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譯注 是樂正子春和他的學生,或者是他的學生的學生。 樂正子春似乎與“孝道”、《孝經》有些特殊的關係。文款中 關於他的孝行故事很多,而且往往與《孝經>的内容有聯繁。《吕 氏春秋·孝行覽》記: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寥而數月不出,猫有憂色。… 巢正子春日:“…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父母全而 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膨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君子無 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憂。” 《橙記·祭義》裹也記了類似的故事,也説是“吾曾聞諸曾子,曾 子聞諸夫子”。《禮記·檀弓下》記述了樂正子春喪母後“五日而 不食”的故事。《公羊傅)昭公十九年記: 樂正子春之視疾也,復加一飯,則脱然愈,復損一飯,則 脱然愈;復加一衣,則脱然愈:復損一衣,則脱然愈。 也把他看成是孝親的典範。從師承關係上説,樂正子春是曾子 的學生,曾子臨終,他奥曾子的兩個完子曾元、曾申守在病榻邊。 如果我們把樂正子春的承師關係奥孟子作一比較,可以董出如 下的一張“對照表”。 孔子一→孔鯉一→子思 (73歲死) (50歲先(62歲死) 孔子而死) →門人→孟子 →曾皙→曾參 (84歲死) (小孔子 46歲) →樂正子春→門人 孟子約生於公元前385年,卒於公元前304年。認定《孝經在戰 國晚期曾由樂正子春的弟子(或再傅弟子)加以整理,就能够解 釋許多矛盾的現象
米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膏 9 《孝經)最後是由劉向校定的。1973年,河北定縣40號漢墓 中出土了一批竹簡,一部份與儒家思想有關的内容,整理小组輯 爲儒家者言》。其中有三節奥“孝”有關,現抄绿於下(8)。 《儒家者言》二十二: 故人主孝則名 999(按,這是竹簡编號。) 天下〔馨矣人臣孝〕則事君忠處 1840 置之子不敢蹶也父母全之子不敢 1842 父母全而生之 1848 二十三: 子惡言不出于口蔡(忿)言不反于已 610,2340 二十四: 膚受諾父母曾子 866 何謂身髮膚弗敢毁傷日樂正子 1831 毁傷父不子也土不友也口口 313 尊榮無憂子道如此可胃(謂)孝 1199 〔口□教之所由日孝口經口口) 1845 之且夫〔爲人子親死然後事) 769 整理者已指出,二十二》、《二十三雨節内容見於《吕氏春秋)、 《大戴禮記>、《禮記等篇章,但是,他例却退避了簡文與《孝經》 的腸係。如866、1831二簡可能奥孝經)首章有關,1845“教之 所由”或即“教之所由生也”(開宗明義章,);“孝☐經☐口”或是 “夫孝天之經也”的省譌(《三才章》)。769“爲人子親死然後事” 或奥“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終矣”(《喪親章>)有關。這些竹 簡有可能是孝經》的傅注或解説。 定縣40號漢墓的墓主是中山懷王劉修,他死於漢宣帝五鳳 三年(公元前55年),竹簡的時代當然應在此之前。如果竹筋完
10 孝經譯注 好無損的話,我們有可能看到一種未經劉向整理校訂過的古本 《孝經,,現在,却只能從殘破的簡片中推測《孝經》的古貌了。 接下來要談款《孝經》的名稱,這也是一個長期紛爭不已的 問題。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 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日 《孝經》。 後人對此說有懷疑。姚際恒《古今僞書考》锐: 按,諸經古不係以“經”字,惟日《易、日詩、日《書》, 其經字乃俗所加也。此名《孝經》,自可知非古,若去“經” 字,又非如《易》、《詩》、《書》之可以一字名者矣。 他又批評班固之說道: 安有取“天之經”之“經”字,配“孝”字以名書,而遗去 “地之義”諸句之字者乎?書名取章首之字或有之,祝此又 爲第七章中語邪? 我們認爲,《孝經)稱之爲“經”,與《易》、詩》、《書》稱“經”意思 並不完全相同。《易經》、《詩經)、書經是漢人把儒家著作奉爲 經典後加上去的,《孝經》的“經”是道理、原則、方法的意思。事 寶上,書名、篇名中的“經”字並不都是“後代俗人”所加,先秦諧 子書中其例甚多,出土材料中也有例證。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的<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中有<經法》、《十六經》等,皆爲戰國晚 期的著作,《十六經,就是十六篇論文,講的是十六種道理和原 則(4)。邢昺《孝經注疏》說“經”是“常行之典”,突出了“典”的意 思是不對的。皇侃在《孝經義疏》中説:“經者,常也,法也。… 事親常行,存世不减,是其常也,爲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 也,言孝之爲教,使可常而法之,…孝爲百行之本,故名日《孝 經(5)。”這樣詮釋就比較妥當。用今天的話說,《孝經》就是“關
