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特异性研究及其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建拓 参考文献 娄布祉,等.国杂交水稻的新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821(6:3 2]袁隆平试淡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作物杂志,9,(212 ]刘后利,等.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选展.19%,植物遗传沦与应用硏讨会文集(増补,中 国遗传学会,南京 啊张改生,等作物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与作用,陕西省农业科学,19,(1).5 6]“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协作会”简讯传学通讯:,193,(4:5!52 6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勢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农林科学实验.19,(4:14 ]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有显著进展.农林科学实验,197(95:14 8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攻关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屐(油印本*),98 9全国小麦小种优势利用协作组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98619872年度,油印),198 全国小麦k,v型不育系开发利用研究协作组,全国“小麦k,v型蜷性不育系开发利用研究” 研讨会小结(油印本),9 吴光苏杂种小麦的选育.小麦育种学,农业出批,19,16718 ]张改生.小麦新型易恢复不育细胞质源的建拓与研究19,博士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3]范濂世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屐、世界农业.,192.(3:2-27 [4郭志远,等小麦杂种优势研究(藕要).北京农业太学报,98:338 黄铁城杂种小麦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 I6张爱民,黄铁城,小麦杂种优势途径与研究进展.作物杂志,191620 [薄传永,等.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种子,196:3591 I83张改生,等.山羊草细胞质的1B|R小麦黑麦型雄性不育系研究机报陕西农业科学,19 (5):15 19张改生,等,偏型,粘型和易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初步研究作*学报95:10 2]张改生易型1B|R小麦雄佐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透传机理及育性恢复性能的研究小遗传 学报,192.1932617 ]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等我国杂种小麦走向生产的关键策略]科技导报,19(0 2728 2谢学民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1-18914 3]张晓梅陈万义一种可能对小麦育种有重要贡献CH门农药,19301-8 4]山东农学院农学系植物与植物生理教研组,乙烯利诱导小麦( Triticum aesti um L)雄性不育的 细胞形态学观察门植物学报,1919(-283 2何觉民,等两系杂交小麦理论与实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3 6余国东,谭昌华等.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及应用研究杂种小麦研究进展,19 195-198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特异性研究及其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建拓 参考文献 [1]娄布扯,等.我国杂交水稻的新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88, 21 (6): 3-8 [21袁隆平.试谈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作物杂志.1990, (1 ): 1-2 [3]刘后利,等.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1990,植物遗传遗论与应用研讨会文集 (增补),中 国遗传学会,南京 [4]张改生,等.作物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与作用.陕西省农业科学,1990, (1)一(6) [5] “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协作会”简讯.遗传学通讯,1973, (4): 51-52 [6]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农林科学实验,1974, (4): 1-4 [7]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有显著进展.农林科学实验.1976, (15 ): 1-0 阁 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攻关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油印本),1985 [91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1986-1987年度,油印),1988 [10]全国小麦k, v型不育系开发利用研究协作组,全国“小麦k, v型雄性不育系开发利用研究” 研讨会小结 (油印本),1991 fill吴兆苏.杂种小麦的选育.小麦育种学,农业出版社,1990, 145-178 [12]张改生.小麦新型易恢复不育细胞质源的建拓与研究.1993,博士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13」范滚.世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世界农业,1982, (3): 23-27 [14了郭志远,等 小麦杂种优势研究 (摘要).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 (7): 35-38 [15]黄铁城.杂种小麦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16〕张爱E,黄铁城.小麦杂种优势途径与研究进展.作物杂志,1997, 16-20 [17]薄传永,等.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种子,1999, (6): 35-37 [181张改生,等.