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l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 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 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 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6
6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一种(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 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 一种(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 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9、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A.辩证法的 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2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 3.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 C.主观和客观的统 D.自由和必然的统 4.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5.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6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 象 7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8“白马非马"的命题(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7 19、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A. 辩证法的 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2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 映 3.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4.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5.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6.意识是(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 象 7.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8.“白马非马"的命题 ( )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10.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11.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2.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5质和量的关系是()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既对立又统 16.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18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9肯定方面是指()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8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10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11.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 )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2.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5.质和量的关系是( )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既对立又统一 16."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18.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9.肯定方面是指( )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 22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 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 折性 三、简答题 1、马克思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如何理解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四、论述题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正确性。 2.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 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3.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 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律性的辩证关系? 五、材料题 1,对于世界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 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 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 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 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
9 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2.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 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 折性 三、简答题 1、马克思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如何理解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四、论述题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正确性。 2.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 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3.试论矛盾同一性 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 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五、材料题 1,对于世界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 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 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 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 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 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
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 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 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 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 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材料1和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 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 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 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 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哲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 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 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 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 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 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 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
10 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 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 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 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 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 4】恩格斯指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 材料 1、2、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 材料 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 1,2,3 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 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材料 1 和 3 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 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 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 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 4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 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 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哲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 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 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 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 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 世宜则有功” 【材料 2】《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 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 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