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涝池 涝池又叫蓄水池或塘堰可用以拦蓄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也是山区抗旱和满足人蓄用水的 种有效措施。涝池一般为圆形和椭圆形。大的涝池可占几亩地,容积可达几百立方米,甚至几千立 方米。山坡地上的涝池,因受地形条件限制要小一些,蓄水量一般为10~80ms 修涝池的技术简单,容易掌握,而且修筑省工,但涝池的蒸发量太,占地也较多,在干旱面蒸发 量太大的地区,不宜修筑涝池。 、涝池的定义与功能 (一)定义 以拦蓄地表径流为主而修建的。蓄水量在50~1000mm3的蓄水工程,称为涝池。 (二)功能 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和合理利用自然降雨或泉水,就近供耕地、经济林果浇灌和人畜饮水需要, 减轻水土流失。 二、涝池的类型 按材料可分为土池、三合土池、浆砌条石池、浆砌块石池、砖砌池和钢筋混凝土池等按形式可分 为圆形池、矩形池、椭圆形池等几种类型。此外,蓄水池还可分为封闭型和敞开式两大类 圆形池、矩形池平面布置图分别见图2-8和图2-9。 进水渠 沉沙卡二三进水沟 沉沙由 取水消淤梯步 取水清淤梯步 IUMlIIMIIll 溢水凵放水孔 放水孔 闸开 排引水沟 排引水沟 闸开关 图28圆形池平面示意图 图2-9矩形池平面示意图 三、涝池位置的选择 涝池一般都修在乡村附近、路边、梁峁坡和沟头上部。池址土质应坚实,最好是黏土或黏壤土。 硬性大的土壤容易渗水和造成陷穴,都不宜修涝池。此外,选择涝池的位置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足够的来水量 (2)涝池池底稍高于被灌溉的农田地面,以便自流灌溉。能离沟头、沟边太近,以防渗水引起 坍塌 16
16 第三节 涝池 涝池又叫蓄水池或塘堰.可用以拦蓄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也是山区抗旱和满足人蓄用水的 一种有效措施。涝池一般为圆形和椭圆形。大的涝池可占几亩地,容积可达几百立方米,甚至几千立 方米。山坡地上的涝池,因受地形条件限制要小一些,蓄水量一般为 10~80m。 修涝池的技术简单,容易掌握,而且修筑省工,但涝池的蒸发量太,占地也较多,在干旱面蒸发 量太大的地区,不宜修筑涝池。 一、涝池的定义与功能 (一)定义 以拦蓄地表径流为主而修建的。蓄水量在 50~1 000mm3 的蓄水工程,称为涝池。 (二)功能 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和合理利用自然降雨或泉水,就近供耕地、经济林果浇灌和人畜饮水需要, 减轻水土流失。 二、涝池的类型 按材料可分为土池、三合土池、浆砌条石池、浆砌块石池、砖砌池和钢筋混凝土池等按形式可分 为圆形池、矩形池、椭圆形池等几种类型。此外,蓄水池还可分为封闭型和敞开式两大类。 圆形池、矩形池平面布置图分别见图 2—8 和图 2—9。 三、涝池位置的选择 涝池一般都修在乡村附近、路边、梁峁坡和沟头上部。池址土质应坚实,最好是黏土或黏壤土。 硬性大的土壤容易渗水和造成陷穴,都不宜修涝池。此外,选择涝池的位置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足够的来水量。 (2)涝池池底稍高于被灌溉的农田地面,以便自流灌溉。能离沟头、沟边太近,以防渗水引起 坍塌
四、涝池的规划 蓄水池一般规划分布设在坡面水汇流的低凹处。并与排水沟、沉沙池形成水系网络以满足农、 林用水和人畜饮水需要为规划设计原则。规划布设中应尽量考虑少占耕地,来水充足,蓄引方便,造 价低,基础稳固等条件, 蓄水池的配套设施有:引水渠、排水沟、沉沙池、过滤池(有人畜饮水要求的蓄水池)、进水和 取水设施(放水管或梯步)。 房屋前后或道路旁的开敞式蓄水池环应加栏杆或围坪,人畜饮水用的蓄水池一般为封闭式,确保 用水清洁卫生和安全。 五、涝池的布置形式 (一)平地涝池 修在平地的低凹处,一般是把凹处再挖深些,将挖出的土培在周围。 (二)结合沟头防护 在沟头附近适当距离处挖涝池,拦蓄坡面汇集的地表径流,防止沟头前进,见图2-10 三)开挖小渠将地下水引入涝池 沟底坡脚常有地下水渗出,给很多地方造成泥流及滑塌。