的农业装置里,是抑制旱地农田水分 蒸腾和蒸发的一种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措施。在这个装置里,水可以得到保持并被重新利用,不但保水 效率很高,而且能使作物产量趋近其潜在产量的上限。 (一)封闭的温室农业 这个封闭系统就是把作物栽种在充气的塑料温室内,温室与外界大气很少或没有联系。温室内是 靠携带空气的水流循环来降温和增温的。由于湿度很高,从而抑制了蒸腾和蒸发,在冬季温室冷壁上 凝结的水可以收集起来重 (二)局部开放的温室农业 即在局部封闭的温室内,可以把新鲜空气连续送到棚内,并把废气排出。水流携带卒气而行进, 使室内湿化,从而抑制了水分的蒸腾和蒸发。 (三)塑料棚 即利用低矮的塑料棚盖住植物,以便减少蒸腾和蒸发,这是环境控制农业的初级形式。由于其造 价低,技术难度小,人工控制比较容易且效益较高而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此外,用农田机械和化学除草剂清除农田杂革和湿生植物,摘除非生产性的叶片,把更大的植物 成行地交错种植,构或风障,以减少作物上空的空气运动等,这些措施是用环境手段抑制植物蒸腾, 减少水分耗损的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第三章梯田 第一节梯田发展概况 梯田的修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遍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地少人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山丘 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国家之一,在西汉时代坡地上已出现了梯田雏形。但“梯田” 词的正式记载则首见于南宋范成大的《骖鸾集》(成书于1172年),“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磴甚危:岭 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元王祯《农书》也有关于梯田的记述:“梯田,谓梯山为田也”, 清蒲松龄将梯田的作用也说得很清楚:“一则不致冲决,二则雨水落淤,名为天下。”新中国成立后 修筑梯田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修梯田1亿多亩,其中黄土高原新建和改造旧梯田约 4000万亩(内条田约1500万亩)。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在 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阶台式或坡式断面的田地,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增加土壤水分 防治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目的,同改进农业耕地作技术结合,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从 而为贫困山区退耕陡坡,种草种树,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所以,梯田是 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山区、丘陵区农业生产的一项措施。我国规定,25°以上的则应退耕 植树种草 第二节梯田的分类 )按断面形式可分为阶台式梯田和波浪式梯田两类 1.阶台式梯日 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成逐级升高的阶台形的田地。 (1)水平梯田田面呈水平,适宜于种植水稻和其他旱作、果树等。 (2)坡式梯田顺坡向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而成的梯田。依靠逐年耕翻、径流冲淤 并加高地埂,使田面坡度逐年变缓,终至成水平梯田,所以这也是一种过渡的形式。 (3)反坡梯田田面微向内侧倾斜,反坡一般可达2°,能增加田面蓄水量,并使暴雨时过多 的径流由梯田内侧安全排走。适于栽植旱作与果树。干旱地区造林所修的反坡梯田,一般宽仅1~2m 反坡为10°~15°。 4)隔坡梯田相邻两水平阶台之间隔一斜坡段的梯田,从斜坡段流失的水土可被截留于水平 阶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斜坡段则种草、种经济林或林粮间作。一般在25°以下的坡地上修隔坡 梯田可作为水平梯田的过渡。 2.波浪式梯田 在缓坡上修筑的断面呈波浪式的梯田,一般是在小于7°的缓坡地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方 向修软埝和截水沟,两埝之间保持原来坡面。这种梯田美国较多,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些。 (二)按田坎建筑材料分类 按田坎建筑材料分类,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植物田坎梯田。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 年降水量少,主要修筑土坎梯田。土石山区,石多土薄,降水量多,主要修筑石坎梯田。陕北黄土丘 陵地区,地面广阔平缓,人口稀少,则采用以8灌木、牧草为田坎的植物田坎梯田