山羊草细胞质的1B/1R小麦一黑麦型雄性不育系研究初报.陕西农业科学,1987, (5): I-5 [19]张改生,等,偏型。粘型和易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初步研究P1.作物学报,1989, 15 (1): 1-10 [20]张改生.枯、易型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遗传机理及育性恢复性能的研究[J].遗传 学报,1992, 19 (3): 266-277 [211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等 我国杂种小麦走向生产的关键策略[J).科技导报,1997 (10): 27一8 [221谢学民 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5 (4): 169-174 [23」张晓梅,陈万义一 种可能对小麦育种有重要贡献的CHA[J1.农药,1999, 38 (10): 16-18 [241山东农学院农学系植物与植物生理教研组,乙烯利诱导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雄性不育的 细胞形态学观察[J3.植物学报,1997 19〔1): 28-33 [251何觉民,等.两系杂交小麦理论与实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61余国东,谭昌华,等.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及应用研究.杂种小麦研究进展,1990, 195-198
参考文献 2]何觉民生态雄性不有理论与两系杂交小麦杂种小麦研究进展农业出版社:9195 28周美兰何觉民等.小支光敏雄性不育小炎育性转换条件的研究.瀏繭农业学报,19 22(3):231235 29*志勇,马有志发展生物技术促进作物育种科技革命作物公志19,(5:115 30徐乃瑜,刘江东光周期敏感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初步研究小麦育种通讯,94,(13 ]郭瑞星,邵仁学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湖北农业科学,196,(658 B2周金生,杨木军等温光型小麦两用不育系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云南农业科技,1916): 36 3]叶绍文小麦雄性不育在高原地区的发现遗传学报,1979.6(1}:32 4山东濰昌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潍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现状遗传育种学会讨论文集,科学技 术出版社,193609 3引邓景扬高忠丽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与利用一太谷核不育小麦鉴定总结,作物学报, 1980,(2):8489 36叶绍文,容珊VE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研究遗传学报19,:15 3]黄寿松,等蓝粒小麦雄不育一保持系送育初报.西北植物学报,198.63:1621 3刘植义,等,小麦化学杂交育种的研究与利用,杂种小麦研究进展,农业出版社,934 3刘宏伟等新型化学杂交剂 GENESI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西北植物学报,1918 (2):21:22 4柴守诚等化学杂交剂在杂种小麦生产中的作用.甘肃农业大学报,19:0193 ]黄寿松,王鹏科,等小麦核型-蓝标型雄性不育,保持系的研究与利用(],杂种小麦研究进 晟北京:农业出版杜,190,19494 4]王鹏种,田增荣,利用杀配子基因建立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体系]麦类作物学报.,20 22(专辑):6264 ]王鹏科,黄寿科,小麦核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国外农学一麦类作物,9, 4刘雄伦,何觉民.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及其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2019 柴守诚,刘钧普通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小麦研究简评、江苏农业科学19820 啊李竞雄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遗传学分册,杂种优势,中国大百科全出批193 2302314 4刘后利杂种优势遗传理沦的进展刘后利科学论文选集(傅廷栋主编,194,北京农业大学 出版社,北京,1981,4561 48卢兴柱,等两系杂交水署理论与技术科学技术出版201 49孙其信.农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及展里作物杂志,19,(431 5陈绍江染色体倍数与杂种优势之系初探,i传19,12(:65471 5]樊翠芹,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表现和生理生化基础中国农学通报,19%,0957
参考文献 何觉民.生态雄性不育理论与两系杂交小麦 杂种小麦研究进展农业出版社,190-195 周美兰,何觉民,等.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转换条件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 22 (3): 231-235 辛志勇,马有志.发展生物技术促进作物育种科技革命.作物杂志,1997, (5):”一15 徐乃瑜,刘江东.光周期敏感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初步研究.小麦育种通讯,1994, (1 ): 11-13 郭瑞星,邵仁学.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湖北农业科学,1996, (6): 25-28 周金生,杨木军,等 温光型小麦两用不育系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云南农业科技,1997, (6): 3-6 叶绍文 小麦雄性不育在高原地区的发现.遗传学报,1979,6 (1 ): 32 山东潍昌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潍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现状.遗传育种学会讨论文集,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3, 106-109 , ,. J I J , . J , . J 9 0 1 几‘ 夕 [3 [3 13 口3] [34] 口5〕邓景扬。高忠丽.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墓因的发现与利用一太谷核不育小麦鉴定总结,作物学报, 1980, (2): 84-89 [361叶绍文,容珊.VE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遗传学报,1980, (1): 23-25 [371黄寿松,等.