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本章小结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 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 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 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 设理论,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口思考题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2.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3.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口阅读书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 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 社2013年版。 21
21 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 本章小结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 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 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 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 设理论,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思考题 1.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2. 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3. 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 阅读书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 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 2.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 3.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 社 2013 年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从弱 到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为什么能在其他各种势力和主义 都失败的情况下,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能一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什么能走出“山沟沟”、走向全国执政? 这一个又一个“为什么能”的答案,就蕴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中。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不了解近代中国国情,不 了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便不可能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也就无法正 确领导中国革命。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 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① 1.近代中国国情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鸦片战争后,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也有别 于资本主义社会,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 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不能使中国发 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一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 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 占据着明显优势。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尽管有了某些发展,并在 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较大作用,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①《毛泽东透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1年版,第633页。 22
2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从弱 到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为什么能在其他各种势力和主义 都失败的情况下,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能一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什么能走出“山沟沟”、走向全国执政? 这一个又一个“为什么能”的答案,就蕴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中。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不了解近代中国国情,不 了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便不可能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也就无法正 确领导中国革命。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 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① 1. 近代中国国情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鸦片战争后,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也有别 于资本主义社会,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 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不能使中国发 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 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 占据着明显优势。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尽管有了某些发展,并在 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较大作用,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33 页
加之受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没有 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封建 社会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尽管被推翻了,但并未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代之而 起的先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整个社会呈现出典型的半封建性。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 地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但操 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国实际上处 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加上幅员辽阔、 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由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 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当时世 界少有的。整个中国实际上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诸多社 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前提。 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 本转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 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俄因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 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23
23 加之受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没有 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封建 社会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尽管被推翻了,但并未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代之而 起的先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整个社会呈现出典型的半封建性。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 地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但操 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国实际上处 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加上幅员辽阔、 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由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 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当时世 界少有的。整个中国实际上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诸多社 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前提。 2.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 本转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 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 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十月革命不仅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觉醒,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觉醒,并且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 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中国的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 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 新阶段。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与之同时,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以五四运动为开端, 近代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领导革命的是无产阶级,指导革命的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和指导理论,都从根本上有别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不仅如此,这种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也大不相同, 它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是要造成各革命阶级在 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联合专政,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为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做准备。但它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相同,它只推翻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而不破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 主义成分。这样的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 革命。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需要, 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了民族复兴, 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 24
24 十月革命不仅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觉醒,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觉醒,并且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 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中国的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 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 新阶段。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与之同时,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以五四运动为开端, 近代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领导革命的是无产阶级,指导革命的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和指导理论,都从根本上有别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不仅如此,这种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也大不相同, 它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是要造成各革命阶级在 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联合专政,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为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做准备。但它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相同,它只推翻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而不破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 主义成分。这样的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 革命。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需要, 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1.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了民族复兴, 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
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太平天国 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进行了 次次抗争和艰辛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 所有的斗争和探索终究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 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 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 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 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换言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 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 理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教训的深刻总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是通过革命的实践,经过了从没有经验 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经过逐步地 克服盲目性,在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再到达自由王国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 过程。在党的幼年时期,由于缺乏领导革命的实践经验,加之理论上的不成熟, 在革命的领导权、武装斗争、革命道路等问题上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在革 命的实践斗争中犯过一些错误,走过一些弯路。但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 教训,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性,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尤其是经历了大革命的 失败及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的经 验教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革命不断向前发 展。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历经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 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趋于成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理论。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文伟大胜利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017年版,第13页 25
25 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①。太平天国 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 次次抗争和艰辛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 所有的斗争和探索终究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 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 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 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 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换言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 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 理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教训的深刻总结。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是通过革命的实践,经过了从没有经验 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经过逐步地 克服盲目性,在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再到达自由王国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 过程。在党的幼年时期,由于缺乏领导革命的实践经验,加之理论上的不成熟, 在革命的领导权、武装斗争、革命道路等问题上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在革 命的实践斗争中犯过一些错误,走过一些弯路。但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 教训,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性,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尤其是经历了大革命的 失败及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的经 验教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革命不断向前发 展。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历经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 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趋于成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理论。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