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孝經譯注 中輯出的。《羣書治要》係唐魏徵编纂,中國已亡佚。1616年(日 本元和二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日本德川家康在金澤文庫中發 現此書古抄本,以朝鮮铜活字排印。此書後又屢被翻刻,在岡田 之前,就已有日本學者注意到《幕書治要》所收《孝經》注是鄭 注(19)。在岡田輯本鄭注傅回中國不久,羣書治要》也傳回國 内,因此,奥論方面對岡田輯本逐渐趣於肯定。黄遵藏就曾指出: (《孝經》鄭注)日本天明六年,岡田挺之得之《羣畫治 要)中。考《治要》採書,不著撰人,其定爲鄭注者,殆相傳云 爾。或挺之據陛氏《釋文》定之也。…文貞之書,日本珍 券,具有源流,且海東學者尚無僞撰古書,欺世盗名之習,决 非赝鼎,可寶贵也。(日本雜事詩>) 由於唐寫本《孝經>卷子在敦煌發現,進而證明日本鄭注並非僞 作。根據各方面的材料,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孝 經鄭氏注的面貌了。 ,太宰本古文《孝經孔傅,問題更複雜,國内奥論長期持否定 態度。《四庫全書總目說: 其傳文雖證以《論衡》、《經典釋文》、《唐會要》所引,亦 . 頗相合,然淺陋冗漫,不類漢儒釋經之證,並不類唐、宋、元 以前人語,殆市舶流通,頗得中國書籍,有桀黠知文義者,摭 諸書所引孔傳,影附爲之,以自誇圖籍之富歟1·(卷三二<孝 經類) 清代學者鄭珍在《辨日本國古文孝經孔傅之僞》一文中列舉十條 證據論證其僞,結論是: 驗此十事,可以知作是書者,彼第島僻嶴一空腐之人, 見前籍稱引孔傳,中土久無其書,漫事粗捃,自翩絶學,以耀 其國富秘藏耳!(《巢經巢文集卷一)
孝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書 19 後來研究《孝經》的人也大都尊信此說。三十年代,王正己、蔡汝 堃都認爲鄭珍之説“無容疑義”(20)。時至今日,許多學者仍一味 援引清人舊説,指責古文《孝經》孔傳是日本人偶撰。筆者曾寫 《日本〈古文孝經〉孔傅的真僞問題一經學史上一件積案的清 理(《文史》二十三輯,中華書局1984年),爲日本古文《孝經>孔 傳辨誣。我們希望,今後研究《孝經》者不要再沿用清人的錯誤 的结論。 太宰純刊行的古文《孝經》孔傅,是根據日本足利學校所藏 古抄本(21),並“以數本校織,且旁及他書所引”而整理出來的。他 的校讎、整理工作,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决 非作僞則無可懷疑。足利古本雖只是相當於明朝初、中期的抄 本,但是源遠流長,它保存着大量的隋唐俗字、隸寫“古文”,决不 可能是日本人杜撰的。更有力的證據是更多的、不同歷史時期 的日本古抄本陸續發現。如京都大原三千院所藏建治三年 (公元1277,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古抄本(22),據抄窝者所書<跋 語,可以知道其所用的底本可上溯至北宋末、南宋初。更早的還 有建久六年(公元1195,南宋寧宗慶元元年)古抄本,係根據承安 四年(公元1174,南宋孝宗淳熙元年)抄本轉寫。這些古抄本從字 醴、書風等方面考察,其所依據的祖本無疑是隋唐古本。 日本舉者考定,《孝經》傳人日本約在隋初或更早一些(23)。 至文武天皇大寶二年(公元702,唐武則天長安二年),《學令>已 明確規定,《孝經》、《論語》學者兼習之,《孝經》孔安國、鄭玄注爲 教授正業。宇多天皇寬平年間(889一896)博士藤原佐世奉救编 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绿)即有包括《古文孝經孔傳》、《今文孝經 鄭注>等在内的與《孝經》相關的書籍二十四種。事實説明,古文 《孝經孔傅從中國傅入日本後,世代相傳,源流分明,保存完好
20 孝經譯注 清人和近人指青日本古文《孝經》孔傳是日本人僞造,毫無真憑 實據。 總而言之,《孝經》今文奥古文都有各自的歷史漂源,從根本 上說,它們原是一家,只是人爲的因素造成了分歧,而且越鬧越 大,越鬧越僵。實際上,古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經過無數人的 抄绿,完全不可能原封不動、一字不變。鄭注奥孔傳,究凳是何 人何時寫定,至今也無法作準確的回答。但是,我們的研究畢竟 廓清了《孝經》今古文之爭,鄭注奥孔傳之爭中的許多糊塗認識。 這場長達千餘年的論爭如今已是歷史的陳跡,它們本身都已具 有各自的歷史的價值,我們自然不會再去重蹈古人的覆橄,厚此 薄彼,黨同伐異。 三、《孝經》在歷史上的影響 孝經,受到歷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西漢時,自文帝開始 置《孝经>博士。昭帝始元五年(前82),詔令舉餐良文學,治《孝 經>。宜帝地節三年(前6?),立學官,那縣置學校,鄉聚設痒序, 庠序置<孝經師一人。由於《孝經》成爲小學課本,它便以最快 的速度得到普及。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又徽召天下以五 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爲他們供給軺傳車輛,遭送 京師。爲了表示對孝道的重現,漢代從惠帝以後,皇帝的益號中 都加了一個“孝”字。後來各封建王朝效法者甚多。 東漢時,光武帝下令不僅儒生要讀《孝經》,虎賁士(官廷衛 兵)也必須學習《孝經》。明帝也有類似的詔令,要期門羽林介胄 之士悉通孝經章句。漢代,《孝經又是選擇官吏的考試課目。 《續漢志》説:“漢制以孝經試士。”荀爽也說過:“漢制使天下誦
