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成就感、紧迫感、责任感和爱国、爱校、爱家的思想维度;培育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分目标:目标1:能够适应现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知识,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相关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法规,能对复杂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目标2:能够跟踪新能源汽车电控、电机、电池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有能力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汽车设计与仿真工作,进而成长为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产品设计工程师、结构仿真工程师、热仿真工程师等。目标3: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胜任研发、分析、测试、技术支持等部门的管理工作,成为企业中层管理者。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达成途径目标1:能够适应现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运用工程数理、电路电子技术基本知识解决新能源汽车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讲授与讨论、课工程专业电路设计,电子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复杂工后练习、期中或期末考试等环节支撑程问题。目标2:能够跟踪新能源汽车电控、电机、电池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用于工程实践,有能力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汽车设计讨论、课内实验、期中与期末考试等环节支撑与仿真工作,进而成长为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产品设计工程师、结构仿真工程师、热仿真工程师等。目标3: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课前五分钟、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讨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团队分组实验操作论、课内实验等环节支撑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29
29 进步成就感、紧迫感、责任感和爱国、爱校、爱家的思想维度;培育学生对新知 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目标:目标 1:能够适应现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 知识和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知识,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相关的标准、规 范、规程和法规,能对复杂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目标 2:能够跟踪新能源汽车电控、电机、电池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 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有能力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汽车设计与仿 真工作,进而成长为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产品设计工程师、结构仿真工程师、热 仿真工程师等。 目标 3: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 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胜任研发、分析、测试、技术 支持等部门的管理工作,成为企业中层管理者。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 课程学习目标 达成途径 目标 1:能够适应现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运 用工程数理、电路电子技术基本知识解决新能源汽车 工程专业电路设计,电子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复杂工 程问题。 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讲授与讨论、课 后练习、期中或期末考试等环节支撑 目标 2:能够跟踪新能源汽车电控、电机、电池 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 用于工程实践,有能力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汽车设计 与仿真工作,进而成长为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产品设 计工程师、结构仿真工程师、热仿真工程师等。 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 讨论、课内实验、期中与期末考试等环节 支撑 目标 3: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 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团队分组实验操作 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 课前五分钟、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讨 论、课内实验等环节支撑
