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奢 3 3.曾子門人說。宋人胡寅锐:“曾子問孝於仲尼,退而奥門 弟子言之,門弟子類而成書。”(朱彝尊《經義考》卷二二二) 4.子思說。宋人馮椅說:“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語乃 稱字,是書(指《孝經)當成於子思之手。”(王應麟《困學 紀聞》) ··5.孔子門人說。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序説:“故孔子與 曾參論孝,而門人書之,謂之《孝經》。” 6,齊魯間儒者説。朱熹説:“《孝經獨篇首六、七章爲本經, 其後乃傳文,然皆齊魯閥陋儒篡取《左氏諾書之語爲之,至有全 然不成文理處。”(經義考》卷二二二) ,:7.孟子門人說。近人王正己<孝經今考)說:“總之《孝經的 内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經》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門弟 子所著的。”(《古史辨》第四册) 8.漢儒説。姚際恒《古今僞書考》說:“按,是書來歷出於漢 儒,不惟非孔子作,並非周秦之言也。” 這八種説法,反映了《孝經,真僞之争中兩種完金對立的觀 黜。前五種説法,還都是把《孝經》作爲上古之書在討输它的作 者問題,除了“子思説”理由太片面,其他意見多從《孝經的内容 推测得來,都可備一說。後三種锐法,都把<孝經》看成是後人编 撰之書,當然就是僞書。還有一種折衷意見說,先秦雎然隨實有 《孝經》,但因文簡義淺,傅誦者甚少,經秦始皇焚書坑儒,遂告绝 亡。到漢初,有些儒生利用<吕氏春秋,引用過的《孝經文字,雜 糅先秦各書,僞篡成今本《孝經(1)。需要指出的是,指斥孝 經,是僞書的人,都是使用傳统的辨僞學方法而得出這一結論 的。根據這種方法,被視爲僞書的古籍多到不可勝數。特别是 近代“疑古派”的先生們更將這種方法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幸經譯注 他們的“辨僞”大帚幾乎要把早期的古籍都掃進僞書的行列中。 然而,自七十年代以來,地下出土的大量的殿圆、桊、漢簡帛文潜 的整理成果,却從根本上動摇了這舊有的方法和舊日的结論。近 來,已有學者利用豐富的地下發現對古書的年代進行了“再認 識”(2)。他們指出,古書往往不題撰人,並没有概念明確的作 者,許多古籍非成於一時,又非出於一手,有些古籍又經過後人 整理,甚至也有附益和增飾,儘管如此,也不能把這些古籍斥爲 僞作。他們認爲,根據出土發現總结得出的關於古善的這些知 識,已證明傅統辨僞學所定判别真僞的標準大多不能成立。筆者 有幸参加了部份簡帛文書的整理工作,我是完全赞同道些學者 的看法的。實跷告訴我們,輕易否定古籍的態度是很不妥當的。 《孝經,記截了孔子向曾參講述孝道的言論,上古時没有後 代那樣的著作意識,講述就是一種創作。孔子當然是<孝經》作 者。但是,孔子最初的講述可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比較口語 化的,他的學生把這些言論記绿下來,歸纳整理,甚至還進行過 文字上的潤飾、加工。最初做這項工作的可能是曾參,後來是曾 参的學生,因此,文中曾參也被稱爲“曾子”。從這個意義上説, 孔子、曾子和他的學生(或學生的學生)都是<孝經的作者。 《孝經的成書,至遲不晚於公元前241年,這一年《吕氏春 秋>修成,其中引用了《孝經文字。袋微篇云: 《幸經>日:“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贵也;滿而不港,所以 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 這一段引文見於《孝經·諸侯章,文字全同。又,《孝行覽云: 故爱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愛敬盡於事 親,光耀加於百姓,究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這一段奥《孝經·天子章》值在個别文字上有出入,顒然也出自
幸經譯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書 《孝經。所以,汪中經義知新記》說:“《孝行》、《察微》二篇並引 《孝經》,則孝經爲先秦古籍明。” 有人指出,《孝經》與《荀子》、《左傅、孟子》等書文字内容 有雷同之處,乃是《孝經》抄襲了這幾種書。這個問題需要分析。 先看與:左傳》有關的幾個例子。《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吉也聞諸先大夫子座日:“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 《孝經·三才章)云: 子日:“夫孝,天之經也,地之菱也,民之行也。天地之 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 《左傳>宜公十二年: 士貞子諫日:“…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 過……” 《孝經·事君章云: 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左傅》文公十八年: 季文子使大夫克對日:“…以訓則昏,民無則焉。不 度於善,而皆在於凶德。” 《孝經·聖治章云: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公德。 《左停襄公三十一年: 北官文子對日:“…故君子…進退可度,周旋可則, 容止可靓,作事可法,德行可象…” 《孝經·聖治章》云: 君子則不然,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靓,進退可 度n
