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学习重点 1.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言文,都属“记”一类的文字。“记”是古代一种文体 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桃花 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非常有名的“记”,《湖心亭看雪》虽不 以“记”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篇“记”。这四篇课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要 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 这几篇文言课文 2.本单元所选的五首古代诗词,从体裁上讲,有乐府诗,有律诗(五言) 有长短句(词);从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讲,既有唐代诗人的作品,也有南北朝、 宋朝、清朝诗(词)人的作品;从作品的内容来讲,多借描写景物,抒发某种感 情或表达某种生活态度。要注意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把 握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领会诗词中蕴涵的晢理 3.本单元所选的某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归隐、消极的生活情趣,这跟作者所 处的时代以及作者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些作品也从某些侧面反映了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 4.文言诗文学习的第一任务是,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 (《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 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 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 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来有的选家将“记”编入有关文 集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宋时代杰 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 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 序。故《桃花源诗并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 传诵千古而不衰 课文说明 课文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 序,或者说引子。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它叙述了这 样一个故事: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今湖南常德)有个打鱼的人划着船, 沿着小河前行,也不知走了多远,遇到一大片桃林。渔人觉得奇怪,继续前行。 走到林子尽头,发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渔夫扔下船,从小洞走进去,结 果发现了一片广阔的平原,平原上村舍整齐,良田万顷,人们过着富裕、自在的 生活。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夫,十分吃惊,向他问长问短,并纷纷请他到家中做 客。原来,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时候为躲避暴政和战乱,来到桃花源安家落户,从 此与世隔绝,生活得十分安逸,因为这里既没有苛捐杂税,也没有战争动乱。渔 夫住了几天,便告辞离去。一路上,他都做了标记,准备下次再来。到了郡城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学习重点: 1.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言文,都属“记”一类的文字。“记”是古代一种文体, 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桃花 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非常有名的“记”,《湖心亭看雪》虽不 以“记”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篇“记”。这四篇课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要 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 这几篇文言课文。 2.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古代诗词,从体裁上讲,有乐府诗,有律诗(五言), 有长短句(词);从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讲,既有唐代诗人的作品,也有南北朝、 宋朝、清朝诗(词)人的作品;从作品的内容来讲,多借描写景物,抒发某种感 情或表达某种生活态度。要注意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把 握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领会诗词中蕴涵的哲理。 3. 本单元所选的某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归隐、消极的生活情趣,这跟作者所 处的时代以及作者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些作品也从某些侧面反映了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 4. 文言诗文学习的第一任务是,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桃花源记》 一. 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 (《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 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 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 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来有的选家将“记”编入有关文 集。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宋时代杰 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 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 序。故《桃花源诗并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 传诵千古而不衰。 二. 课文说明 课文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 序,或者说引子。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它叙述了这 样一个故事: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今湖南常德)有个打鱼的人划着船, 沿着小河前行,也不知走了多远,遇到一大片桃林。渔人觉得奇怪,继续前行。 走到林子尽头,发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渔夫扔下船,从小洞走进去,结 果发现了一片广阔的平原,平原上村舍整齐,良田万顷,人们过着富裕、自在的 生活。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夫,十分吃惊,向他问长问短,并纷纷请他到家中做 客。原来,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时候为躲避暴政和战乱,来到桃花源安家落户,从 此与世隔绝,生活得十分安逸,因为这里既没有苛捐杂税,也没有战争动乱。渔 夫住了几天,便告辞离去。一路上,他都做了标记,准备下次再来。到了郡城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守。太守马上派人随他去寻访桃花源,但他们迷失了方向, 没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南阳郡有个叫刘子冀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打算去寻找 桃花源,可不久他就染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人问去桃花源的路了。 显然,这个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运用 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 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 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 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 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 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 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 口。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 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即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这篇文章 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岳阳楼记》 课文说明: 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同乡同榜进士)滕子京之约写的。北宋庆历五年 贬放岳州知府的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氏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 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有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就邀请当 时的文坛巨匠范仲淹“作文记之”。范仲淹当时因提倡政治改革而被贬邓州(今 河南邓县),据传他并未亲眼见过岳阳楼(只看到滕子京随信附上的《洞庭晚秋 图》),却提笔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尽显一代文豪的天才本色 课文虽不足400字,但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文约而义丰。作者将叙事、 写景、论理熔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具体说来,是先叙事,后写景,进 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叙事则简明扼要, 写景则变幻莫测,论理则能警策世人。整篇文章显得气势宏大,结构严谨。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即第一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 起,可视为本文的小序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段,在概写洞庭湖景色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或阴 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因此产生的或忧或喜的心情。其中第二 段简要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并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作结,削去繁枝乱叶; 第三、四两段则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 心情,实际上可视为举例说明迁客骚人“或以物喜”“或以己悲”。从写法上讲, 这两段文字互相对照,前后映衬,有如双峰对峙。第三部分“卒章显志”,作者 正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前 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作铺垫的。 课文除结构上很有特点外,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它虽然是一篇散文, 但很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富 于音乐美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守。太守马上派人随他去寻访桃花源,但他们迷失了方向, 没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南阳郡有个叫刘子冀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打算去寻找 桃花源,可不久他就染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人问去桃花源的路了。 