可在附近挖涝池,并开小渠使地下 水引入涝池,用以灌溉或人蓄饮用,也可避免塌岸 2倍沟深 图2-10埂墙涝池失沟头防护示意图 (四)结合山地灌溉,开挖涝池 其布置形式渠道连结涝池见图2-11 在山地渠道上,每隔适当的距离挖一个涝池,涝池与渠道连接处设立闸门,将多余的水蓄在池 内,以备需水时灌溉。 (五)连环涝池 涝池与淓池之间小水渠连接起来,多修在道路的一侧,以防止道路冲刷,有时也修在坡面上的浅 凹地上,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蓄水量可达10~15m3 17
17 四、涝池的规划 蓄水池一般规划分布设在坡面水汇流的低凹处。并与排水沟、沉沙池形成水系网络.以满足农、 林用水和人畜饮水需要为规划设计原则。规划布设中应尽量考虑少占耕地,来水充足,蓄引方便,造 价低,基础稳固等条件。 蓄水池的配套设施有:引水渠、排水沟、沉沙池、过滤池(有人畜饮水要求的蓄水池)、进水和 取水设施(放水管或梯步)。 房屋前后或道路旁的开敞式蓄水池环应加栏杆或围坪,人畜饮水用的蓄水池一般为封闭式,确保 用水清洁卫生和安全。 五、涝池的布置形式 (一)平地涝池 修在平地的低凹处,一般是把凹处再挖深些,将挖出的土培在周围。 (二)结合沟头防护 在沟头附近适当距离处挖涝池,拦蓄坡面汇集的地表径流,防止沟头前进,见图 2-l0。 (三)开挖小渠将地下水引入涝池 沟底坡脚常有地下水渗出,给很多地方造成泥流及滑塌。可在附近挖涝池,并开小渠使地下 水引入涝池,用以灌溉或人蓄饮用,也可避免塌岸。 (四)结合山地灌溉,开挖涝池 其布置形式渠道连结涝池见图 2-11。 在山地渠道上,每隔适当的距离挖一个涝池,涝池与渠道连接处设立闸 门,将多余的水蓄在池 内,以备需水时灌溉。 (五)连环涝池 涝池与涝池之间小水渠连接起来,多修在道路的一侧,以防止道路冲刷,有时也修在坡面上的浅 凹地上,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蓄水量可达 10~15m3
图2-11渠道连接涝池示意图 1洪水方向;2沉沙石;3-截水沟;4-梯田 5-引洪渠;6涝池;7-闸门;8捞池; 9-引洪渠;10-谷坊 六、涝池容积计算 涝池蓄水量加上超高的容积即为涝池总容量。由总容量及池的形状可以定出池的具体尺寸。池的 形状随地形变化而异,其不同形状的涝池总容量计算方法如下: (一)矩形 水+△)×(A池口+A池底 (2-5) 式中:一总容量,m3 h 水深,m 超高 A池口池口面积,m2; A油—池底面积,m (二)平底圆形 (R2池口+R2油底)×(h水+Mhm) (2-6) 式中:一总容量,m3 R 池口半径,m R底池底半径,m H -水深,m h—超高,m; 丌—圆周率,3.1416。 三)“U”字形 =二丌(R2油口)x(h水+Mh) (2-7)
18 六、涝池容积计算 涝池蓄水量加上超高的容积即为涝池总容量。由总容量及池的形状可以定出池的具体尺寸。池的 形状随地形变化而异,其不同形状的涝池总容量计算方法如下: (一)矩形 V = (h水 + h) (池口 + 池底) 2 1 (2-5) 式中:V——总容量,m3 ; h 水——水深,m; h——超高,m; A 池口——池口面积,m2 ; A 池底——池底面积,m2。 (二)平底圆形 V= 2 π (R 2 池口+R 2 池底)×(h 水+ h m) (2-6) 式中:V——总容量,m3; R 池口——池口半径,m; R 池底——池底半径,m; H 水深——水深,m; h——超高,m; ——圆周率,3.1416。 (三)“U”字形 V= 5 3 (R 2 池口)×( h水 + h ) (2-7)
(四)椭圆形 3(R长r短)x(h水+Mh) (2-8) 式中:R长—长半轴m 短半轴 丌—圆周率,3.1416 第四节山边沟渠工程 沟渠工程的定义与功能 (一)定义 为防治坡面水土流失而修建的截排水设施,统称坡面沟渠工程.