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3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政治教案的编写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展和效果!为此,下面小编整理了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以供大家阅读。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百舸 争流的思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理解目标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 、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 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 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 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 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 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 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 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 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 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 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 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但这
高二政治必修 3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政治教案的编写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展和效果!为此,下面小编整理了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 3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 3 百舸 争流的思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 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 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教学课时安排:3 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 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 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 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 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 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 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 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 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 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 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但这
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讲授新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 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课堂探究】P9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 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能。这个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P9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唯物主义一物质决定意识 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一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可知论一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一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A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简言之,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产生,谁后产生,谁 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 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 越这两大派别之外 【举例导入】庄子梦蝶的故事 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 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 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回梦见自己变成 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岀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 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好像没有人因为庄子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他看成一个疯子,相 反,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大哲学家。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 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分清梦与真 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 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 实的生活绝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 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呢。你也许会说,你凭
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 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课堂探究】P9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 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能。这个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 言】P9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 映存在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 反映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A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简言之,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产生,谁后产生,谁 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 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 越这两大派别之外。 【举例导入】庄子梦蝶的故事 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 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 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回梦见自己变成 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 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好像没有人因为庄子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他看成一个疯子,相 反,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大哲学家。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 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分清梦与真 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 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 实的生活绝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 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呢。你也许会说,你凭
感觉就能分清哪是梦、哪是真实。譬如说,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觉是清晰的,梦 里的事情往往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现实中的事情则比较稳定、条理清楚。人做梦迟早会醒, 而醒了却不能再醒,如此等等。然而,哲学家会追问你,你的感觉真的那么可靠吗?你有时 候会做那样的梦,感觉相当清晰,梦境栩栩如生,以至于不知道是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 切是真事。 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 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子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 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 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B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简言之,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凡认为思维 不能认识存在的观点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 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否 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理由是:客观世界不存在可以被认识的任何可能,世界不过是杂乱无章的 偶然现象的堆积;让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的世界,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人类不具有认识 世界的能力,人的感觉和思维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如:一根棒伸入水中,清楚地看到它 折断了,怎能断定它是直的呢;再如:左手放进热水里,右手放进冷水里,然后把双手放进 温水里,结果左手说盆里的水凉,右手说盘里的水热,感觉真会欺骗人类。所以,在不可之 论者看来,世界的神秘面纱永远也撩不开。 【举例】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认为“知觉是唯一的实在,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举例】庄子和朋友惠施外出散步,看到桥下很多鱼不停的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 由自在,好不惬意。庄子说:“鱼儿多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儿,怎么知道鱼儿很快乐 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 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 不是鱼儿,就不知道鱼儿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 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提问讨论】世界是不是可知的? 世界如果不可知,人类如不去探索,将仍停留在吃生肉、穿树皮、住山洞的愚昧时代。 现在的大千世界精彩纷呈,许多未曾想过、不敢想的东西,经过人类孜孜以求的钻研,变成 了现实。许多现象都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依据这些解释,进一步指导人类的实践 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 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贯彻到底。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 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 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 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A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感觉就能分清哪是梦、哪是真实。譬如说,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觉是清晰的,梦 里的事情往往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现实中的事情则比较稳定、条理清楚。人做梦迟早会醒, 而醒了却不能再醒,如此等等。然而,哲学家会追问你,你的感觉真的那么可靠吗?你有时 候会做那样的梦,感觉相当清晰,梦境栩栩如生,以至于不知道是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一 切是真事。 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 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子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 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 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B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简言之,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凡认为思维 不能认识存在的观点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 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否 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理由是:客观世界不存在可以被认识的任何可能,世界不过是杂乱无章的 偶然现象的堆积;让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的世界,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人类不具有认识 世界的能力,人的感觉和思维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如:一根棒伸入水中,清楚地看到它 折断了,怎能断定它是直的呢?;再如:左手放进热水里,右手放进冷水里,然后把双手放进 温水里,结果左手说盆里的水凉,右手说盘里的水热,感觉真会欺骗人类。所以,在不可之 论者看来,世界的神秘面纱永远也撩不开。 【举例】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认为“知觉是唯一的实在,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举例】庄子和朋友惠施外出散步,看到桥下很多鱼不停的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 由自在,好不惬意。庄子说:“鱼儿多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儿,怎么知道鱼儿很快乐 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 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 不是鱼儿,就不知道鱼儿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 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提问讨论】世界是不是可知的? 世界如果不可知,人类如不去探索,将仍停留在吃生肉、穿树皮、住山洞的愚昧时代。 现在的大千世界精彩纷呈,许多未曾想过、不敢想的东西,经过人类孜孜以求的钻研,变成 了现实。许多现象都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依据这些解释,进一步指导人类的实践。 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 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贯彻到底。