蓝粒小麦雄不育一保持系选育初报.西北植物学报,1988, 8 (3): 162-166 [381刘植义,等,小麦化学杂交育种的研究与利用.杂种小麦研究进展,农业出版社,1993, 138-144 [391刘宏伟,等.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西北植物学报,1998, 18 (2): 218-222 [40]柴守诚,等.化学杂交剂在杂种小麦生产中的作用.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2, 27: (4) 288-293 [41]黄寿松,王鹏科,等.小麦核型一蓝标型雄性不育,保持系的研究与利用[C],杂种小麦研究进 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91-194 [421王鹏科,田增荣.利用杀配子基因建立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体系[i1麦类作物学报.2000, 22(专辑):62-64 王鹏科,黄寿科.小麦核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J].国外农学一麦类作物,1993, [471 2: 46-49 刘雄伦, 柴守诚, 李竞雄. 230.234 刘后利. 出版社。 何觉民.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及其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2000, 1:9-11 刘大钧.普通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小麦研究简评.江苏农业科学,1995, 1:18-20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遗传学分册.杂种优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3] 叼 51 6] [4 [4 [4 14 杂种优势遗传理论的进展.刘后利科学论文选集 北京,1981。45-61 等.两系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科学技术出版社, (傅廷栋主编,1994)。北京农业大学 [48]卢兴桂. [49」孙其信. {501陈绍江. [51]樊翠芹, 2001 农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及展望.作物杂志,1998, (4): 31 染色体倍数与杂种优势之关系初探 遗传 1999,21 (4)0 45-47 等 作物杂种优势的退传表现和生理生化基础,中国农学通报,1996, 12 (3): 15-17
56 粘类小芟雄性不育系育性特异性研究及其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建拓 5]袁隆平陈洪新士编杂交水褶商种梭培学瀏湖南科技出版社,长沙;98 5]森旭土编柏物选传育种学(1).科学出版社,北京,193,40 54王源,于逆杰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作用研究,199,(4)45 6引刘勳甲,郑用琏等.遗传标记的发屐及分子标记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湖北农业科 学,191(1):335 56引于永飞马三梅,等.遗传标记的发展和分子标记的检测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129613016 57]王得元李颖,.DNA分子标记在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西北农业学报.9.7(3) 94-97 的3郭小平,赵元SR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华北农学报19,(3316 5王永飞,王鸣,王得元等杂种优势早期预测研究现状中国农学通报,9,1(:45 60程宁辉,高燕萍,杨金水,祟水褶杂种一代与亲本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折植物学报,19,9 (4):3193802 6]程辉,杨金水,高蠱萍,等玉米杂种一代与亲本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科学通报,!9% 41(5:451454 62]杨金水杂种优势机理探讨,作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研究进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5,1-12 63]胡建广,杨金水,陈金婷作物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210911230 64王得元辣椒抗烟草花叶病毒基因工程和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杨凌: 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19,1437 6陈洪钱前,朱立煌,等,杂交水汕优6杂种纯度的RAPD鉴定.科学通报,1941(9 83-836 6杨剑波,李莉,汪秀峰,第,利用RD技术检测杂交裙种子纯度:协优6与其三系DNA 扩增产物的区别安徽农业种学,195,24(2:0398 67王得元殷秋妙,等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在学学报,19, 94-99 6鲍奎机会与风险-4年有种研究的思考植物森志,19:18 6珏得元,王鸣杂种优势过程性研究的基本模型,陕西农业科学195(2):30 李泽福等栋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本×:024 翼攻,周同度普通小麦T型和ⅴ型不育系花粉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中国透传学会第二次 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83239 2习贸攻,周同度,等普通小麦T型和V型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电子显微镜观寡中国的遗传 研究,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14 3]邓扬太谷核不有小支北京:科学出版社,937 4孙耀中,东力阻,矮败小麦不育株与可叮育姝阿工酶研究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拟,19,9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特异性研究及其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建拓 [52]袁隆平.陈洪新上编.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湖南科技出版社.长沙,1988 [53]蔡旭土编.植物遗传育种学 (11版).科学出版社.北京,1988, 459-500 [54]王撅,王道杰.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作用研究,1998, (4) 41-45 (551刘勋甲,郑用琏,等.