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值。q~△B/△q的关系线本处省略。 03计算2/K时,在直线上取点的位置与计算结果有无关系?为什么? 答:无关系。Δθ/Δ=2q/K+2q/K是一条直线,斜率为2/K直线确定后,该线斜率是定值。 0为什么可与△B/△q关系线画在方格纸上?而△p~K的关系线却标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 答:因为q~△/Aq的数值与~K比较不大,所以前者可在方格纸上标绘,后者应在双对数坐 标纸上标绘 5讨论实验结果,应重点分析、解决什么问题 答:(1)实验中不合常规的实验现象:(2)实验结论合不合理。找出原因;(3)产生误差的原 因,找出改进的的办法。 真空过滤时,过滤速度随真空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答:过滤速度随真空度增大面增大。因真空度越大,绝压越小而压强差越大。即过滤的推动力越 大,所以过滤速度随之增加。 什么叫恒压过滤?它与真空有什么关系? 答:恒压过滤是在恒定压强差下进行的过滤。恒压过滤时,滤饼不断变厚致使阻力逐渐增加, 但因推动力作4p恒定,因而过滤速率逐渐变小。恒压过滤,系统真空度不变,因只有这样 压强差才能恒定 8恒压过滤时,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过滤速率如何变化? 答: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滤饼不断变厚致使阻力逐渐增加,因而过滤速率逐渐变小。 09过滤完毕,为什么必须把吸滤器冲洗干净? 答:过滤完毕,吸滤器上的滤饼或残渣是湿的,还比较容易冲洗。如果隔一段时间,滤渣干了既 堵塞了介质的孔隙,又牢牢粘附在吸滤器内,影响下次操作 C恒压过滤时,如何保证溶液的浓度不变? 答:①把抽滤瓶中的水倒回滤浆槽中。②及时补充点清水。③滤渣(滤饼)必须倒回滤浆槽中 实验4气~汽对流传热实验 (1)为什么向电加热釜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以上? 答:避免干烧,造成加热管损坏 (2)为什么一面向电加热釜中加水一面要观察液位计? 答:防止水量不够或水量太多溢出。 (3)为什么向保温瓶中加冰水混合物? 答:保证冷端补偿热电偶恒为0摄氏度。 (4)为什么将数字电压表预热? 答: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5)为什么待水沸腾5分钟后,才可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 答:为使系统的换热充分恒定 (6)为什么实验结束先关电压表,5分钟后再关鼓风机? 答:让鼓风机输送的冷气将系统中的热量尽快带走,恢复常温 (7)为什么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准数关联式近似为一条直线? 答:因为只有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才能将非线性的准数关联式转化为线性关系 (8)什么情况下用双对数坐标系作图? 答:(1)测量的数据范围大。(2)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函数关系为线性关系 (9)气-汽换热的结果是什么? 6
6 均值。 q ~ q的关系线,本处省略 。 ⒀ 计算 2 K 时,在直线上取点的位置与计算结果有无关系?为什么? 答:无关系。 q = 2q K + 2qe K 是一条直线,斜率为 2 K 直线确定后,该线斜率是定值。 ⒁ 为什么 q 与 q 关系线画在方格纸上?而Δp~K 的关系线却标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 答:因为 q ~ q 的数值与 p ~ K 比较不大,所以前者可在方格纸上标绘,后者应在双对数坐 标纸上标绘。 ⒂ 讨论实验结果,应重点分析、解决什么问题? 答:(1)实验中不合常规的实验现象;(2)实验结论合不合理。找出原因;(3)产生误 差的原 因,找出改进的的办法。 ⒃ 真空过滤时,过滤速度随真空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答:过滤速度随真空度增大面增大。因真空度越大,绝压越小而压强差越大。即过滤的推动力越 大,所以过滤速度随之增加。 ⒄ 什么叫恒压过滤?它与真空有什么关系? 答:恒压过滤是在恒定压强差下进行的过滤。恒压过滤时,滤饼 不断变厚致使阻力逐渐增加, 但因推动力作 p 恒定,因而过滤速率逐渐变小。恒压过滤,系统真空度不变,因只有这样 压强差才能恒定。 ⒅ 恒压过滤时,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过滤速率如何变化? 答: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滤饼不断变厚致使阻力逐渐增加,因而过滤速率逐渐变小。 ⒆ 过滤完毕,为什么必须把吸滤器冲洗干净? 答:过滤完毕,吸滤器上的滤饼或残渣是湿的,还比较容易冲洗。如果隔一段时间,滤渣干了既 堵塞了介质的孔隙,又牢牢粘附在吸滤器内,影响下次操作。 ⒇ 恒压过滤时,如何保证溶液的浓度不变? 答:①把抽滤瓶中的水倒回滤浆槽中。②及时补充点清水。③滤渣(滤饼)必须倒回滤浆槽中。 实验 4 气~汽对流传热实验 ⑴ 为什么向电加热釜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以上? 答:避免干烧,造成加热管损坏 ⑵ 为什么一面向电加热釜中加水一面要观察液位计? 答:防止水量不够或水量太多溢出。 ⑶ 为什么向保温瓶中加冰水混合物? 答:保证冷端补偿热电偶恒为 0 摄氏度。 ⑷ 为什么将数字电压表预热? 答: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⑸ 为什么待水沸腾 5 分钟后,才可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 答:为使系统的换热充分恒定。 ⑹ 为什么实验结束先关电压表,5 分钟后再关鼓风机? 答:让鼓风机输送的冷气将系统中的热量尽快带走,恢复常温。 ⑺ 为什么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准数关联式近似为一条直线? 答:因为只有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才能将非线性的准数关联式转化为线性关系。 ⑻ 什么情况下用双对数坐标系作图? 答:(1)测量的数据范围大。(2)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函数关系为线性关系。 ⑼ 气-汽换热的结果是什么?