四、课程自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贡献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目标度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工程识别:能够应用数学、自然数学、自然科学和新能源汽车工程科学和新能源汽车工程的基本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识目标10.55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2-1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新能的关键因素、环节和参数:源汽车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毕业要求4:工程研究:能够基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原理并采用新能源汽车工程的方法与技术对新能够依据整理出的实验数据,对能源汽车工程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获取目标20.34-4包括设计实验、实验方案、收集、合理有效的结论。处理、数据分析,并能通过综合理论分析、实验数据和文献研究得出合理有效结论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具有强团队组织合作:能够在多学科团健的体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9-2队中作为负责人或成员协同工目标30.15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作,达成工作目标。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五、教学方法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支撑课程目标1)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面授教学,按照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时间、地点进行授课。课前和课后,在超星平台开展答疑、作业、讨论等,学生做好预习复习。教学团队将直播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方便学生回看,同一授课时间的教学视频上传至同一网站,方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视频。2、互动讨论式教学法(支撑课程目标3)30
30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 目标 贡献 度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 数学、自然科学和新能源汽车工程 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识 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新能 源汽车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 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工程识别:能够应用数学、自然 科学和新能源汽车工程的基本 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 的关键因素、环节和参数; 目标1 0.55 毕业要求 4:工程研究:能够基于 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原理并采用新 能源汽车工程的方法与技术对新 能源汽车工程复杂问题进行研究, 包括设计实验、实验方案、收集、 处理、数据分析,并能通过综合理 论分析、实验数据和文献研究得出 合理有效结论 4-4 能够依据整理出的实验数据,对 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获取 合理有效的结论。 目标2 0.3 毕业要求 9:个人和团队:具有强 健的体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 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 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2 团队组织合作:能够在多学科团 队中作为负责人或成员协同工 作,达成工作目标。 目标3 0.15 五、教学方法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支撑课程目标 1) 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面授教学,按照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时间、地点进 行授课。课前和课后,在超星平台开展答疑、作业、讨论等,学生做好预习复习。 教学团队将直播视频上传至超星平台,方便学生回看,同一授课时间的教学视频 上传至同一网站,方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视频。 2、互动讨论式教学法(支撑课程目标 3)
互动讨论式教学:包括课前和课堂讨论。课前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课堂讨论环节,每组推选报告人,进行限定时间报告演示,然后进行师生提问,开放式讨论,教师点评等互动环节。3、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支撑课程目标2)通过实操演示及理论部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际处理方式,再通过让学生自主尝试以及巡回式答疑,使得学生在理实结合的方式下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步骤。六、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对应学序教学内思政元素/思教学方的课重难点教学目标容法号时政案例(简述)程目标理解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理解电路通过专业课程重点:理解电路的作用与模型:掌握电与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理解电路模型;路中电压和电融合,引导学线上线掌握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流的参考方下混合生了解职业道电路的参考方向;掌握欧姆定律;向:掌握欧姆德规范,树立式教学基本概理解电路的工作状态(开正确的职业观法、案1,2定律;理解电4念和基路与短路):路的工作状态念,提升职业例式、本定律(开路与短能力和综合素互动讨难点:掌握基尔霍夫定律;论式、路);掌握基质,为未来的理解电路中电位概念及计职业发展奠定尔霍夫定律;算。坚实基础。理解电路中电位概念及计算31