孝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書 11 於孝的道理”、“行孝的方法”的意思。《吕氏春秋》已引用了孝 經>這一名稱,可見它在戰國時甚至在最早成書時固已有之,並 不是後代將它奉爲經典後才加上去的。 二、《孝經》的今文和古文、 鄭注和孔傳 戰國時期,秦國用“籀文”(大篆),而東访六國各有自已的文 字,漢代人稱之爲“古文”。先秦儒家典籍,多用“古文”書寫流 傳,在秦代披禁絶,至漢代復出,成爲一般讀書人都不懂的玩意。 一些學者用當時流行的小篆或隸書轉绿或抄寫這些典籍,於是 便有了“今文”本。學習研究與傳布不同的文本,.便成爲不同的 學派。《孝經》也有今文和古文之别,今文有鄭注,古文有孔傅, 歷史上鬥争十分激烈。 今文《孝經》,據<隋書·經籍志說: 遭桊焚書,爲河間人顏芝所藏。漠初,芝子貞出之,凡 十八章,而長系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詹、諫議大夫翼奉、安 昌侯張禹皆名其學。 《漢書·藝文志》裹没有顏芝藏青、顏貞出之等説法。κ隋志》又說: 至劉向典校經籍,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 爲定。鄭注、馬融並爲之注。又有鄭氏注,相傳或云鄭玄, 其立義與玄所注餘書不同,故疑之。 今文《孝經經過劉向整理後,才確定了後代流行本的規模。而 古文《孝經,據<漢書·藝文志》和<說文解字·敘》説,武帝時, 魯恭王得之於孔子故居的墙壁之中,同時發現的還有<尚書》、 《論語)、《禮記》等數十篇古文典籍。許慎之子許冲在《上詐慎
12 幸經譯注 <説文解字)表>裹却説: 慎又學《孝經)孔氏古文説。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 魯國三老所款。建武時,給事中議郎衛宏所校,皆口傳,官 無其說,謹撰具一篇併上。 段玉裁在説文解字注》裹解釋説,這是因爲漢武帝時發現的壁 中書,孔安國只款出了古文《尚書》一種,所以才有昭帝時魯國三 老獻古文孝經》之事。 《漢志》又收绿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顏師古 注日:“割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爲二也,《曾子敢問章爲 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最早提到孔安國爲古文《孝經作停 的是王肅的《孔子家語後序》。而後,隋志》也記载了孔傳流傅 的情况: 又有古文《孝经,與古文尚書同出,…孔安國高之 傅。…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並立國事,而安國之本,亡 於梁亂。陳及周、齊,唯傅鄭氏。至隋,秘書監王劭於京師 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炫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於 人間,渐聞朝廷,後遂著令,奥鄭氏並立。儒者誼諠,皆云炫 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秘府又先無其書。 闕於《孝經》今文奥古文,鄭注奥孔傳的一次大論爭發生在唐朋 元七年(公元719)。當時,唐玄宗韶令羣儒質定《孝經。左庶子 劉知幾主張行用古文,列舉了“十二驗(證據)”,駁斥了鄭玄注 《孝經之說,提出“行孔廢鄭,於義爲允”。國子祭酒司馬貞則羅 列孔傳“文句凡鄙,不合經典”的若干例證,認爲是近儒妄作,不 能揚孔抑鄭,要求“鄭注與孔傅,依舊俱行”。結果,玄宗最後裁 定:“鄭仍舊行用,孔注傅習者稀,亦存繼绝之典(6)。” 這場論戰以後,開元十年(公元712),唐玄宗参用孔傳、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