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课标再现】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 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 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与辩证法的不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内涵 3)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 属的意义 3.运用 (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必修 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课标再现】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2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 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 哲学的基本问题。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 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 与辩证法的不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内涵 (3)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 属的意义 3.运用 (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 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学生活动:展示一组著名学派的命题,请学生判断理解并归纳出他们的最大分歧在哪儿? (最大的分歧在于认同世界从哪里来,谁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位的) 学生活动: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归根到底是处理好谁与谁的关系? (如:学习实际效果不佳是学习计划与实际状态的脱节,归根到底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二、正文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 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学生活动:展示一组著名学派的命题,请学生判断理解并归纳出他们的最大分歧在哪儿? (最大的分歧在于认同世界从哪里来,谁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位的) 学生活动: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归根到底是处理好谁与谁的关系? (如:学习实际效果不佳是学习计划与实际状态的脱节,归根到底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题) 二、正文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学生活动:展示四个代表观点,请学生在阅读课本P-1/9-1/10的基础上,进行归类。 (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 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 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 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本身。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一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参照P1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举例: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德国费尔巴哈“人不是导源 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 B.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一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 物质 举例:如英国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A.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 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举例: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学生活动:展示四个代表观点,请学生在阅读课本 P-1/9-1/10 的基础上,进行归类。 (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 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 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 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本身。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参照 P1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举例: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德国费尔巴哈“人不是导源 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 B.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 物质 举例:如英国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A.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 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举例: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举例:“庄子梦蝶”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突 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于是庄子就思考 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到底是蝴蝶还是人,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的。(其实,蝴蝶梦中庄子的 疑问是最彻底的不可知论、怀疑论,因为他对自己的存在也表示了不可知和怀疑。)休谟认 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 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 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1/10-1/11,思考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 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说明。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 学生活动:“忆一忆”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和必须处理的三对关系是什么? (认识和改造世界、人与自然界、社会和人的关系,选择其中的一个举例分析 举例:P10的材料、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能力、习惯、知识基础)、每年的家庭发展计划、 个人的心情与当时的境遇:承认物质第一性就不会怕鬼神、不会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 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 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可回避),进而才会探讨如何尊重自然 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敬畏自然一一图腾崇拜的 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掠夺自然一一人的崇拜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机 械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一科学发展观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举例:“庄子梦蝶”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突 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于是庄子就思考 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到底是蝴蝶还是人,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的。(其实,蝴蝶梦中庄子的 疑问是最彻底的不可知论、怀疑论,因为他对自己的存在也表示了不可知和怀疑。)休谟认 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 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 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 P-1/10—1/11,思考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 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说明。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 学生活动:“忆一忆”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和必须处理的三对关系是什么? (认识和改造世界、人与自然界、社会和人的关系,选择其中的一个举例分析) 举例:P10 的材料、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能力、习惯、知识基础)、每年的家庭发展计划、 一个人的心情与当时的境遇;承认物质第一性就不会怕鬼神、不会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 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 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可回避),进而才会探讨如何尊重自然、 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敬畏自然--图腾崇拜的 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掠夺自然--人的崇拜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机 械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 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举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决定了他是唯物 主义的哲学、决定了他对世界是怎样的(联系、发展、矛盾客观性)、人与社会的关系( 会决定个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 面) )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 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 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 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举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决定了他是唯物 主义的哲学、决定了他对世界是怎样的(联系、发展、矛盾客观性)、人与社会的关系(社 会决定个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 2 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 面)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 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 ――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