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分子标记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I].湖北农业科 学。1998,(1):33-35 (561王永飞,马三梅,等.遗传标记的发展和分子标记的检洲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1, 29 (6): 130-136 [571王得元,李颖.!;. DNA分子标记在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西北农业学报.1998, 7 (3): 94-97 [581 %小平,赵元.SSR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华北农学报,1998, 13 (3): 73-76 [59]王永飞,王鸣,王得元,等.杂种优势早期预测研究现状.中国农学通报,1997, 13 (5): 45-46 [601 N宁辉,高燕萍,杨金水,等 水稻杂种一代与亲本I因表达差异的分析.植物学报, 1997, 39 (4): 379-382 [611程宁辉,杨金水,高燕萍,等.玉米杂种一代与亲本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 科学通报,:996, 41 (5): 451一54 [621杨金水.杂种优势机理探讨 作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1一12 [63]胡建广,杨金水,陈金婷.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遗传。1999 21 (2) 47-50 (641王得元 辣椒抗烟草花叶病毒墓因工程和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杨凌: 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1997, 34-37 [651陈洪,钱前,朱立煌,等.杂交水稻汕优63杂种纯度的RAPD鉴定.科学通报·1996, 41 (9): 833-836 (661杨剑波。李莉,汪秀峰,等.利用RAPD技术检测杂交稻种子纯度 11:协优63与其三系DNA 扩增产物的区别.安徽农业科学,1996, 24 (2): 297-298 [67]王得元,殷秋妙,等 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在学学报,1999,27(1): 94-99 [681鲍文奎.机会与风险一40年育种研究的思考 植物杂志,1990, 4: 18 [691王得元,王鸣.杂种优势过程性研究的基本模型.陕西农业科学,1995 (2): 30 [70]李泽福,等.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二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42-746 [711粟翼玫,周同度.普通小麦T型和V型不育系花粉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中国遗传学会第二次 代表大会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83, 239 [721粟犯玫,周同度,等.普通小麦T型和V型不育系小抱子发育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国的通传 研究.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43 [731邓景扬 太谷核不育小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41孙版中,东方即.矮败小麦不育株与可育株同-1醉的研究.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报.1995, 9
参考文献 (2):59 73]胡东维姚亚琴,等.几种小麦跑质不育花粉形态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搋J9》(增刊-45 6]张晓科,张改生,王军卫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麦类作物,191,17(2:146 I]薛萍尔等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不同核基因组及染色体的关系,遗传学报9502164564 3李英贤,张爱民。植物雄性不育激素调控的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95132538 羽]徐乃瑜,等不同细胞质对小麦花药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武汉大学报,94(2): 7684 80(亚琴张改生K型小麦不育花药臂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分布,西北农业大学学报,955 8〕李继耕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分子机理,遗饿,92,4(2:3140 82]黄占景等、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遗传,9, 19(4):81 凌杏元,等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植物学通讯,203932 8李传友王斌,小麦区型及V型细质雄性不育线粒体DNA的比较分析植物生理学报,9 24(2):153-158 8吴敏生,刘大钧.小麦线粒体mA基因,18RNA基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研究初报 第三界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19:62 86]司智海,刘植义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多肽的电泳比较研究遗恃学 报,19,18(1):45,4:8798 87刘一农,李继就叶绿体DNA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憔-19310(21412 8李耕叶绿体遗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中国农业科学,193,1:492 89叶芝,曹家树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植物生理学通:20:31 9刘柞昌,李继耕,罗会馨等,二磷酸核酮糖化酶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納研究.遺传学:-93, 10(1):3642 〕李传友,孙兰珍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山东农业大学拟19,20111 9李家祥李继耕叶绿体内囊体膜多肽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性,還传学报93(6:946 9]社伟利士论文.粘、易、偏型非BU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定位及育性恢复性能的研 究.202.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刚张改生等偏、粘、易型非|BAR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初报,西北农业学报,943(4 9]程俊源,孙国庆K9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其育性恢复源的发现华北农学报,95,10 (2):17 9魏正平等,K,m型小麦新型不育系在黑龙江的开发利用研究西北农业大学报,192 20(4:9-9 阴吴郁文等D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有成及其特性的研究.科学通报19,31
