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 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关于什么是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标题为”百 舸争流的思想”,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二: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 本观点。围绕这两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 题,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本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一问 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 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 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习本课,使学生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 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感 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学难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三维目标
高中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 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关于什么是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标题为“百 舸争流的思想”,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二: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 本观点。围绕这两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 题,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本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一问 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 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 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习本课,使学生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 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感 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学难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 主义的根本观点 2.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 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 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 存在就是被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问题探究:同学们认为这块石头在你碰到之前,你产生痛之前存不存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引导:
知识目标 1.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 主义的根本观点。 2.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 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 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第一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存在就是被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问题探究:同学们认为这块石头在你碰到之前,你产生痛之前存不存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引导:
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 题的不同回答。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学生方芮曾经很相信星座占卜。有一段时间,她的成绩不是很好,即使十分努力也没有什么效 果,为此她非常郁闷。后来偶然进了一个占星网站,在那儿,她知道了¨原因″,那就是当年她的 考试运″不好。从那以后,她便很相信占星,只要遇到什么事,都会去算一算。妈妈发现了这个 情况后,及时开导她,让她明白了大部分预言其实都比较笼统,偶尔碰上几件很正常。而且迷信 占卜的人往往深陷其中,把预言拼命往自己身上套,当然越算越准″。现在她明白了,这是一 件很可笑的事,遇到问题,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千万不可被虚无的占星所迷 教师引导: 你们也相信星座占卜〃吗?为什么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好多人都相信这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 们可以知道,他们之所以会相信这些迷信活动,是由于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 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来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推进新课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哲学基本问题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晢学硏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晢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板书: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两对 概念一一对应。) 使学生明确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不同的。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 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 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 题的不同回答。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学生方芮曾经很相信星座占卜。有一段时间,她的成绩不是很好,即使十分努力也没有什么效 果,为此她非常郁闷。后来偶然进了一个占星网站,在那儿,她知道了“原因”,那就是当年她的 “考试运”不好。从那以后,她便很相信占星,只要遇到什么事,都会去算一算。妈妈发现了这个 情况后,及时开导她,让她明白了大部分预言其实都比较笼统,偶尔碰上几件很正常。而且迷信 占卜的人往往深陷其中,把“预言”拼命往自己身上套,当然“越算越准”。现在她明白了,这是一 件很可笑的事,遇到问题,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千万不可被虚无的占星所迷惑。 教师引导: 你们也相信“星座占卜”吗?为什么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好多人都相信这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 们可以知道,他们之所以会相信这些迷信活动,是由于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 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来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推进新课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哲学基本问题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板书: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两对 概念一一对应。) 使学生明确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不同的。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 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 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注意:关于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内容学生只要了解,因为以后会具体学习,在这里进行区别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两对关系是不同的,注意不要混淆。) 板书: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问题情境形神关系的论战(多媒体课件展示) 我国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 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精神 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他把肖子良 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肖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肖子良无可奈何 派人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背潮流的言论呢?你应 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范缜听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缜ν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 问题探究:范缜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是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略 教师总结: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范缜认为,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因此, 应该是先有"形”,后有神”。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所以说,思维和 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呢?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称 之为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哲学就依此划 分成了两大阵营。 问题探究: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 海中是不是马上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 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可以做∪盘的一个东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说的意 识。再换个情况,如果我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和一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农村的农民说手机、 MP3,他们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 学生:肯定不会。 教师进一步设问:通过这些分析,大家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 物质 学生:应该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可以使学生明确在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是存在 (即物质)是第一性的,从而更加坚定唯物主义的立场
(注意:关于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内容学生只要了解,因为以后会具体学习,在这里进行区别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两对关系是不同的,注意不要混淆。) 板书: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问题情境 形神关系的论战(多媒体课件展示) 我国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 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精神 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他把肖子良 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肖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肖子良无可奈何, 派人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背潮流的言论呢?你应 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范缜听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 问题探究:范缜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是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略。 教师总结: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范缜认为,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因此, 应该是先有“形”,后有“神”。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所以说,思维和 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呢?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称 之为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哲学就依此划 分成了两大阵营。 问题探究: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 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 海中是不是马上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 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 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可以做 U 盘的一个东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说的意 识。再换个情况,如果我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和一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农村的农民说手机、 MP3,他们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 学生:肯定不会。 教师进一步设问:通过这些分析,大家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 物质? 学生:应该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可以使学生明确在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是存在 (即物质)是第一性的,从而更加坚定唯物主义的立场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 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问题探究:你们觉得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同学有三种看法,其中,认为思维(意识)可以 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思维(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 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种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拓展探究:大家看看自己是属于可知论者还是属于不可知论者呢? 通过这一师生互动环节,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可知的。因为,就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而言,人的 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而人类社会目前还存在未解之谜,是由于就某个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又是 有限的,总是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关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哲学家, 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对思维与存 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 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 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 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 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问题探究:你是否同意惠施的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惠施的观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两者不存在同 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在生活中,我们应坚持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 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问题探究:你们觉得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同学有三种看法,其中,认为思维(意识)可以 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思维(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 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种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拓展探究:大家看看自己是属于可知论者还是属于不可知论者呢? 通过这一师生互动环节,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可知的。因为,就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而言,人的 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而人类社会目前还存在未解之谜,是由于就某个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又是 有限的,总是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关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哲学家, 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对思维与存 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 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 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 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 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问题探究:你是否同意惠施的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惠施的观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两者不存在同 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在生活中,我们应坚持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