坡面沟渠工程是坡面治理的重要 组成部分 (二)功能 1拦截坡面径流,引水灌溉: 2排除多余来水,防止冲刷 3减少泥沙下泻,保护坡脚农田: 4巩固和保护治坡成果 二、沟渠工程的类型 (1)截水沟水平沟、沿山沟、拦山沟、环山沟、山圳以及梯田内的边沟、背沟: (2)排水沟撇水沟、天沟、排洪沟 (3)蓄水沟水平竹节沟 (4)引水渠堰沟 (5)灌溉渠 三、沟渠工程规划与设计 )规划原则 坡面沟渠工程应与梯田、耕作道路、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规划,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合理 布设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沟、引水渠、灌溉渠、沉沙池、蓄水池等工程,形成完整的防御、利用体 系 2.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因地制官确定沟渠工程的类型、数量,并按高水高排或高用、中水中 排或中用、低水低排或低用的原则设计 以修梯田、保土耕作、经济林果为主的坡面,应根据降雨和汇流面积合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 并结合水源规划引水渠、灌溉渠;以保土耕作为主的坡面还应配合等高种植,规划若干道蓄水沟:以 种植林草为主的坡面,沟渠工程应采用均匀分布的蓄水沟,上方有较大来水面积的应规划截水沟或排 19
19 (四)椭圆形 V= 3 2 (R 长·r 短)x( h水 + h ) (2-8) 式中:R 长——长半轴 m; r 短——短半轴,m; ——圆周率,3. 1416。 第四节 山边沟渠工程 一、沟渠工程的定义与功能 (一)定义 为防治坡面水土流失而修建的截排水设施,统称坡面沟渠工程.坡面沟渠工程是坡面治理的重要 组成部分。 (二)功能 1.拦截坡面径流,引水灌溉; 2.排除多余来水,防止冲刷; 3.减少泥沙下泻,保护坡脚农田; 4.巩固和保护治坡成果。 二、沟渠工程的类型 (1)截水沟 水平沟、沿山沟、拦山沟、环山沟、山圳以及梯田内的边沟、背沟; (2)排水沟 撇水沟、天沟、排洪沟; (3)蓄水沟 水平竹节沟; (4)引水渠 堰沟; (5)灌溉渠 三、沟渠工程规划与设计 (一)规划原则 1. 坡面沟渠工程应与梯田、耕作道路、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规划,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合理 布设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沟、引水渠、灌溉渠、沉沙池、蓄水池等工程,形成完整的防御、利用体 系。 2. 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因地制官确定沟渠工程的类型、数量,并按高水高排或高用、中水中 排或中用、低水低排或低用的原则设计。 以修梯田、保土耕作、经济林果为主的坡面,应根据降雨和汇流面积合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 并结合水源规划引水渠、灌溉渠;以保土耕作为主的坡面还应配合等高种植,规划若干道蓄水沟;以 种植林草为主的坡面,沟渠工程应采用均匀分布的蓄水沟,上方有较大来水面积的应规划截水沟或排
洪沟 3.在坡面上一般应综合考虑布设截排、引、灌溉渠工程。截水沟、排水沟司兼做引水渠、灌溉 4.截水沟一般应与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前后作好沉沙、防冲设施。 5.梯口区域内承接背沟两端的排水沟,一般垂直等高线布设并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呈路边 沟或路代沟(为凹处)状,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 6.截水沟和排水沟、引水渠、灌溉渠在坡面上的比降。应视其截、排、用水去处(蓄水池或天 然冲沟及用水地块)的位置而定。当截、排、用水去处的位置在坡面时,截水沟和排水沟可基查沿等 高线布设,沟底比降应满足不冲不淤流速:沟底比降过大或与等高线垂直布设时,必须作好防冲措施 7.一个坡面面积较小的沟渠工程系统,可视为一个排、引、灌水块当坡面面积较大 8.坡面沟渠工程规划还应尽量擗开滑坡体、危岩等地带,同时注意节约用地,使交叉建筑物(如 涵洞等)最少,投资最省。 (二)设计 1.