显然,这个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运用 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 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 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 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 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 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 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 口。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 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即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这篇文章一 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岳阳楼记》 课文说明: 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同乡同榜进士)滕子京之约写的。北宋庆历五年, 贬放岳州知府的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氏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 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有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就邀请当 时的文坛巨匠范仲淹“作文记之”。范仲淹当时因提倡政治改革而被贬邓州(今 河南邓县),据传他并未亲眼见过岳阳楼(只看到滕子京随信附上的《洞庭晚秋 图》),却提笔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尽显一代文豪的天才本色。 课文虽不足 400 字,但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文约而义丰。作者将叙事、 写景、论理熔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具体说来,是先叙事,后写景,进 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叙事则简明扼要, 写景则变幻莫测,论理则能警策世人。整篇文章显得气势宏大,结构严谨。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即第一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 起,可视为本文的小序。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段,在概写洞庭湖景色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或阴 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因此产生的或忧或喜的心情。其中第二 段简要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并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作结,削去繁枝乱叶; 第三、四两段则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 心情,实际上可视为举例说明迁客骚人“或以物喜”“或以己悲”。从写法上讲, 这两段文字互相对照,前后映衬,有如双峰对峙。第三部分“卒章显志”,作者 正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前 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作铺垫的。 课文除结构上很有特点外,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它虽然是一篇散文, 但很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富 于音乐美
大家都知道,课文名为“岳阳楼记”,实际上并不是一篇一般意义上的 登临游记,而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需要 补充的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另一目的,则是含蓄地劝慰遭受贬谪、心怀愤慨 的滕子京,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先忧后乐。虽然范仲淹的 忧君”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 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 意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桃花源记》 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阡陌邑人遂迷俨然垂髫间隔诣太守平旷怡 然郡下 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又名 人 (朝代)著名的 人。成语 所指的就是这个故事。 3.默写填空。 林尽水源, ,仿佛 便舍 。复行数十 船步属作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其中往来种 黄发 并 4.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代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 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 (1)便要还家 (2)咸来问讯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便扶向路 (6)欣然规往,未果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以及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是 (2)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的语句 是
大家都知道,课文名为“岳阳楼记”,实际上并不是一篇一般意义上的 登临游记,而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需要 补充的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另一目的,则是含蓄地劝慰遭受贬谪、心怀愤慨 的滕子京,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先忧后乐。虽然范仲淹的 “忧君”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 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 意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 分钟) 《桃花源记》 一. 知识积累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 阡陌 邑人 遂迷 俨然 垂髫 间隔 诣太守 平旷 怡 然 郡下 2. 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又名 ,字 , 人, _______(朝代)著名的 人。成语 所指的就是这个故事。 3. 默写填空。 林尽水源, 。 ,仿佛 。便舍 船, 。 , 。复行数十 步, ,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 。其中往来种 作, ,___________。黄发 ,并 。 4. 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代词。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 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 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 (1)便要还家 (2)咸来问讯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便扶向路 (6)欣然规往,未果。 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以及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是 (2)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的语句 是
(3)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 是 (4)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 是 7.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3)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4)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5)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6)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8.“咸”“并”“俱”“具”在文言文里有时跟“皆”一样,都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都”“全都”,有时又不一样,看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哪些能用 皆”代替,哪些不能。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问所从来,具答之 二.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9~11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指出本段的通假字 通 意思 是 10.用原文回答问题 (1)“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2)“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表现“村人”热情招待客人的句子是
(3)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 是 (4)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 是 7. 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3)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4)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5)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6)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8. “咸”“并”“俱”“具”在文言文里有时跟“皆”一样,都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都”“全都”,有时又不一样,看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哪些能用 “皆”代替,哪些不能。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问所从来,具答之 二. 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 9~11 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_________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 指出本段的通假字:“ ”通“ ”,意思 是 。 10. 用原文回答问题。 (1)“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2)“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表现“村人”热情招待客人的句子是:
《岳阳楼记》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滕子京 谪 浩浩汤 守汤人隐行摧 潇湘 霪雨 耀 樯倾楫 忧谗畏讥 碧万顷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谪守: ②越明年 ③增其旧制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⑤得无异乎: ⑥去国还乡 ⑦心旷神怡: ⑧把酒 ⑨尝求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文中提到的 是他的朋 友。本文选自《 5.默写填空。 (1)若夫霪雨霏 霏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2)而或长烟 ,此乐何极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至若春和景 明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滕子京 谪 守 浩浩汤 汤 潇湘 骚 人 霪雨 隐耀 潜 行 樯倾楫 摧 忧谗畏讥 一碧万顷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2.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谪守: ②越明年: ③增其旧制: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⑤得无异乎: ⑥去国还乡: ⑦心旷神怡: ⑧把酒: ⑨尝求: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文中提到的 是他的朋 友。本文选自《 》。 5. 默写填空。 (1)若夫霪雨霏 霏, , ,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2)而或长烟一 空, , , , ,此乐何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至若春和景 明, , , ;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