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 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 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 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A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举例1】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 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 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举例2】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贵 在天”等问题,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眼见”不一定“为 实”,说明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 和客观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 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 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课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B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A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B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 【举例】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 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人,会经常保持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 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而那些不相信世界可知的人,往往消极等待,最终碌碌无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 到现在为止,科学已经证明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星 存在着高级生命,地球上的文明是太阳系独一无二的现象。至于太阳系以外是不是有高级生 命存在,是不是存在类似、甚至高于我们人类的文明,那还有待于科学的探索和发现。所以 我们现在谈论问题,都是立足于地球,立足于地球文明。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出现了文明 以后,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现象,归根到底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物质现象,一类叫做精神 现象。宇宙间各种现象,无论怎么花样繁多。都可以归到精神和物质两类中的一类去,二者 必居其一。从蒙昧的、野蛮的远古时代起,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就不断地碰到并思考 着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关系问题,而且作出不同的解释。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 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 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 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 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 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论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 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这一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 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 【举例】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起源 例如,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完全不知道人体的结构,对于大脑的活动情况一无所知。他 们对于做梦这种现象不能正确地理解,以为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离开自己身体的灵魂,人
【举例 1】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 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 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举例 2】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 、“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贵 在天” 等问题,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眼见”不一定“为 实”,说明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 和客观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 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 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课堂探究】A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B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A 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B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 【举例】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 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人,会经常保持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 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而那些不相信世界可知的人,往往消极等待,最终碌碌无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 到现在为止,科学已经证明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星 存在着高级生命,地球上的文明是太阳系独一无二的现象。至于太阳系以外是不是有高级生 命存在,是不是存在类似、甚至高于我们人类的文明,那还有待于科学的探索和发现。所以 我们现在谈论问题,都是立足于地球,立足于地球文明。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出现了文明 以后,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现象,归根到底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物质现象,一类叫做精神 现象。宇宙间各种现象,无论怎么花样繁多。都可以归到精神和物质两类中的一类去,二者 必居其一。从蒙昧的、野蛮的远古时代起,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就不断地碰到并思考 着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关系问题,而且作出不同的解释。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 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 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 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 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 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论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 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这一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 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 【举例】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起源 例如,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完全不知道人体的结构,对于大脑的活动情况一无所知。他 们对于做梦这种现象不能正确地理解,以为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离开自己身体的灵魂,人
死了灵魂还存在。这种愚昧的想法,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所谓灵魂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 解释。哲学是教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总的学问,它当然要从根本上回答精神和物质,也就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古往今来,哲学上千流百派,名目繁多,但归根到底都分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 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而展开。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术语,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而 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如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为划分唯 物、唯心的标准,还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图、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 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也有人把心软和心硬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这些看法都是错 误的 【课堂探究】Pll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英文中唯物主义为 materialism,来源于 material,物质,唯心主义为 idealism, 来源于 ideal理想。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不能仅从两个词语的表面意义上来理解其 内涵。认为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 肉欲、爱财、牟利、娱乐等一切满足感观需求,追求个人私利的龌龊行为认为唯心主义是 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这是及其错误的,也是非常荒唐的 什么是唯物主义Pll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观点介绍】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无神论者,当时佛教盛行,甚至皇帝都痴迷佛教。佛教鼓吹 人死后还有灵魂,肉体不存在,但灵魂可以出窍进入“天国”。范缜对之进行了无情批判。他 认为,形神合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精神从属于形体 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这里的“形”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指精 神现象、意识现象。他认为,,物质实体是产生精神的基础,只有人活着,人的躯体在,才 会有精神。人死了,躯体不存在,精神就不会独立存在。这种观点就是唯物主义观点。 【观点介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结合图表讲解】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 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认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 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原子等,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而来, 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于它。 这种唯物主义依靠笼统的直觉、猜测,对世界的解释过于简单、肤浅、直观,缺乏科 学根据,带有直观猜测的性质。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死了灵魂还存在。这种愚昧的想法,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所谓灵魂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 解释。哲学是教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总的学问,它当然要从根本上回答精神和物质,也就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古往今来,哲学上千流百派,名目繁多,但归根到底都分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 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而展开。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术语,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而 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如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为划分唯 物、唯心的标准,还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图、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 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也有人把心软和心硬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这些看法都是错 误的。 【课堂探究】P11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英文中唯物主义为 materialism,来源于 material,物质;唯心主义为 idealism, 来源于 ideal,理想。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不能仅从两个词语的表面意义上来理解其 内涵。认为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 肉欲、爱财、牟利、娱乐等一切满足感观需求,追求个人私利的龌龊行为;认为唯心主义是 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这是及其错误的,也是非常荒唐的。 什么是唯物主义 P1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观点介绍】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无神论者,当时佛教盛行,甚至皇帝都痴迷佛教。佛教鼓吹 人死后还有灵魂,肉体不存在,但灵魂可以出窍进入“天国”。范缜对之进行了无情批判。他 认为,形神合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精神从属于形体, 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这里的“形”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指精 神现象、意识现象。他认为,,物质实体是产生精神的基础,只有人活着,人的躯体在,才 会有精神。人死了,躯体不存在,精神就不会独立存在。这种观点就是唯物主义观点。 【观点介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结合图表讲解】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 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认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 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原子等,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而来, 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于它。 这种唯物主义依靠笼统的直觉、猜测,对世界的解释过于简单、肤浅、直观,缺乏科 学根据,带有直观猜测的性质。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