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替 23 由於封建帝王的尊崇和提倡,《孝經》在歷史上具有其他典 籍無可比擬的特殊地位。它既是最重要的經典文默,又是最普 及的通俗讀物;既被看作人倫百行的綱紀,又被當作科舉仕宦的 階梯,影響之深遠,其他書不可同日而語。 《三國志·張昭傅》有個故事説,皇帝問他的臣子:“寧念小 時所闇書不?”他的大臣當即就朗朗背誦起《孝經》來了。可見孝 經>在小時候讀過的書中,印象最深,首屈一指。從傅播的範圍 來看,敦煌出土的“和平二年十一月六日康豐國寫”《孝經残卷, 據考是北魏遭物,時爲公元461年(25)。這是在西北地區發現的 時閻最早的<孝經》資料。《周書》説,高昌“有《毛詩》、論語》、 《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雖習讀之,而皆爲胡語”。(《高昌 傅》)現在,在新疆吐魯番高昌古墓中也發現了《孝經>和《孝經 解》的残卷,實物印證了《孝經》在高昌傳佈的情形。其中“張孝 章基”出土《孝經),同墓有“高昌建昌四年(公元558)張孝章随葬 衣物疏”(26),因而可知《孝經残卷的抄成時間不得晚於該年。在 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孝經》寫本,有的也有明確的時間。如伯 3369,《孝經>文後有雨條題記,一條是“咸通十五年八月五日沙 州學生索什德”,一條是“乾符三年十月二十一年學生索什德書 券”。“咸通”是唐懿宗的年號,本來只有十四年,但沙州(今敦煌 一帶)因地處僻遠,還不知道懿宗已於十四年夏駕崩,中原已經 改元,誤將乾符元年當作咸通十五年。乾符元年爲公元874年。 這些材料告訴我們,孝經,在當時中國的土地上已是無遠弗届 的了。雨千年來,《孝經>對於中國社會的思想意識、道德修養奥 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這實在不是筆墨所能盡書的。 這裹我們也不想去描述《孝經,與孝道是如何根深蒂固地深入人 心,滲透到社會組織的各個細胞之中,而僅僅從幾個大的方面略
24 苹經譯注 作介紹。 1,《孝經》被視爲思想灌威,在著述與論辯中被廣泛地徵引。 自《吕氏春秋>最早引用《孝經>後,雨漢迄於清季,私家著述、官 方文告引《孝經》作爲指導思想或理論依據者不勝枚舉。如司馬 遷《太史公自序》說:“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揚 名於後世,以顒父母,此孝之大者。”即徑用《孝經》之語。在各種 論辯中,《孝經》常被雙方作爲理論“武器”。范镇作<神减論》,駁 難者就用<孝經>有“爲之宗廟,以鬼享之”的話,作爲有鬼存在的 根據。范镇反驳時也只能説:“聖人之教然也,所以弭孝子之心 而厲偷薄之意,神而明之,此之謂也。”南北朝時釋、道論戰,道教 徒援引κ孝經》攻擊佛教。劉勰<诚惑論》引三破論》云:“若言太 子是教主,主不落髮,而使人髡頭;主不棄妻,而使人断種,度可 笑哉!明知佛教是减惡之術也。伏聞君子之德,‘身證髮膚,受之 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 異法,遗棄二親,孝道頓绝,憂娱各界,歌哭不同,骨血生讎,服屬 永棄,悖化犯順,無吴天之報。五逆不孝,不復過此!”這裹也是 把<孝經>作爲具有威懾力量的武器來使用的。 2.《孝經》被當作倫理道德的規範,用以楊惡勒善。<後漢 書·仇覽傳>注引謝承書》,講有個叫羊元的人,“兇惡不孝”,他 的母親找到仇覽訴苦,仇覽把羊元找來,“奥《辛經、一卷,使誦讀 之。元深改悔,到母淋下謝罪。於是,元遂修孝道,後成佳士也”。 一酵笔果意3記王澎的一阔放事,脱玉渐宽了一本裤解哮超) 。的書率經義,“凡鄉里有鬥訟,渐即詣門高聲誦義)一卷,人爲 惭谢”還有一位叫向栩的人,黄巾起義爆發後,他主張不必出 兵镇壓;“但遣蔣套河上,北嚮讀<孝經),贼自當消滅”。.(後漢 膏·行列傅)道些都是把《孝經》當做萬應的靈藥,無所不能
185326 孝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著 25 的法寶,一讀即通,立竿見影的典型事例。凡此種種,今天看來 覺得好笑,但足以見古人迷信之深。 3.推衍、發明《孝經>的旨意,借用《孝經制定不同的社會身 份和職業的人的道德規範。《唐書·藝文志》載,有張士儒<演孝 经十二卷,徐浩《廣孝經》十卷;又,《唐志》“兵家類”有員半千 《臨戎孝經》二卷。宋代有《武孝經》。另外,還有《大農孝經、 《道孝經》、《佛孝經》、《女孝經等。 4.依據《孝經》議定禮儀制度與律令。歷代明堂祭祀制度變 化更迭最大,《孝經·聖治章)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 明堂,以配上帝”,奥其他儒家經典不全相合,因此,主《孝經)之 説者,在明堂中祭祀的對象奥持他説者不同。雨漢以後,每每爲 此反復集議討論。如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詔書云: 《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 帝。”而周官》云:“祀天旅上帝。”