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通修课程 学时:64 学分:4 适应对象:全校各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7月第一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2)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维是从哪里来的?》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厉以宁著:《资本主义的起源》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专为全校各本科专业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 方面的必修课 2.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掌 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 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与法制思想素质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内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基本要求 通过本绪论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通修课程 学 时:64 学 分:4 适应对象:全校各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 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一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2)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维是从哪里来的?》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厉以宁著:《资本主义的起源》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 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专为全校各本科专业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 方面的必修课。 2. 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掌 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 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与法制思想素质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 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2、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基本要求: 通过本绪论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章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意识的能动性 基本要求 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 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本章难点: 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2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章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性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 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本章难点: 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基本要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 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本章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 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 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 义和相对主义的错 本章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 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 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 义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基本要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 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本章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 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 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 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本章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 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 义?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基本要求: 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 历史人物的原则 本章重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 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 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章难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 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思考题: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 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 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 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 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 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 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4 基本要求: 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 历史人物的原则。 本章重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 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 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章难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 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思考题: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 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 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 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 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 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 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重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本章难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思考题: 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防止通货膨胀?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 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本章重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难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国家垄断祖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5 本章重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本章难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思考题: 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防止通货膨胀?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 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本章重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难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祖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