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幸理泽适 胡平生譯注 中華書局
例言 一、在我國歷史上,《孝經》長期是兒童發蒙識字的課本,是流傅 最廣、影響最大的古籍之一。本書的目的是,幫助一般讀者 讀懂《孝經),給那些希望作進一步研究的人提供一些线索, 爲那些從事倫理學問題探討的工作者提供一份可以参考的 資料。 二、關於《孝經>的作者、成書、今古文之争及其在歷史上的地 位、思想内容之評價等問題,請參看本書《孝經是怎樣的一 本書》。 三、《孝經》本文,今文奥古文在章節、文字上有若千歧異。本書 《孝經》正文採用《十三經注疏》今文十八章本,而在注釋中 説明古文本的章節分合與文字不同的情况,並注明歧義。 四、本書的注釋主要依據唐玄宗“御注”及邢昺“正義”,兼採“孔 安國傳”、“鄭玄注”及歷代注經家的意見,擇善而從,儘可能 簡明扼要,必要的問題也有些簡略的考證,重要的不同意見 也加以徵引,以便讀者参考。總的原則是,讓讀者瞭解古人 是怎樣理解《孝經》的,而不是自己標新立異,另搞一套。 五、譯文力求準確、明白、順暢,由於文言字簡義多,譯文有時不 得不加一些補充的詞句,使文句連貫,文義顯明,這些補充 的詞句,外加方括號[]作標誌。 六、本書所绿《古文孝經》,選用了日本學者太宰純校訂翻刻本
2 孝經譯注 (《知不足齋叢書》本),加了新式標點。這個本子與日本足 利學校古抄本《古文孝經,略有不同,係太宰纯據其他古本 改動,有些地方改得好,有些地方改得不好,今加注予以説 明,讀者可以瞭解足利古本的面貌。今文所無閨門章,於 此附加譯注。 七、本書所收劉炫《孝經述議序》是國内從未刊布過的珍貴資料。 據日本林秀一氏《關於〈孝經述議〉復原的研究》一書所载 明應六年(公元1497年)古抄本残卷照片過绿。原件有字 迹不清者,绿文用方框號☐作標誌,有假借字、錯别字者, 則一仍其舊。 八、本書譯寫、出版過程中,得到許多前輩和朋友的關心和幫助, 李一氓先生題寫了書名,張政烺、沈錫麟先生給予了指導和 支持。譯注者在此對各位前辈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出是 装@
《孝經,是怎樣的一本書 中國的古書浩如煙海,如果說護我們從這浩茫的書海中評 選出一部字數最少、内容最棧,而影響最大、爭畿最多的著作的 話,我想那毫無疑問要數《孝經》了。 《孝經》總字數不過一千八百餘言,可是,雨千年來,上至帝 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爲傅習,備加尊崇,影響所及,遠至異 族異國。《孝經文義淺白,基本上没有詰屈警牙的字句,可是图 繞着它的作者、成書時代、文字異同、傳注源流等一系列問題,千 餘年來論戰不休。爱及近代,更將鄰邦日本的學者也牵扯進這 場筆墨官司中。 歴經兩千年而不衰的《孝經》熱,近幾十年來已徽底冷却了。 現在,很少有人對這部在歷史上座生過深遠影響的書再作研究。 《孝粱》到底是怎麽樣的書?對於年輕的一代來脱,固已漠然無 知,就是绝大多數中年人,也已不甚了了。 在海峡的那一遗,《孝經》研究也未見有新進展。台灣商務 印書館七十年代出過一本“今注今譯”。此書在譯注方面較詳細 而全面,這是優點;較粗放而欠準確,則是缺點。關於孝經>的 各頂歷史疑案,此書都因襲舊説而不作考辨,可能是限於篇幅, 没有能展開作深人地探討。至於對《孝經>的評價,此書説:“孝 道是中國固有文化的精華,而《孝經》是闡發此種精華的典籍。” 這種説法恐怕也未必元當
2 孝經譯注 我們認爲,《孝經》確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古籍之一,要 暸解古代的中國社會,要瞭解源遠流長的封建宗法制度,要瞭解 根深蒂固的以“忠孝”爲核心的封建思想,就必須對《孝經》作一 番透徹的研究。不僅要研究它的文字、内容,也要研究它的流播 和發展,不僅要研究它在整個儒家思想醴系中的地位,也要研究 它對國民性、民族性的影響。至於“孝道”本身,如果锐它真是 “中國固有文化的精華”,那麽,也應當以“尊老、敬老、養老、送 老”爲基本内涵,即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它也仍然是新社會的 倫理道德的一個組成部份。而<孝經》一書,雎然也大談孝道,锐 到了一些行孝的具醴事項,但是,它的核心却並不在闢發孝道, 而在以“孝”勒“忠”。因此,今天的研究者必須用新的觀黏和材 料,對<孝經>作出全面的考察,真正弄清它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歷 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給予正確的、公允的評價。 《孝經》的作者、成書時代 及書名的由來 《孝經》的作者,歷來衆說纷紜。由於上古時代書籍不題署 著者姓名,因此,當後代人們態度認真地追查起某替的作者究竟 是誰的時候,便出現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又往往集中到一點,即 懷疑古書是後人的偏作。《孝經》也遇到同樣的問題。關於《孝 經>的作者,概括起來大約有八種説法。 1.孔子説。班固<漢書·藝文志》説:“《孝經>者,孔子爲曾 子陳孝道也。” 2.曾子説。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説:曾参,“孔子 以爲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