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诗词赏析题要依据平时的积累。对于选择题,答题时应首先审读题干要求, 看清选正还是选误,然后逐行逐字逐句地审读选项,根据自己的理解逐渐缩小 正确答案的范围,直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对于主观表述题,则应准确、 简洁地填写,特别是对于开放型的题,要紧扣原诗作答。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 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 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 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 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 第16页共858页
第 16 页 共 858 页 解答诗词赏析题要依据平时的积累。对于选择题,答题时应首先审读题干要求, 看清选正还是选误,然后逐行逐字逐句地审读选项,根据自己的理解逐渐缩小 正确答案的范围,直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对于主观表述题,则应准确、 简洁地填写,特别是对于开放型的题,要紧扣原诗作答。 3《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 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 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 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 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
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 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 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 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 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 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 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 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一一家。六十 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 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 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 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 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第17页共858页
第 17 页 共 858 页 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 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 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 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 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 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 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 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 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 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 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 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 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 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 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 “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 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 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泪落沾我衣” 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人公和他的 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 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 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 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 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 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 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 第18页共858页
第 18 页 共 858 页 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 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 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 “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 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 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 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 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 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 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 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 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 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 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
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 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 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 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 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 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 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 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正 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 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 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练习题: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 第19页共858页
第 19 页 共 858 页 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 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 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 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 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 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 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 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正 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 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 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练习题: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
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答: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 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十五、八十)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 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6.“十五”“八十”是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夸张暴露封建 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7.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 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第20页共858页
第 20 页 共 858 页 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答: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 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十五、八十)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 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6.“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 暴露封建 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7.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 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