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 键语句。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 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学生讲解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 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 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 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来纪念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常常吟行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一一屈原,他已经成为我们 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 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 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离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 键语句。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 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学生讲解法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 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 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 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来纪念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常常吟行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屈原,他已经成为我们 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 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 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基础知识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 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 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 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 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曾任左徒,辅佐 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 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 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 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 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 的歌谣。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 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在战国中 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 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
二、基础知识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 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 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 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 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曾任左徒,辅佐 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 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 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 歌》11 篇、《九章》9 篇、《招魂》,凡 23 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 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 的歌谣。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 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在战国中 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 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
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 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 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 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 乐曲名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 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 《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 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 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 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 背景:已学《屈原列传》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在预习的基础上,分段分组朗诵全诗,注意朗诵技巧:(1)骚 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是语 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学生 谈读后的感受,并引导学习方法:明确此诗具有地域色彩性、多不常 见字词,必须通解大意后才能顺利背诵,并示例第一句:太息,太息 般的眼光,叹息之意;掩涕,涕是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掩涕意
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 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 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 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 乐曲名。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 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 《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 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 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 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 远。 背景:已学《屈原列传》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在预习的基础上,分段分组朗诵全诗,注意朗诵技巧:(1)骚 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是语 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学生 谈读后的感受,并引导学习方法:明确此诗具有地域色彩性、多不常 见字词,必须通解大意后才能顺利背诵,并示例第一句:太息,太息 般的眼光,叹息之意;掩涕,涕是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掩涕意
指掩面流泪。民生,人生。之,消独 3、听规范朗诵 4、自主分析文章思路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 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 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 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第1段:遭受贬黜 第2段:分析原因 第3段:坚守志趣 第4段、第5段、第6段:决定退隐 或者 前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七政治遭遇:灵修不察 众女嫉余、时俗 工巧 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 四、合作探究 1、点名朗诵,通释第一段
指掩面流泪。民生,人生。之,消独。 3、听规范朗诵 4、自主分析文章思路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 13 节、52 句,通过比喻、象 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 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 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第 1 段:遭受贬黜 第 2 段:分析原因 第 3 段:坚守志趣 第 4 段、第 5 段、第 6 段:决定退隐 或者 前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七政治遭遇:灵修不察、 众女嫉余、时俗 工巧 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 四、合作探究 1、点名朗诵,通释第一段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长地叹了口气而捂着 脸呜呜地哭了,我郁闷我的人生怎么这么不顺利呢!(屈原为什么哭鼻 子?这么大人了,哭鼻子是很丢脸的,他到底碰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事 情呢?)余虽好修姱以鞔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只是爱美而自我约束 啊,早上说了句话晚上就被贬了。(不但把我贬了,而且还说我)既替 余以蕙纏兮,又申之以揽茝。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啊,又因为我采 集白芷加上了罪名。(这是我个人修身养性,明明是高雅的追求,他们 却偏偏当做罪名。面对这些以美为臭的人,我该怎么办呢?亦余心之 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的人生追求,纵然多次死去也绝不 后悔啊 (2)这一段中,大家觉得屈原有什么特点呢?点名回答:屈原注重 修身养性,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蕙、茝等香草在屈原的作品中运用很 多,我们给这种手法起个名字吧!可以叫“香草手法” (3)下面,我出个题来考考大家:第一段中3个“以”的用法是 否相冋?为什么?“余虽好修姱以蟥羁兮,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 蕙纏兮”前二者表示并列的连词(等于“而”),第三个是介词“因为” 之意。两个“之”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哀民生之多艰,亦余 之所善兮”同,二者都是消独,没有意义。(不是归属关系“塞上之人” 和修饰关系“小大之狱”。)(他要修身养性,不同流合污,要独善其 身,为了理想追求,死而不惜。他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在第 二段中找找答案。) 2、齐读第二段,小组完成二个任务: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长地叹了口气而捂着 脸呜呜地哭了,我郁闷我的人生怎么这么不顺利呢!(屈原为什么哭鼻 子?这么大人了,哭鼻子是很丢脸的,他到底碰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事 情呢?)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只是爱美而自我约束 啊,早上说了句话晚上就被贬了。(不但把我贬了,而且还说我)既替 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啊,又因为我采 集白芷加上了罪名。(这是我个人修身养性,明明是高雅的追求,他们 却偏偏当做罪名。面对这些以美为臭的人,我该怎么办呢?)亦余心之 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的人生追求,纵然多次死去也绝不 后悔啊! (2)这一段中,大家觉得屈原有什么特点呢?点名回答:屈原注重 修身养性,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蕙、茝等香草在屈原的作品中运用很 多,我们给这种手法起个名字吧!可以叫“香草手法” (3)下面,我出个题来考考大家:第一段中 3 个“以”的用法是 否相同?为什么?“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 蕙纕兮”前二者表示并列的连词(等于“而”),第三个是介词“因为” 之意。两个“之”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 之所善兮”同,二者都是消独,没有意义。(不是归属关系“塞上之人” 和修饰关系“小大之狱”。)(他要修身养性,不同流合污,要独善其 身,为了理想追求,死而不惜。他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在第 二段中找找答案。) 2、齐读第二段,小组完成二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