答:冷空气变成热空气;水蒸气变为冷凝水 00为什么在套管换热器上安装有一通大气的管子? 答:为使不凝性的气体排出 D实验中使用的孔板流量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答:设计原理是柏努利方程 ④D使用孔板流量计时应注意什么? 答:不要超出测量范围。 3对组成孔板流量计的U形管中的指示液有何要求? 答:不与被测流体反应,互溶 040所测压差与U形管的粗细有无关系? 答:没关系。 5所测压差与U形管中的指示液的密度有无关系 答:有关系。 0压差与U形管中的指示液的高度差有无关系 答:有关系 旁路阀中的空气流量与传热管中的空气流量的关系是什么? 答:反比关系 ⑩⑧为什么每改变一次流量都要等5-6分钟才能读取数据? 答:为使系统的换热充分恒定。 09本实验是由哪几大装置组成? 答:空气鼓风系统,热交换器,温度控制与测量系统,流量测量系统 C准数关联式Nu= ARe pr应用范围? 答:(1)流体无相变,(2)在圆形直管内流动,(3)作强制湍流 实验5精馏塔的操作和塔效率的测定 (1)在求理论板数时,本实验为何用图解法,而不用逐板计算法? 答:相对挥发度未知,而两相的平衡组成已知 (2)求解q线方程时,C,Y,需用何温度? 答:需用定性温度求解,即:I=(t+b)/2 (3)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瀑沸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溶液瀑沸?如何处理? 答:①初始加热速度过快,出现过冷液体和过热液体交汇,釜内料液受热不均匀 ②在开始阶段要缓慢加热,直到料液沸腾,再缓慢加大加热电压。 ③出现瀑沸后,先关闭加热电压,让料液回到釜内,续满所需料液,在重新开始加热。 (4)取样分析时,应注意什么? 答:取样时,塔顶、塔底同步进行。分析时,要先分析塔顶,后分析塔底,避免塔顶乙醇大量挥 发,带来偶然误差。 (5)写出本实验开始时的操作步骤。 答:①预热开始后,要及时开启塔顶冷凝器的冷却水,冷却水量要足够大。 ②记下室温值,接上电源,按下装置上总电压开关,开始加热 ③缓慢加热,开始升温电压约为40~50伏,加热至釜内料液沸腾,此后每隔5~10min 升电压5Ⅴ左右,待每块塔板上均建立液层后,转入正常操作。当塔身岀现壁流或塔顶 冷凝器出现第一滴液滴时,开启塔身保温电压,开至150V,整个实验过程保持保温电 压不变 ④等各块塔板上鼓泡均匀,保持加热电压不变,在全回流情况下稳定操作20min左右,用注射器
7 答:冷空气变成热空气;水蒸气变为冷凝水。 ⑽ 为什么在套管换热器上安装有一通大气的管子? 答:为使不凝性的气体排出。 ⑾ 实验中使用的孔板流量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答:设计原理是柏努利方程。 ⑿ 使用孔板流量计时应注意什么? 答:不要超出测量范围。 ⒀ 对组成孔板流量计的 U 形管中的指示液有何要求? 答:不与被测流体反应,互溶。 ⒁ 所测压差与 U 形管的粗细有无关系? 答:没关系。 ⒂ 所测压差与 U 形管中的指示液的密度有无关系? 答:有关系。 ⒃ 压差与 U 形管中的指示液的高度差有无关系? 答:有关系。 ⒄ 旁路阀中的空气流量与传热管中的空气流量的关系是什么? 答:反比关系。 ⒅ 为什么每改变一次流量都要等 5-6 分钟才能读取数据? 答:为使系统的换热充分恒定。 ⒆ 本实验是由哪几大装置组成? 答:空气鼓风系统,热交换器,温度控制与测量系统,流量测量系统。 ⒇ 准数关联式 Nu=ARem Pr0.4 应用范围? 答:(1)流体无相变,(2)在圆形直管内流动,(3)作强制湍流 实验 5 精馏塔的操作和塔效率的测定 ⑴ 在求理论板数时,本实验为何用图解法,而不用逐板计算法? 答:相对挥发度未知,而两相的平衡组成已知。 ⑵ 求解 q 线方程时,Cp,m,γm 需用何温度? 答:需用定性温度求解,即: t = (tF + t b ) 2 ⑶ 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瀑沸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溶液瀑沸?如何处理? 答;① 初始加热速度过快,出现过冷液体和过热液体交汇,釜内料液受热不均匀。 ② 在开始阶段要缓慢加热,直到料液沸腾,再缓慢加大加热电压。 ③ 出现瀑沸后,先关闭加热电压,让料液回到釜内,续满所需料液,在重新开始加热。 ⑷ 取样分析时,应注意什么? 答:取样时,塔顶、塔底同步进行。分析时,要先分析塔顶,后分析塔底,避免塔顶乙醇大量挥 发,带来偶然误差。 ⑸ 写出本实验开始时的操作步骤。 答:①预热开始后,要及时开启塔顶冷凝器的冷却水,冷却水量要足够大。 ②记下室温值,接上电源,按下装置上总电压开关,开始加热。 ③缓慢加热,开始升温电压约为 40~50 伏,加热至釜内料液沸腾,此后每隔 5~10min 升电压 5V 左右,待每块塔板上均建立液层后,转入正常操作。当塔身出现壁流或塔顶 冷凝器出现第一滴液滴时,开启塔身保温电压,开至 150 V,整个实验过程保持保温电 压不变。 ④等各块塔板上鼓泡均匀,保持加热电压不变,在全回流情况下稳定操作 20min 左右,用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