31 互动讨论式教学:包括课前和课堂讨论。课前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 研讨。课堂讨论环节,每组推选报告人,进行限定时间报告演示,然后进行师生 提问,开放式讨论,教师点评等互动环节。 3、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支撑课程目标 2) 通过实操演示及理论剖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际处理方式,再通过让学生自 主尝试以及巡回式答疑,使得学生在理实结合的方式下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及实 践操作步骤。 六、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 序 号 教学内 容 教学目标 学 时 重难点 思政元素/思 政案例(简述) 教学方 法 对应 的课 程目 标 1 电路的 基本概 念和基 本定律 理解电路的作 用 与 组 成 部 分;理解电路 模型;掌握电 路中电压和电 流 的 参 考 方 向;掌握欧姆 定律;理解电 路的工作状态 ( 开 路 与 短 路);掌握基 尔霍夫定律; 理解电路中电 位 概 念 及 计 算。 4 重点:理解电路的作用与 组成部分;理解电路模型; 掌握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 参考方向;掌握欧姆定律; 理解电路的工作状态(开 路与短路); 难点: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理解电路中电位概念及计 算。 通过专业课程 与思政教育的 融合,引导学 生了解职业道 德规范,树立 正确的职业观 念,提升职业 能力和综合素 质,为未来的 职业发展奠定 坚实基础。 线上线 下混合 式教学 法、案 例式、 互动讨 论式、 1,2
通过创新实线上线掌握电阻串并践、创新竞赛下混合联联接的等效重点:掌握电阻串并联联和实践活动等变换:了解电式教学接的等效变换;了解电压方式,激发学压源与电流源法、案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电路分生的创造力和及其等效变例式、21, 24换;了解支路电流法:析方法创新精神,培换;了解支路互动讨养他们将理论难点:理解叠加原理和戴电流法:理解论式、知识应用于实维南定理。叠加原理和戴演示教际问题的能学法、维南定理。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解电路的暂培养学生科学法、案重点:理解电路的暂态、态、换路定律严谨、精益求例式、换路定律和时间常数的基电路的和时间常数的精、用于创新互动讨本概念;3暂态分基本概念:掌2的科学精神,1, 2论式、析握一阶线性电增强解决复杂难点:掌握一阶线性电路演示教路暂态分析的电路问题的能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学法、三要素法。力。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介绍我国线上线掌握正弦电压重点:掌握正弦电压与电与电流:掌握的实际用电情下混合流: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正弦量的相量况,培养学生单相正式教学示法:掌握电阻元件、电4学习交流电路1, 2弦交流表示法:掌握法、案4感元件与电容元件电路:电路电阻元件、电例式、的兴趣,提升难点:掌握电阻、电感与感元件与电容职业基础能互动讨电容元件串并联的交流电力。论式、元件电路:掌32
32 2 电路分 析方法 掌握电阻串并 联联接的等效 变换;了解电 压源与电流源 及 其 等 效 变 换;了解支路 电流法;理解 叠加原理和戴 维南定理。 4 重点:掌握电阻串并联联 接的等效变换;了解电压 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 换;了解支路电流法; 难点:理解叠加原理和戴 维南定理。 通过创新实 践、创新竞赛 和实践活动等 方式,激发学 生的创造力和 创新精神,培 养他们将理论 知识应用于实 际问题的能 力。 线上线 下混合 式教学 法、案 例式、 互动讨 论式、 演示教 学法、 1,2 3 电路的 暂态分 析 理解电路的暂 态、换路定律 和时间常数的 基本概念;掌 握一阶线性电 路暂态分析的 三要素法。 2 重点:理解电路的暂态、 换路定律和时间常数的基 本概念; 难点:掌握一阶线性电路 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培养学生科学 严谨、精益求 精、用于创新 的科学精神, 增强解决复杂 电路问题的能 力。 线上线 下混合 式教学 法、案 例式、 互动讨 论式、 演示教 学法、 任务驱 动教学 法 1,2 4 单相正 弦交流 电路 掌握正弦电压 与电流;掌握 正弦量的相量 表示法;掌握 电阻元件、电 感元件与电容 元件电路;掌 4 重点:掌握正弦电压与电 流;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 示法;掌握电阻元件、电 感元件与电容元件电路; 难点:掌握电阻、电感与 电容元件串并联的交流电 通过介绍我国 的实际用电情 况,培养学生 学习交流电路 的兴趣,提升 职业基础能 力。 线上线 下混合 式教学 法、案 例式、 互动讨 论式、 1,2
握电阻、电感路;掌握复杂正弦交流电与电容元件串路的分析与计算。并联的交流电路;掌握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通过创新实践、创新竞赛理解三相电重点:三相交流电路的基压:掌握负载和实践活动等线上线本概念:星型联接和三角星形联接的三方式,激发学下混合形联接的区别:相电路:掌握生的创造力和式教学三相交1, 254流电路法、互负载三角形联创新精神,培难点:负载三角形联接和动讨论接的三相电养他们将理论负载星型联接的三相电路路:掌握三相式知识应用于实的计算;三相功率的计算功率的计算。际问题的能力。理解PN结的形成和单向重点:杂质半导体及其类导电性:掌握型;PN结;二极管的结构:线上线半导体二极管培养团队合作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应下混合的结构、特性用:稳压二极管:晶体管精神:培养不半导体式教学1,25曲线和参数:4的结构和分类;同角度思考问器件法、互掌握半导体三难点:PN结的单向导电题和解决问题动讨论极管的结构、性;二极管的实际应用;的探索精神。式工作原理、特晶体管的内部结构特点和外部连接条件:性曲线和参数。基本放掌握基本放大6重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鼓励学生发展线上线1,233
33 握电阻、电感 与电容元件串 并联的交流电 路;掌握复杂 正弦交流电路 的 分 析 与 计 算。 路;掌握复杂正弦交流电 路的分析与计算。 5 三相交 流电路 理 解 三 相 电 压;掌握负载 星形联接的三 相电路;掌握 负载三角形联 接 的 三 相 电 路;掌握三相 功率的计算。 4 重点:三相交流电路的基 本概念;星型联接和三角 形联接的区别; 难点:负载三角形联接和 负载星型联接的三相电路 的计算;三相功率的计算 通过创新实 践、创新竞赛 和实践活动等 方式,激发学 生的创造力和 创新精神,培 养他们将理论 知识应用于实 际问题的能 力。 线上线 下混合 式教学 法、互 动讨论 式 1,2 5 半导体 器件 理解 PN 结 的形成和单向 导电性;掌握 半导体二极管 的结构、特性 曲线和参数; 掌握半导体三 极管的结构、 工作原理、特 性曲线和参 数。 4 重点:杂质半导体及其类 型;PN 结;二极管的结构;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应 用;稳压二极管;晶体管 的结构和分类; 难点:PN 结的单向导电 性;二极管的实际应用; 晶体管的内部结构特点和 外部连接条件; 培养团队合作 精神;培养不 同角度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 的探索精神。 线上线 下混合 式教学 法、互 动讨论 式 1,2 6 基本放 掌握基本放大 6 重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鼓励学生发展 线上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