6 孝經譯注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的《左傅》有關文字,全是當時的名臣名言, 這些言論也會通過一定的媒證在社會上傅播,也可能載入官方 的“史記”,因此其他人就有可能借用或發揮。這襄並不存在誰 抄襲誰的問題,而是《左傅》與《考經》有着共同的史實爲依據。 再看與《荀子》有闕的一例。《荀子·子道篇日: 魯哀公間於孔子日:“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 ·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子貢日: “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日: “…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不削,千乘之國,有 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 毁;父有爭子,不行無橙;士有爭友,不爲不義。故子從父, 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蕃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孝經·諫静章》云: 曾子日:“…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日:“是 何言奥!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 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 人,雎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 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諫静章》的這些話,曾被當作《孝經》是僞書的“證據”。姚際恒 《古今偶書考》說:“孔子日:‘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速, 勞而不怨。’多少低徊曲折!今《諫静章》云:父有爭子,故當不 義,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焉孝乎?’义何徑直而 且傷於激也!其言絶不倫類。”而《荀子·子道篇》的文字,不正 是從另一個方面旁證《諫静章》確是孔子的觀點嗎!《荀子》記的 是孔子與子貢的對話,《諫静章》記的是孔子奥曾子的對話,兩個 對話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分析起來存在着多可能一可能
孝經器注。孝經是怎樣的一本書 孔子有不同的講法,可能學生轉述、傳習中造成了差别,可能整 理方式不同而出現了差異,等等。總之,只要我們對上古書籍成 書的過程和特點有了正確的理解,就不會對這樣的兩種又相同 又不相同的傅本大鷔小怪。 《孝經》與《孟子》似乎也有些聯繁。清人陳禮《東塾讀書記》 說:“《孟子》七篇中,多與《孝經》相發明。”《孟子》奥《孝經》相 似之處,主要是論述問题的“格式”。如《孟子·離婁上》云: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諾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 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證。 孝經》前數章正是按照這個順序和格式排定的,説到天子之孝, “刑於四海”,諸侯之孝,“保其社稷”;卿、大夫之孝,“守其宗廟”, 庶人之孝,“謹身節用”。 又,同章云: 孟子日:“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天下、國、家、身,《孝經》基本上是這種格式,《諫静章説,天子不 失天下,諸侯不失其國,大夫不失其家,父身不陷於不義;《孝治 章》也大抵如此。如何解釋這種聯繁。舊日的考證就把《孝經》 看成是孟子的學生所作,而我們認爲,這只能看成《孝經>在《孟 子>成善前後也有過一次潤飾、加工的整理,因此留下了那個時 代的一些特徵。清人任大椿<孝經本義·序》說:“《孝經》一書, 孔子爲曾氏而作,而曾氏門人次而成之者也。…再傅至孟子, 復推明是書以昭後世。”(《有竹居集》卷八)他注意到孟子與《孝 經的關係是對的,但說孟子“推明是書”却缺乏根據。實際上, 《孟子》思想奥《孝經》的一些觀點並不一致。那麽,在《孟子>成 書前後,對<孝级進行過整理工作的人是誰呢?我們推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