28 第三章 梯田 第一节 梯田发展概况 梯田的修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遍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地少人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山丘 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国家之一,在西汉时代坡地上已出现了梯田雏形。但“梯田”一 词的正式记载则首见于南宋范成大的《骖鸾集》(成书于 1172 年),“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磴甚危;岭 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元王祯《农书》也有关于梯田的记述:“梯田,谓梯山为田也”, 清蒲松龄将梯田的作用也说得很清楚:“一则不致冲决,二则雨水落淤,名为天下。”新中国成立后, 修筑梯田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修梯田 1 亿多亩,其中黄土高原新建和改造旧梯田约 4000 万亩(内条田约 1500 万亩)。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在 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阶台式或坡式断面的田地,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增加土壤水分, 防治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目的,同改进农业耕地作技术结合,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从 而为贫困山区退耕陡坡,种草种树,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所以,梯田是 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山区、丘陵区农业生产的一项措施。我国规定,25°以上的则应退耕 植树种草。 第二节 梯田的分类 (一)按断面形式可分为阶台式梯田和波浪式梯田两类 1. 阶台式梯田 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成逐级升高的阶台形的田地。 (1)水平梯田 田面呈水平,适宜于种植水稻和其他旱作、果树等。 (2)坡式梯田 顺坡向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而成的梯田。依靠逐年耕翻、径流冲淤 并加高地埂,使田面坡度逐年变缓,终至成水平梯田,所以这也是一种过渡的形式。 (3)反坡梯田 田面微向内侧倾斜,反坡一般可达 2°,能增加田面蓄水量,并使暴雨时过多 的径流由梯田内侧安全排走。适于栽植旱作与果树。干旱地区造林所修的反坡梯田,一般宽仅 1~2m, 反坡为 10°~15°。 (4)隔坡梯田 相邻两水平阶台之间隔一斜坡段的梯田,从斜坡段流失的水土可被截留于水平 阶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斜坡段则种草、种经济林或林粮间作。一般在 25°以下的坡地上修隔坡 梯田可作为水平梯田的过渡。 2. 波浪式梯田 在缓坡上修筑的断面呈波浪式的梯田,一般是在小于 7°的缓坡地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方 向修软埝和截水沟,两埝之间保持原来坡面。这种梯田美国较多,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些。 (二)按田坎建筑材料分类 按田坎建筑材料分类,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植物田坎梯田。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 年降水量少,主要修筑土坎梯田。土石山区,石多土薄,降水量多,主要修筑石坎梯田。陕北黄土丘 陵地区,地面广阔平缓,人口稀少,则采用以 8 灌木、牧草为田坎的植物田坎梯田
