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88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88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0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92 第四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94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94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95 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97 第五节建设美骊中国.199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9 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200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1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5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5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205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206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7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209 一、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孜革.209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210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212 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 214 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21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15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215 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 .217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217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18 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219
V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88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88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0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92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94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94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95 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97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199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9 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200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5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5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205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206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7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209 一、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209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210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212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214 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21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15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215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217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217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18 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219
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24 第一节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224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 .224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225 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227 第二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31 一、坚持富国和猫军相统一 231 二、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232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36 第一节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36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36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38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240 第二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42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潘 242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245 三、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46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249 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249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4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50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52 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54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54 二、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55 三、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257 结束语坚定“四个自信”放飞青春梦想.260 6
VI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24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224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 ·····················································224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225 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227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31 一、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231 二、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232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36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36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36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38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240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42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242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45 三、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46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249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249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4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50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52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54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54 二、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55 三、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257 结束语 坚定“四个自信” 放飞青春梦想···········································260
前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自诞 生以来就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①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 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救中国、 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 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 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可歌 可泣的斗争,进行各式各样的尝试。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 败,又一次次奋起,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 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 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 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面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 的三座大山,中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以主观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 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时代课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又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一10页 1
1 前 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自诞 生以来就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①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 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救中国、 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 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 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可歌 可泣的斗争,进行各式各样的尝试。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 败,又一次次奋起,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 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 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 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 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面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 的三座大山,中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以主观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 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时代课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又 ①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9—10 页
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 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 革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 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 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 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 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 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是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 党集体智慧的结品。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 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 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 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 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 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 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 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 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 跃.伟大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也走过一段弯路 2
2 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 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 革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 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 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 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 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 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是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 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 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 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 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 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 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 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 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 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 跃。伟大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也走过一段弯路
党和国家也曾因此遭遇过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曲折。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以 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国 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鲜明地回 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 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 的中国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新征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1989年发 生严重政治风波。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 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 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 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 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 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 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3 党和国家也曾因此遭遇过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曲折。 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以 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国 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鲜明地回 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 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 世纪 的中国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新征程。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 1989 年发 生严重政治风波。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 21 世纪。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 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 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 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 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 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 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