暴雨径流的设计 (1)设计标准根据水土保持国家标准GB/T16453.1—1645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1996,小型蓄排水引水工程中规定。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设计。 (2)坡面径流量、洪峰流量与土壤侵蚀量的确定目前,长江流域各地均用了大量中小河流实 测资料的小区径流观察资料,编制有《水文手册》,应查阅当地《水文手册》介绍的不同的暴雨径流 量与土壤侵蚀量。以一次暴雨径流模数M。(m3/km2)、设计频率暴雨坡面最大径流量(或设计洪峰 流量)Q(m3/s)和年均土壤侵蚀模数M、(tkm2)表示。 2截水沟的容积尺寸 每道截水沟的容量(V)按式(2-9)计算: V=vo+Vs (2-9) 式中:一截水沟容量,m3 次暴雨径流量,m3; -1~3年土壤侵蚀量,m3; Ⅳ的计量单位,应根据各地土壤的容重,由吨折算为立方米 上式中V和V值按式(2-10)、(2-11)计算 =M×F Vs=3MxF (2-11) 式中:F截水沟的集水面积,km M 次暴雨径流模数,m3/km M—年均土壤侵蚀模数,t/km2 3、截水沟断面设计 (1)截水沟断面设计公式截水沟断面积A:,根据设计频率暴雨坡面汇流洪峰流量,按明渠均匀 流公式计算 A Ri 式中:A2—截水沟过水断面面积,m2; Ω_—设计坡面汇流洪峰流量,m3/s
20 洪沟。 3. 在坡面上一般应综合考虑布设截排、引、灌溉渠工程。截水沟、排水沟司兼做引水渠、灌溉 渠。 4. 截水沟一般应与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前后作好沉沙、防冲设施。 5. 梯口区域内承接背沟两端的排水沟,一般垂直等高线布设.并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呈路边 沟或路代沟(为凹处)状,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 6. 截水沟和排水沟、引水渠、灌溉渠在坡面上的比降。应视其截、排、用水去处(蓄水池或天 然冲沟及用水地块)的位置而定。当截、排、用水去处的位置在坡面时,截水沟和排水沟可基查沿等 高线布设,沟底比降应满足不冲不淤流速;沟底比降过大或与等高线垂直布设时,必须作好防冲措施。 7. 一个坡面面积较小的沟渠工程系统,可视为一个排、引、灌水块.当坡面面积较大 8. 坡面沟渠工程规划还应尽量擗开滑坡体、危岩等地带,同时注意节约用地,使交叉建筑物(如 涵洞等)最少,投资最省。 (二)设计 1. 暴雨径流的设计 (1)设计标准根据水土保持国家标准 GB/T 16453.1—1645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1996,小型蓄排水引水工程中规定。防御暴雨标准,按 10 年一遇 24h 最大降雨量设计。 (2)坡面径流量、洪峰流量与土壤侵蚀量的确定 目前,长江流域各地均用了大量中小河流实 测资料的小区径流观察资料,编制有《水文手册》,应查阅当地《水文手册》介绍的不同的暴雨径流 量与土壤侵蚀量。以一次暴雨径流模数 Mω(m3/km2)、设计频率暴雨坡面最大径流量(或设计洪峰 流量)Q(m3/s)和年均土壤侵蚀模数 Ms(t/km2)表示。 2.截水沟的容积尺寸 每道截水沟的容量(V)按式(2—9)计算: V=Vω+Vs (2-9) 式中:V——截水沟容量,m3; Vω——一次暴雨径流量,m3; Vs——1~3 年土壤侵蚀量,m3; Vs 的计量单位,应根据各地土壤的容重,由吨折算为立方米。 上式中 Vω和 Vs 值按式(2-10)、(2-11)计算。 Vω= Mω× F (2-10) Vs=3M×F, (2-11) 式中:F——截水沟的集水面积,km3; Mω——一次暴雨径流模数,m3/km2 ; M——年均土壤侵蚀模数,t/km2 ; 3、截水沟断面设计 (1)截水沟断面设计公式截水沟断面积 A:,根据设计频率暴雨坡面汇流洪峰流量,按明渠均匀 流公式计算。 C Ri Q A2 = (2—13) 式中:A2——截水沟过水断面面积,m2 ; Q——设计坡面汇流洪峰流量,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