(三)按土地利用方向分类 按土地利用方向分类,有农田梯田、水稻梯田、果园梯田、林木梯田等。以灌溉与否可分为旱地 梯田、灌溉梯田。 (四)按施工方法分类 有人工梯田、机修梯田 第三节梯田的规划与设计 梯田规划必须在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地研究和确定 个经济单位(乡或镇)的农、林、牧用地比例,确定耕作范围,制定建设基本农田规划 在梯田规划中,要根据耕作区地形情况,合理布设道路,搞好地块规划与设计,确定施工方案, 作好施工进度安排。在地块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适当的田面宽度和地坎坡度 、梯田的规划 (一)耕作区的规划 耕作区的规划,必须以一个经济单位(一个镇或一个乡)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全面规划为基础 硏究确定农、林、牧业生产的用地比例和具体位置,选岀其中坡度较缓、土质较好、距村较近,水源 及交通条件比较好,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地方,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然后根据地形条件, 划分耕作 在塬川缓坡地区,一般以道路、渠道为骨干划分耕作区,在丘陵陡坡地区,一般按自然地形,以 面坡或峁、梁为单位划分耕作区,每个耕作区面积,一般以50-100亩为宜 如果耕作区规划在坡地下部,有暴雨径流下泄时,应在耕作区上缘开挖截水沟,拦截上部来水, 保证耕作区不受冲刷 (二)地块规划 1地块的平面形状,应基本上顺等高线呈长条形、带状布设 2.当坡面有浅沟等复杂地形时,地块布设必须注意“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不强求一律顺等高 3.如果梯田有自流灌溉条件,则应使田面纵向保留1/300~-1/500的比降,以利行水,在某些特殊 情况下,比降可适当加大,但不应大于1/200。 4地块长度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300~400m,一般是150-~200m,在此范围内,地坡越长 机耕时转弯掉头次数越少,工效越高,如有地形限制,地块长度最好不要小于100m 5在耕作区和地块规划中,如有不同镇、乡的插花地,必须进行协商和调整,便于施工和耕作。 (三)梯田附属建筑物规划 1.坡面蓄水拦沙设施的规划 梯田区的坡面蓄水拦沙设施的规划内容,包括“引、蓄、灌、排”的坑、池、塘、埝等缓流拦沙 附属工程。规划程序上可按“蓄引结合,蓄水为灌,藻余后排”的原则,由高台到低台逐台规划,作 到地(田)地有沟,沟沟有,分台拦沉,就地利用。其拦蓄量,可按拦蓄区内5~10年一遇的一次最
29 (三)按土地利用方向分类 按土地利用方向分类,有农田梯田、水稻梯田、果园梯田、林木梯田等。以灌溉与否可分为旱地 梯田、灌溉梯田。 (四)按施工方法分类 有人工梯田、机修梯田。 第三节 梯田的规划与设计 梯田规划必须在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地研究和确定一 个经济单位(乡或镇)的农、林、牧用地比例,确定耕作范围,制定建设基本农田规划。 在梯田规划中,要根据耕作区地形情况,合理布设道路,搞好地块规划与设计,确定施工方案, 作好施工进度安排。在地块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适当的田面宽度和地坎坡度。 一、梯田的规划 (一)耕作区的规划 耕作区的规划,必须以一个经济单位(一个镇或一个乡)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全面规划为基础。 研究确定农、林、牧业生产的用地比例和具体位置,选出其中坡度较缓、土质较好、距村较近,水源 及交通条件比较好,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地方,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然后根据地形条件, 划分耕作。 在塬川缓坡地区,一般以道路、渠道为骨干划分耕作区,在丘陵陡坡地区,一般按自然地形,以 一面坡或峁、梁为单位划分耕作区,每个耕作区面积,一般以 50~100 亩为宜。 如果耕作区规划在坡地下部,有暴雨径流下泄时,应在耕作区上缘开挖截水沟,拦 截上部来水, 保证耕作区不受冲刷。 (二)地块规划 1.地块的平面形状,应基本上顺等高线呈长条形、带状布设。 2.当坡面有浅沟等复杂地形时,地块布设必须注意“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不强求一律顺等高 线。 3.如果梯田有自流灌溉条件,则应使田面纵向保留 1/300~1/500 的比降,以利行水,在某些特殊 情况下,比降可适当加大,但不应大于 1/200。 4.地块长度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 300~400m,一般是 150~200m,在此范围内,地坡越长, 机耕时转弯掉头次数越少,工效越高,如有地形限制,地块长度最好不要小于 100m。 5.在耕作区和地块规划中,如有不同镇、乡的插花地,必须进行协商和调整,便于施工和耕作。 (三)梯田附属建筑物规划 1. 坡面蓄水拦沙设施的规划 梯田区的坡面蓄水拦沙设施的规划内容,包括“引、蓄、灌、排”的坑、池、塘、埝等缓流拦沙 附属工程。规划程序上可按“蓄引结合,蓄水为灌,藻余后排”的原则,由高台到低台逐台规划,作 到地(田)地有沟,沟沟有,分台拦沉,就地利用。其拦蓄量,可按拦蓄区内 5~10 年一遇的一次最