参考文献 (2):5,9 [75)胡东维,姚亚琴,等 几种小麦胞质不育花粉形态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增刊):49.50 [761张晓科,张改生,王军卫卜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麦类作物,1997, 17 (2): 4-6 [771薛尔,等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不同核基因组及染色体的关系.遗传学报,1995 22(6):445-454 厂司李英贤.张爱民.植物雄性不育激素调控的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1995,11 (3): 25-28 [79」徐乃瑜,等 不同细胞质对小麦花药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武汉大学学报,1984 (2): ,6B4 [801姚亚琴,张改生.K型小麦不育花药臂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分布。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25(5): 卜6 [81]李继耕.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分子机理.遗传,1992, 4 (2): 37-40 [821黄占景,等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遗传,1997, 19 (4): 8-11 哪]凌杏元,等.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植物学通讯,2000, 17 (4): 319-332 [841李传友,王斌 小麦K型及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DNA的比较分析卜植物生理学报,1998. 24 (2): 153-158 [851吴敏生,刘大钧 小麦线粒体atpA基因,18S+SS,RNA荃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研究初报卜 第三界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158-162 [861司智海,刘植义.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多肤的电泳比较研究 遗传学 报,1991, 18 (1):44-50, 4: 879-887 [871刘一农,李继耕 叶绿体DN^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性.1983, 10 (2): 114-122 侈幻李继耕.叶绿体遗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中国农业科学,1983, 1: 49-52 1891叶tk芝,曹家树.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 (2): 176-181 [901刘柞昌。李继耕。罗会馨等.二磷酸核酮糖梭化酶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研究.遗传学报,1983, 10 (1):36-42 191〕李传友,孙兰珍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 27 (1): 111-117 1421李家祥,李继耕 叶绿体内囊体膜多肤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遗传学报,1986, 13 (6): 430-436 四3〕杜伟利硕士论文.粘、易、偏型非1BUI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定位及育性恢复性能的研 究 2002,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4〕张改生,等卜偏、粘、易型非1BIIR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初报 西北农业学报,1994, 3 (4): 7-12 [951程俊源,孙国庆.K-19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其育性恢复源的发现.华北农学报.1995, 10 (2): 1-7 [961魏正平,等 K, Ve。型小麦新型不育系在黑龙江的开发利用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 加 (4)- 95-96 [971吴郁文,等DZ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成及其特性的研究.科学通报,1994, 39(17): 1618-1621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特异性研究及其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建拓 9]张改生等小麦非整倍体的遗传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作用.陕西农业:9:9:4 黄寿松,李万隆,等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选育研究作物学报,197(2) 81-87 0米爱民,肖兴国,等中国的植物转基因雄性不育研究!中国科学基金,2009:115 0罗玉英,刘玉乐,等798ane联合基因导入对烟草花药绒层及花粉发育的影响(植 物学报,1997391(10:894898 2肖国,张爱民等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农业生物技术学208016 0李艳红,肖兴国,等将新的人工雄性不育基因导入栽培品种的砑究初极刂农业生物技术学 报,1993:25258 104刘署东,等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西北农业学报,191103 10张改生,赵惠燕,等.几类异质1BL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与育性恢复性的研究中 国农业科学,19,295:445 104列层,胡银岗,等单艺与粘果山羊草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比较:1恢保关系及单倍体发 生频率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26(6):2124 0刘保中,孙兰珍笔K型杂交小麦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华北农学报,9,142:15 04刘保中孙其信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中国农业学科 学,20,35(4)354-58 朗柴守诚,员海燕,等普通小麦 lBLIRS k、v型雄性不育体系育性恢复的研究。