孝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書 21 《孝經>選吏舉孝廉。”(<後漢書·荀爽傳》)這些事實,説明<孝 經>在漢代有着廣泛巨大的影響。 六朝時,《孝經》的注解、講授,最爲熟閙。皇帝、皇太子聽 經、講經、注經,成了官廷的重要活動。晉武帝泰始七年(公元 271)、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都有皇太子講<孝經>的橙儀活 動。東晉元帝作《孝經傳》,吹捧<孝經》是:“天經地義,聖人不 加,原始要終,莫踰孝道。能使甘泉自涌,鄰火不焚,地出黄金, 天降神女,感通之至,良有可稱(24)。”穆帝、孝武帝都多次親講 《孝經》,還召集羣臣討論《孝經》經義。晉恭帝八歲時,在幽厄之 中,仍授之以《孝經》。宋武帝、文帝也曾親講<孝粱。南齊武帝 永明元年(公元483)在國學中置鄭注孝經》。梁武帝天盛時,親 撰《孝經義疏》,令師傅爲昭明太子講授,這時太子年僅三羡。陳 文帝、宜帝、後主時,都曾詔令東官講<孝經》。北魏時,孝文帝令 侯伏侯可悉陵把《孝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教於國人,n之 (國語孝經》”。(隋書·經籍志》)正始三年(公元506),宜武帝親 《孝經),孝明帝時,也曾在宫中主持聽講《孝經》。北齊宣帝天 保九年(公元558),太子監國集諸儒講孝經)。北周太祖因楊尚 希講孝經>而將他耀升爲國子博士。北朝各國也以《孝經,立於 學官。、 隋唐皆以《孝經》頒行天下。唐太宗對皇太子讀孝經,大加 解讚,説,“行此足以事父兄,爲臣子。”(舊唐書·高宗纪)高宗 饑鳳三年(公元678),詔令以道德經)和<孝經爲上經,“貢奉偕 須兼通”。(唐會要》卷七五)玄宗二度親注孝經,,韶令“天下 家藏《孝經》,精勤教習,學校之中,倍加傳授,州縣官長,申勒課 焉”。(《唐會要》卷七五)天寶四年(公元745),玄宗又親以八分 書寫孝經》,刻石立於太學。這一形似經幢的巨大石刻,至今仍
22 孝經譯注 屹立在西安碑林。 宋代時,宋太宗御書《孝經》賜給李至,說:“千文無足取,若 有資於教化,莫《孝經》若也。”(《宋史·李至傅》)真宗咸平二年 (公元999),詔令邢昺撰《孝經義疏》。大中祥符八年(公元 1015),真宗又親撰《孝經>詩,命羣臣賦和。南宋高宗除御書《孝 經>賜给幸臣外,又頒御書《孝經》於天下州學。紹興十四年(公 元1144),又詔令各州以御書《孝經>刊石,賜見任官及繁籍學生。 有皇帝倡導,唐宋以來,利用寫詩著文,書法繪畫,宣停《孝經》, 花樣更多。 金、元兩朝,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也“拜倒”在《孝經》之下。金 海陵王天德三年(公元1151),詔令用唐玄宗御注×孝經》,授於各 级學校。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做效漢代羽林軍通 孝經>故事,以女真文《孝經>千部交檢點司,分賜給護衛親軍。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定國子學制,凡讀書必先讀 《孝經》。元武宗時,命中書右丞孛羅帖木完以蒙古文翻譯《孝 經。武宗下韶云:“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逢於庶民,皆當由 是而行。其命中書省刻板模印,諾王而下皆賜之。”(元史·武 宗紀) 明代,《孝經)仍是必讀必尊的經典。明太祖説,《孝經)是 “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以垂萬世”。(《明會要》卷二 六)清代,順治皇帝曾親注《孝經,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鐇 害處刊刻“滿漢合壁”《孝經)。雍正五年(公元1727),又刊行了 <欽定鐇譯孝經》。雍正帝將歷代有關《幸經)的重要注解滙集成 《孝經集注》行世。乾隆時,官廷畫家金廷標縮《孝經圖》,乾隆帝 親自作题記,御書《孝經》全文與圖相配;咸豐時,詔令各省學校, 科舉考試都要加試《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