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闶读写作 初高衔接特训讲义 【2012年简版D版】 二O一二年七月八日
- 1 - 二〇一二年七月八日
语文主题阅读系列【2012】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八讲:把握时代脉博. -3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九讲:构建和谐社会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十讲:吟唱感动心曲 23-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十一讲:品味文化盛宴.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十二讲:树立远大理想.… -43-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十三讲:攀登科技高峰
- 2 - 语文主题阅读系列【2012】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八讲:把握时代脉博............................................................- 3 -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九讲:构建和谐社会..........................................................- 13 -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十讲:吟唱感动心曲..........................................................- 23 -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十一讲:品味文化盛宴......................................................- 33 -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十二讲:树立远大理想......................................................- 43 -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十三讲:攀登科技高峰......................................................- 52 -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八讲:把握时代脉博 主题阐述 有一首诗写得好:“…时代在发展着时代在前进着时代在繁荣着/我们滚动的脉搏/始终流淌着 沸腾的血液/来吧/来吧/寻找我们生命的轨迹倣放飞我们青春的梦想八…”是的,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 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把握时代脉搏”,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目光审视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科学的方 法应对一切变化 把握时代脉搏”,就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中发掘美好的、闪射着时代精神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为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奋斗、团结互助的民族 精神,并且要将这些作为不懈的追求和精神的归宿 把握时代脉搏”,还应在牢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和根本保障。 “把握时代脉搏”,要放眼世界,立足当下,不断发掘民族文化中的闪光点,善于把握民族审美心 理和习惯,进而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原题回放 脚步声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 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 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①。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声。那 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②在那里授馆, 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虽然不需“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 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 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 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 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 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你不要怕鬼,鬼
- 3 - 初高衔接语文主题阅读写作第八讲:把握时代脉博 主题阐述 有一首诗写得好:“……时代在发展着/时代在前进着/时代在繁荣着/我们滚动的脉搏/始终流淌着 /沸腾的血液/来吧/来吧/寻找我们生命的轨迹/放飞我们青春的梦想/……”是的,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 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把握时代脉搏”,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目光审视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科学的方 法应对一切变化。 “把握时代脉搏”,就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中发掘美好的、闪射着时代精神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为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奋斗、团结互助的民族 精神,并且要将这些作为不懈的追求和精神的归宿。 “把握时代脉搏”,还应在牢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和根本保障。 “把握时代脉搏”,要放眼世界,立足当下,不断发掘民族文化中的闪光点,善于把握民族审美心 理和习惯,进而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原题回放 脚步声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 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 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①。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声。那 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②在那里授馆, 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虽然不需“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 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 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 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 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 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你不要怕鬼,鬼
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 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没有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 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 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 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 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 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 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节) [注]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1.请了解文中使用的典故和引用的诗句,并根据提示填空 (1)“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 (2)“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句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 声天下白”;后来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为“,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题型解析:本题考査考生文学常识和名句的积累。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量阅读和熟练背诵,此 类题便很好解答 失误分析:一是平时积累少,记忆不够牢固、全面:二是考场即兴理解出现偏差 参考答案:(1)形容胸怀大志的人读书或工作非常勤奋(2)一唱雄鸡天下白 2.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请根据下列提示,从“怕”的对象、程 度、感悟三方面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 (1)对象 (2)程度 (3)感悟 题型解析:此题考査考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答题时应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作者在文章各段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透过文字的表面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失误分析:解答此题常见的错误是脱离文章内容答题,或没有明确答出“对象”“程度”“感悟” 所对应的内容 参考答案:(1)少年时怕的是鬼,现在怕的是人(2)少年时害怕而一路飞奔,现在害怕只是回头