大降雨量的全部径流量加全年土壤可蚀总量为设计依据 2.梯田区的道路规划 山区道路时代总的要求,一是要保证今后机械化耕作的机具能顺利地进入每一个耕作区和每一地 块;二是必须有一定的防冲设施,以保证路面完整与畅通。 1)丘陵陡坡地区的道路规划,首重点在于解决机械上山问题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形特 点是,上部多为15°~30°的坡耕地,下部多为40°~60°的荒陡坡,沟道底部比降较小。 因此,机械上山的道路,也应相应地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一般顺沟布设,上部道路,一般应在 坡面上呈“S”形盘旋而上 道路的宽度,主干线路基宽度不能小于4.5m,转弯半径不小于15m,路面坡度不要大于11%(即 水平距离100m,高差下降或上升11m)。 图3-6丘陵地区道路布设 (2)塬、川缓坡地区的道路规划由于塬、川地区地面广阔平缓,耕作区的划分主要以道路为骨 干划定,因此,相邻的两条顺坡道路的距离,就是梯田地块的长度 ①根据前述地块长度的要求,确定顺坡道路间的距离,一般是200-400ms ②若地块布设基本旧顺等高线,横坡道路的方向,也应基本上顺等高线 山坡道路还应该考虑路面的防冲措施,根据晋西测定:5°~6°的山区道路,每100m2上产生年 径流量为6~8m3,即每亩年径流量40~50m3,如果路面没有防冲措施,那么只要有一二次暴雨就可以 冲毁路面,切断通道。所以必须搞好路面的排水、分段引水进地或引进旱井、蓄水池 多巷圆 图3-7塬、川缓坡区道路布设 3.灌溉排水设施的规划 梯田区灌溉排水设施的规划原则,一方面要把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所包括的:水源和引水建筑 输水配水系统、田间渠道系统、排水泄系统等工程全面规划布置;另一方面就是要充分体现拦蓄和利 用当地雨水的原则,围绕梯田建设,合理布设蓄水灌溉和排洪防冲以及冬水梯田的改良工程 灌排设施的重点:坡地梯田区以突出蓄水灌溉为主,布设池、塘、埝、库等蓄水和渠系工程;冲 沟梯田区,不仅要考虑灌溉用水,而且排洪和排涝设施也十分重要
30 大降雨量的全部径流量加全年土壤可蚀总量为设计依据。 2. 梯田区的道路规划 山区道路时代总的要求,一是要保证今后机械化耕作的机具能顺利地进入每一个耕作区和每一地 块;二是必须有一定的防冲设施,以保证路面完整与畅通。 (1)丘陵陡坡地区的道路规划,首重点在于解决机械上山问题 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形特 点是,上部多为 15°~30°的坡耕地,下部多为 40°~60°的荒陡坡,沟道底部比降较小。 因此,机械上山的道路,也应相应地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一般顺沟布设,上部道路,一般应在 坡面上呈“S”形盘旋而上。 道路的宽度,主干线路基宽度不能小于 4.5m,转弯半径不小于 15m,路面坡度不要大于 11%(即 水平距离 100m,高差下降或上升 11m)。 图 3-6 丘陵地区道路布设 (2)塬、川缓坡地区的道路规划由于塬、川地区地面广阔平缓,耕作区的划分主要以道路为骨 干划定,因此,相邻的两条顺坡道路的距离,就是梯田地块的长度。 ①根据前述地块长度的要求,确定顺坡道路间的距离,一般是 200~400m。 ②若地块布设基本旧顺等高线,横坡道路的方向,也应基本上顺等高线。 山坡道路还应该考虑路面的防冲措施,根据晋西测定:5°~6°的山区道路,每 100m2 上产生年 径流量为 6~8m3,即每亩年径流量 40~50m3,如果路面没有防冲措施,那么只要有一二次暴雨就可以 冲毁路面,切断通道。所以必须搞好路面的排水、分段引水进地或引进旱井、蓄水池。 图 3-7 塬、川缓坡区道路布设 3. 灌溉排水设施的规划 梯田区灌溉排水设施的规划原则,一方面要把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所包括的:水源和引水建筑、 输水配水系统、田间渠道系统、排水泄系统等工程全面规划布置;另一方面就是要充分体现拦蓄和利 用当地雨水的原则,围绕梯田建设,合理布设蓄水灌溉和排洪防冲以及冬水梯田的改良工程。 灌排设施的重点:坡地梯田区以突出蓄水灌溉为主,布设池、塘、埝、库等蓄水和渠系工程;冲 沟梯田区,不仅要考虑灌溉用水,而且排洪和排涝设施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