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志贺菌属113 第三节沙门菌属 116 第四节其他菌属121 第十章弧菌属 124 第一节蛋乱弧菌124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127 第十一章螺杆菌属 129 门螺杆菌129 第十二章厌氯性细菌 132 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132 第二节无芽胞厌氧菌 137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141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141 第二节麻风分枝杆菌 146 第三节其他分枝杆菌 148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 150 流感嗜血杆菌 150 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 153 第一节布鲁氏菌属 153 第二节耶尔森菌屈 155 第三节芽胞杆南属 158 第四节柯克斯体属 160 第五节巴通体属162 第六节弗朗西斯菌属162 第七节巴斯德南属 163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164 第一节棒状杆菌属 164 第二节鲍特菌属 166 第三节 军团菌属 167 第四节假单胞菌屈 169 第五节 弯曲菌属 170 第六节窄食单胞菌属 17 第七节不动杆菌属 172 第八节莫拉菌属 172 第九节气单胞菌属 172 第十节 李斯特菌属 173 第十七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74 第一节放线菌属 174 第二节诺卡菌属175 第十八章 支原体 177 第一节概述177 第二节主要致病性支原体179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183 第一节概述183 第二节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185 第二十章衣原体 191 第一节概述191 第二节主要病原性衣原体94 第二十一章螺旋体 198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屈 198 第节挥旋体国202 第三节疏螺旋体属 205 16
第二篇病学209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209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209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210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213 第四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16 第五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218 第六节病毒的分类219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21 第一节病毒的致病作用221 第二节抗病毒免疫 226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30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230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234 第三节病毒感染的治疗 234 第二十五章呼吸道病毒 238 第一节正黏病毒 238 笋一节副黏病毒 242 第三节冠状病毒246 第四节其他呼吸道病毒 247 第二十六章肠道病毒 250 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251 第二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253 第节新型肠道病毒255 17
第二十七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257 第一节轮状病毒 257 第二节杯状病毒 259 第三节星状病毒 260 第四节肠道腺病毒 260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262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262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265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272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74 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 275 第六节GBV-CHGV和TTV 276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278 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9 第二节登革病毒282 第三节森林脑炎病毒284 第四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284 第五节西尼罗病毒 285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286 第一节汉坦病毒 286 第二节克里米亚一刚果出血热病毒 290 第三节埃博拉病毒291 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 293 第一节单铺有凌病靠205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97 第三节人巨细胞病毒 299 第四节EB病毒300 第五节新型人疱疹病毒 303 18
第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 305 第一节人类免疫缺路病毒 305 第二节人类嗜T细胞病毒 310 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 313 第一节狂犬病病毒 313 第二节人乳头痛病毒316 第三节细小DNA病毒 318 第四节痘病毒 318 第五节博尔纳病病毒320 第三十四章朊粒 321 第三篇 真菌学327 第三十五章真菌学总论 327 第一节真菌的生物学性状327 第二节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31 第三节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332 第四节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333 第三十六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335 第一节浅部感染直黄 335 第二节皮下组织感染真菌336 第三节地方性流行真菌337 第四节机会致病性真菌339 附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345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