- 4 - 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 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没有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 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 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 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 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 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 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节) [注]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1.请了解文中使用的典故和引用的诗句,并根据提示填空。 (1)“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 。 (2)“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句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 声天下白”;后来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为“,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和名句的积累。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量阅读和熟练背诵,此 类题便很好解答。 失误分析:一是平时积累少,记忆不够牢固、全面;二是考场即兴理解出现偏差。 参考答案:(1)形容胸怀大志的人读书或工作非常勤奋(2)一唱雄鸡天下白 2.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请根据下列提示,从“怕”的对象、程 度、感悟三方面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 (1)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答题时应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作者在文章各段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透过文字的表面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失误分析:解答此题常见的错误是脱离文章内容答题,或没有明确答出“对象”“程度”“感悟” 所对应的内容。 参考答案:(1)少年时怕的是鬼,现在怕的是人(2)少年时害怕而一路飞奔,现在害怕只是回头
来看(3)少年时怕后知道“鬼不可怕”,现在怕后明白“我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了”。 3.文章第一段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四段侧面写城市的“喧嚣”与“轰鸣”,这使用了怎样的写 法?这样写有何用意? 题型解析:此题考査考生对文章写法及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答题时要分析两段的内容,继而根据 全文内容揣摩作者的用意。解答时针对两个问题,首先要辨认出作者所用的写法,然后对其作用(表 达效果)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与具体内容结合。 失误分析:由于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语境,或对一些应该掌握的写法掌握不牢固,而出现分析失 参考答案:对比(或:比照、衬托)。城市的“噪”和山林的“静”形成对比,噪中显静,提示我 们只有心静才能自省。 4.文末画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 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 题型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第一问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第二问考查考生的自主发挥能力 文章中的“你”,既指每一个读者,也指文学形象的典型,即常被综合概括为普遍意义上的“我”,在 文中指作者本人。分析时要抓住作者的基本思想,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在此基础上作准确概括 失误分析:由于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充分,而出现答题错误 参考答案:“你”指的是读者,也泛指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包括作者。这里的“走”路,指的 是探索人生之路。 名篇赏析 新年迟一秒,影响有多大佚名 据专家介绍,目前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一种是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一种是基 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协调世界时”,是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决 议通过的一种折中的时间尺度,它本质上是“原子时”,因为它的秒长和“原子时”秒长相等,但在时 刻上则要通过人工干预,尽量接近天文时。由于受海洋潮汐的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在不断变慢,这就 使“世界时”和“原子时”经常出现不同步的情况,所以有时需要调整原子钟。每当地球自转速度变 化引起的时间误差超过09秒时,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就负责将“协调世界时”拨快或拨慢1秒,这 就是“闰秒”,有了“闰秒”才能保持和宇宙时间同步。自从1972年引入“闰秒”以来,全世界“ 调世界时”已经调整过23次了,上一次调整是在北京时间2006年1月1日,在此之前地球连续7年 没有添加过“闰秒”。 但是,不同的国家,获得这一馈赠的当地时间并不同。美国时间今年增加一秒的决定是美国海军 天文台做出的,该机构负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原子钟的时间校正。增加的一秒将在2008年12月31日
- 5 - 来看(3)少年时怕后知道“鬼不可怕”,现在怕后明白“我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了”。 3.文章第一段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四段侧面写城市的“喧嚣”与“轰鸣”,这使用了怎样的写 法?这样写有何用意?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法及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答题时要分析两段的内容,继而根据 全文内容揣摩作者的用意。解答时针对两个问题,首先要辨认出作者所用的写法,然后对其作用(表 达效果)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与具体内容结合。 失误分析:由于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语境,或对一些应该掌握的写法掌握不牢固,而出现分析失 误。 参考答案:对比(或:比照、衬托)。城市的“噪”和山林的“静”形成对比,噪中显静,提示我 们只有心静才能自省。 4.文末画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 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 题型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第一问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第二问考查考生的自主发挥能力。 文章中的“你”,既指每一个读者,也指文学形象的典型,即常被综合概括为普遍意义上的“我”,在 文中指作者本人。分析时要抓住作者的基本思想,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在此基础上作准确概括。 失误分析:由于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充分,而出现答题错误。 参考答案:“你”指的是读者,也泛指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包括作者。这里的“走”路,指的 是探索人生之路。 名篇赏析 新年迟一秒,影响有多大 佚 名 据专家介绍,目前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一种是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一种是基 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协调世界时”,是 1971 年国际计量大会决 议通过的一种折中的时间尺度,它本质上是“原子时”,因为它的秒长和“原子时”秒长相等,但在时 刻上则要通过人工干预,尽量接近天文时。由于受海洋潮汐的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在不断变慢,这就 使“世界时”和“原子时”经常出现不同步的情况,所以有时需要调整原子钟。每当地球自转速度变 化引起的时间误差超过 0.9 秒时,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就负责将“协调世界时”拨快或拨慢 1 秒,这 就是“闰秒”,有了“闰秒”才能保持和宇宙时间同步。自从 1972 年引入“闰秒”以来,全世界“协 调世界时”已经调整过 23 次了,上一次调整是在北京时间 2006 年 1 月 1 日,在此之前地球连续 7 年 没有添加过“闰秒”。 但是,不同的国家,获得这一馈赠的当地时间并不同。美国时间今年增加一秒的决定是美国海军 天文台做出的,该机构负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原子钟的时间校正。增加的一秒将在 2008 年 12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