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杀,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4本文的题目是“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 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侧面讽刺皇帝。 (八)晏子谏杀烛邹答案 1略2ABC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 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 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九)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 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 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 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 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 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 第11页共50
第 11 页 共 50 页 不要杀,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⒋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 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侧面讽刺皇帝。 (八)晏子谏杀烛邹 答案 1.略 2.ABC 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 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 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九)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 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 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 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 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 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
之长 2.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 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 子的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九)鲁人身善织屦答案 1、(1)有人(2)凭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 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十)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 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 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 离楚愈远耳。 【注】①大行:远行。②方:正。 第12页共50
第 12 页 共 50 页 之长 2.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 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 子的。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九)鲁人身善织屦 答案 1、(1)有人 (2)凭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 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十) 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 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 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 离楚愈远耳。 【注】①大行:远行。 ②方:正
1、翻译文中划线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2 分) 答 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 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 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分) (十)今者臣来答案 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 2.马良、用多、御者善南辕北辙 3.行动和目的相反 (十-)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 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 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 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 第13页共50
第 13 页 共 50 页 1、翻译文中划线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2 分) 答: 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 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 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 分) (十) 今者臣来 答案 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 2.马良、用多、御者善 南辕北辙 3.行动和目的相反 (十一)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 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 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 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 相同的一项是(C)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 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 始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恐已暮矣晚 2)盲臣安敢戏君乎 怎么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重新(4)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小并且喜欢学习,就像刚升起的太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第14页共50
第 14 页 共 50 页 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 相同的一项是(C)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 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 始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晚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 _______怎么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 重新 ⑷及鲁肃过寻阳 ___到了…..的时候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 __ 小 并 且 喜 欢 学 习 , 就 像 刚 升 起 的 太 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我难道想让你成为掌管儒家经学的学官么?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年龄太老 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事务多懒。(每处所填不 超过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 发 学无止境 (十一)炳烛夜读答案 1.C 2.①迟、晚②怎么③再次、重新④等到、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 相近即可)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 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 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十二)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 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 第15页共501
第 15 页 共 50 页 译文:_ 我难道想让你成为掌管儒家经学的学官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年龄太老________,吕 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事务多__懒_____。(每处所填不 超过 5 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 发? 学无止境 (十一)炳烛夜读 答案 1.C 2.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 相近即可)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 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 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十二)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 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