又日:“祀地旅四望,”四望 非地,則明上帝不得爲天也。往者衆議除明堂五帝位,考之 禮文正經不通。…其復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宋書· 禮志》三) 這是根據《孝經》確定了祭祀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 嫖怒、中央黄帝含樞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的 禮儀。 根據《孝經》制定律令的,如漢宣帝地節四年詔令云: 導民以孝,則天下順。今百姓或遭衰絰凶而克 事,使不得葬,傷孝子之心,朕甚憐之。自今盾父兴父 母喪者勿繇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 諾如此類的例子,雨千多年來不可勝敷。 孝經》不僅在中國本土被奉爲立身治國的塑法典,?在海
26 孝經譯注 外,特别是東亞日本、朝鮮等國,也有巨大的影響。 ×孝經>傳入朝鮮,至逯在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朝鮮 王歸降,以其地爲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那前後。周世宗六年 (公元959),高麗國王遣使進<别微孝經》一卷、<越王孝經新義) 八卷,《皇靈孝經》一卷、《孝經雌圖》一卷。有如此之多的《孝經 類書籍在朝鮮流行,從側面反映了《孝經》在當地的影響。 《孝經>傳入日本,可能在梁武帝時,《日本書紀》卷十記載, 繼醴天皇七年(公元513,梁武帝天監十二年),百濟五經博士渡 日,《孝經>應當也在此時隨之傳入。推古天皇十二年(公元603, 隋文帝仁壽三年),聖德太子制定憲法,其中已有“上下和睦”之 語,日本學者已指出,這是出自《孝經,“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一 句。文武天皇大寶二年(公元702,唐武則天長安二年),以《大寶 律令》頒行天下。其《學令>規定:“凡學生治一經或二经,必兼通 《孝經、論語》。”又,《考課令》規定:“若《孝經》、《論語》皆不通 者,皆不第。”孝謙天皇天平寶字元年(公元757,唐肅宗至德二 年),韶日:“古者治民安國,必以孝理,百行之本莫先於兹,宜令 天下家藏<孝經》一本,精勤誦習,倍加教授。”仁明天皇天長十年 (公元833,唐文宗太和七年),皇太子行“御讀書始”之儀式,講習 《孝經》。以後歷代沿襲,成爲定制.清和天皇貞觀二年(公元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詔令廢止孔、鄭二注,專用唐玄宗御注。醍醐 天皇延喜二十一年(公元921,五代梁末帝龍德元年),皇太子降 生,舉行“湯殿始”儀式(一種洗禮),命人洗禮時在一旁誦讀<孝 經>等漢籍。至缣倉時代(1192一1333),幕府将軍的“讀書始”也 講習<孝經。到德川時代(1604一1867),日本的漢學空前興盛, 《孝經)的研習、翻刻也出現了非常熱鬧的景象。對於《孝經>的尊 崇,日本人比起中國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各藩學校普遍採用
孝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害 27 《孝經》爲教科書。學校的開舉典禮即焚香俯伏再拜,齊擊誦藏 《孝經》。米澤地方的名塾興讓館,建於十七世紀末葉,當時學生 被派往城外去爲農家婦女講解《孝經》(27)。昭和十二年(公元 1937),大阪的田結莊金治刊印了一部<家藏孝經箇明目绿稿》, 其家藏《孝經》及有關圖書達四百八十三部,包括日文、漢文、朝 鮮文、蒙文、西班牙文各種文版,還有翻刻的唐石經拓本、唐玄宗 八分本、“王羲之草書本”、賀知章草書本,乃至《缩本孝經、《孝 經圆解》、《孝經印譜》及各種影印善本有足利本、三千院建治三 年(公元1275)本、圆書寮藏北宋刊本等,數量之多,品類之全,堪 稱世界之最。 《孝經>傅至歐洲可能在十八世紀初。德國人雷赫定(A, Reichwein)所著《中國欧洲文化交通史略》(吴宓摘譯)中說: “1711年,耶藤會士、比利時人衛方裤(Frangois Noe1)刊行?中 國六經之拉丁文譯本(6 Libri classici Sinenses).於Pague地 方。《六經》者,《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與三 字經>也。”據説,“1770年,葛德(Goethe,今譯作歌德)居斯特拉 斯堡之日記中記其所凝讀之書,其一日:‘《中國六經》之譯本,多 言道德哲學者(28)。’”十九世紀前後,《孝經>亦陸續被譯爲其他 幾種歐洲文字。 四、《孝經》思想内容評介 《孝經》今文十八章,内容大醴上可以分周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關於“孝”的基本理論。包括<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這一部份講“孝”是“德之本”,“教所由生”,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