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常体温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温 370°C (363~37.2°C) 腋温 36.5°C (36.0~37.0°C) 肛温 37.5°C (36.5~37.7°C)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腋温 肛温 37.0℃ 36.5℃ 37.5℃ (36.3~37.2℃) (36.0~37.0℃) (36.5~37.7℃) (四)正常体温
●通常: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温度可用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来表示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换算公式为 °F=C×9/5+32 ●℃C=(F-32)×5/9
⚫ 通常: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温度可用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来表示。 ⚫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换算公式为: ⚫ ℉=℃×9/5+32 ⚫ ℃=(℉-32)×5/9
(五)影响体温的因素: (1)昼夜差异 (2)年龄 (3)性别 (4)肌肉活动 °(5)进食活动等
⚫ (五)影响体温的因素: ⚫ (1)昼夜差异 ⚫ (2)年龄 ⚫ (3)性别 ⚫ (4)肌肉活动 ⚫ (5)进食活动等
体温异常的观察和护理 °(-)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 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 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 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C以 上者可称为发热
二.体温异常的观察和护理 ⚫ (一)体温过高 ⚫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 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 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 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 上者可称为发热
1体温升高的原因: 发热原因甚多,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 可以分为: ●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 等外因性致热源进入体内所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性物质的吸收所致、 变态反应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 中枢性发热等
⚫ 1.体温升高的原因: ⚫ 发热原因甚多,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 可以分为: ⚫ 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 等外因性致热源进入体内所引起的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性物质的吸收所致、 变态反应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 中枢性发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