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 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 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 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 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 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 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 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 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做是由精神因 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 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穷困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 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 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它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 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 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 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 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 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
11 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 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 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 1 和材料 2 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 1 认为运动 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 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 2 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 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 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 动变化。材料 3 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 化。而材料 2 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做是由精神因 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 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 题。 【材料 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穷困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 录》卷上) 【材料 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 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它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 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 馆 1975 年版) 【材料 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 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 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 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
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 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 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果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 《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 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 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 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 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 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 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 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 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 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 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 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和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2 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 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 1 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 2 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 3 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 1 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 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果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 《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 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 2 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 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 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 3 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 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 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 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 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 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 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 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 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 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 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 盾。” 请回答: (1)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 1 和材料 2,指出材料 2 的错误。 (3)对比材料 1 和材料 3,分析材料 3 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 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 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 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者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 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 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 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 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 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 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13 【答案要点】 (1)材料 1 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 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 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 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者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 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 2 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 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 1 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 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 3 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 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 1 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 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 3 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 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 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 响是()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世界件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 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 响是( )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 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世界件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 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墓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 致(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 3.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具体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A、客观性B、革命性C、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渔民捕鱼B、运动员比赛C、工人炼钢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 A、自然界B、个人主体C、集团主体D、类主体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A、自然性B、客观性C、对象性D、社会历史性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5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 致( )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 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 A、客观性 B、 革命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A、渔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工人炼钢 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 ) A、自然界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 A、自然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