西北椋物学报 99,19(4:654658 10仙几类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有性恢复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遗:0191 几类异质BR易位型麦婚性不育系细胞学特征的研究西北植物学,19 19(4):654658 12:E小利,等粘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减数分裂特征及育性恢复研究.西北植物学拟,02145 832838 1那侠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定位及育性恢复性能的研究项土论文,206 4杨天章,等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应用问愿研究陕西农业和科学,9(213 1吴郁文,等,异源细胞质小麦育种技术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91(1:564 6高庆荣,刘保中,等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华北农学报.,19(212 1高庆,孙兰珍,等,kvA型杂种小麦细慈质效应的比较研究麦类作物19.3(7 1荣奇,等余种小麦粒蛋白含量和面团流变性在不同世代中的表现全国小麦育种学术讨论 会摘要文集,200,00(5:33 19王强,刘小宁,等五种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初步研究麦类作物学报,02.01462 12张减性,赵惠,吴兆苏等偏、和易型非EURS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初报西北农业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特异性研究及其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建拓 [981张改生,等.小麦非整倍体的遗传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作用.陕西农业科学.1988, 6: 42-46 [99]黄寿松,李万隆,等.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选育研究.作物学报,1991, 17 (2): 81-87 [100]张爱民,肖兴国,等,中国的植物转基因雄性不育研究P1,中国科学基金,2000, 3: 132-135 (101】罗玉英,刘玉乐,等.TA29-Bamase嵌合基因导入对烟草花药绒毡层及花粉发育的影响 [PI.植 物学报,1997, 39(10): 894-898 [1021肖兴国,张爱民,等.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PI.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 8(2): 11卜116 [103」李艳红,肖兴国,等.将新的人工雄性不育基因导入栽培品种的研究初极[3l.农业生物技术学 报,1999, 7 (3): 225-258 [104]刘署东,等.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西北农业学报.1992, 11 (4): 27-30 [105〕张改生,赵惠燕,等.几类异质 IBUI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与育性恢复性的研究.中 国农业科学,1996, 29 (5): 41-45 [106]朱列层。胡银岗,等.单芒与粘果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比较:I恢保关系及单倍体发 生频率.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 26 (6): 21-24 [107]刘保中,孙兰珍,等.K型杂交小麦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华北农学报,1999, 14 (2): 1-5 [108]刘保申,孙其信.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中国农业学科 学,2002, 35 (4) 354-358 [109]柴守诚,员海燕.等.普通小麦1BUIRS k, v型雄性不育体系育性恢复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1999, 19 (4): 654-658 [110侨利仙,等.几类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遗传学报,2001, 28 (7): 647-654 [111]王小利,等.几类异质1BIIR易位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细胞学特征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1999, 19 (4): 654-658 [112]王小利,等.粘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减数分裂特征及育性恢复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1, 21 (5): 832-838 [113]邵景侠.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定位及育性恢复性能的研究 硕士论文,2002, 6 日14)杨天章,等.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应用问题研究.陕西农业科学。1990, (2): 1-3 [115]吴郁文,等.异源细胞质小麦育种技术.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998, 28 (1): 57-64 [116]高庆荣,刘保申,等.k, 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华北农学报,1997, 12 (2): 17-22 [117]高庆荣,孙兰珍。等,k,v,A型杂种小麦细胞质效应的比较研究 麦类作物,1998, 18 (7): 卜4 [118]梁荣奇,等.杂种小麦籽粒蛋白含量和面团流变性在不同世代中的表现.全国小麦育种学术讨论 会摘要文集,2000, 20 (5): 33 [119]王强,}U }1、宁,等.五种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初步研究.麦类作物学报,2002, 22 (4): 58-62 [120]张改生 赵惠燕,吴兆苏,等.偏、粘和易型非1BWIRS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初报川.西北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