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第一讲美学与生活 美学从何处来。人类从蛮荒中走来,穿过由危险、陷阱、无知、黑暗构成的道 路,走向未知的、不确定的、无尽的未来…人类就象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有谁陪伴着 这孤独的旅行者呢?是什么支撑着这孤独的旅行者呢?是人类自身的生命之光。这种 生命之光,就是人类历史的根基,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根基。对审美活动及其本质规 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就是美学 作为审美活动的生命之光,陪伴人类一路走来,这就是照亮历史道路的根本力 量。 、人的生物本义,人是动物的一员,这是人化的起点。 三、人的文化建构,被文化成人的方式,诗性感悟和推理教化 四、人的审美还原,从理性化与编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和谐的自身 五、生存的风格选择,陶冶性情的自我多样选择造成慰藉心灵的不同生存方 式 第二讲美学的形成和学科定位 美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奴隶制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美与艺 术问题的哲学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思考美的。提出“美在数理”的音乐美、人体美。毕达哥 拉斯主义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 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
讲义 第一讲美学与生活 美学从何处来。人类从蛮荒中走来,穿过由危险、陷阱、无知、黑暗构成的道 路,走向未知的、不确定的、无尽的未来…人类就象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有谁陪伴着 这孤独的旅行者呢?是什么支撑着这孤独的旅行者呢?是人类自身的生命之光。这种 生命之光,就是人类历史的根基,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根基。对审美活动及其本质规 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就是美学。 一、作为审美活动的生命之光,陪伴人类一路走来,这就是照亮历史道路的根本力 量。 二、人的生物本义,人是动物的一员,这是人化的起点。 三、人的文化建构,被文化成人的方式,诗性感悟和推理教化。 四、人的审美还原,从理性化与编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和谐的自身。 五、生存的风格选择,陶冶性情的自我多样选择造成慰藉心灵的不同生存方 式。 第二讲美学的形成和学科定位 美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奴隶制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美与艺 术问题的哲学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思考美的。提出“美在数理”的音乐美、人体美。毕达哥 拉斯主义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 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
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匹阿斯》第一次试图给“美”下定义,即追寻美的本质。从 母马、汤罐、小姐、竖琴四类事物的概括中提出“美就是美本身。”区分美和美的东 西,提岀美的本质问题。把美的硏究从感性经验领域,推进到概念和超验的领域。 亚里土多德的《诗学》是最早对艺术美学进行哲学思考的经典著作之一。提出艺 术净化理论 、美学学科的形成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 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门开始确立起来。 1、维柯对“诗性智慧”的发现 维柯(意大利1668-1744)代表作《新科学》他认为相对于逻辑推断的智慧,人类 还有另外一种智慧,比逻辑推理的智慧更原始、更根本,也更重要,这是一种“诗性 的智慧”诗性的智慧先于知性,后于感觉。是人类一切文化的起源。诗性的智慧的两 个基本规则:其一是以己度物的隐喻,把人当作衡量万物的尺度。其二是形成想象性 的类概念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1762)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这个术语(其 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建议应 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这门新的科学即美学。 3、康德对美学学科的界定 康德(1724-1804)的美学理论集中在《判断力批判》一书当中。在论述关于趣味 判断和目的判断的区别的基础上,提出趣味判断的四个原则:超功利性;无概念的普 遍有效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规律的合规律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 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
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匹阿斯》第一次试图给“美”下定义,即追寻美的本质。从 母马、汤罐、小姐、竖琴四类事物的概括中提出“美就是美本身。”区分美和美的东 西,提出美的本质问题。把美的研究从感性经验领域,推进到概念和超验的领域。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最早对艺术美学进行哲学思考的经典著作之一。提出艺 术净化理论。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 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门开始确立起来。 1、维柯对“诗性智慧”的发现 维柯(意大利1668-1744)代表作《新科学》他认为相对于逻辑推断的智慧,人类 还有另外一种智慧,比逻辑推理的智慧更原始、更根本,也更重要,这是一种“诗性 的智慧”诗性的智慧先于知性,后于感觉。是人类一切文化的起源。诗性的智慧的两 个基本规则:其一是以己度物的隐喻,把人当作衡量万物的尺度。其二是形成想象性 的类概念。 2、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1762)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这个术语(其 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建议应 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这门新的科学即美学。 3、康德对美学学科的界定 康德(1724-1804)的美学理论集中在《判断力批判》一书当中。在论述关于趣味 判断和目的判断的区别的基础上,提出趣味判断的四个原则:超功利性;无概念的普 遍有效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规律的合规律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 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
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 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 二、美学的定位 (一)美学不是自然科学 近代西方,有一些美学家曾试图从自然科学层面上研究美学。主张“自下而 上”地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对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和对象的审美属性进行定量分 析。 (二)美学不能定位于社会科学 美学从个人的心理活动、文化承续关系、价值理想等方面,去发现美、审美之于 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在社会科学所侧重的社会结构或社会系统上,个人 只是以其具体的社会功能性而得到肯定,人、人的主体性及其内在结构和文化价值的 历史承续与变迁,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是被抽象掉的——这种“抽象”对于社会科学而 言,是合理而必然的。但在美学中,人作为存在主体则获得了具体化;人不仅是社会 的存在、类的存在,更是一种活生生的、体现为个人生命活动和价值体验的存在。美 学研究就是要从人的活动本身出发,观照、理解人的生命存在,进而阐释人生的整体 意义、精神价值 (三)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以人本身的生命存在和活动为本体,要从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个 性与传统的矛盾之中,通过历史具体地探讨人类群体和个人创造文化的过程,达到对 人生整体意义和人类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把握,进而探究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并开辟人 类生活新的价值领域。 美学则以研究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为核心,不仅始终不能脱离 感性形态,而且还总是保留着某种阐释上的模糊性、体验性和多义性 第三讲美学研究的对象
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 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 二、美学的定位 (一)美学不是自然科学 近代西方,有一些美学家曾试图从自然科学层面上研究美学。主张“自下而 上”地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对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和对象的审美属性进行定量分 析。 (二)美学不能定位于社会科学 美学从个人的心理活动、文化承续关系、价值理想等方面,去发现美、审美之于 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在社会科学所侧重的社会结构或社会系统上,个人 只是以其具体的社会功能性而得到肯定,人、人的主体性及其内在结构和文化价值的 历史承续与变迁,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是被抽象掉的——这种“抽象”对于社会科学而 言,是合理而必然的。但在美学中,人作为存在主体则获得了具体化;人不仅是社会 的存在、类的存在,更是一种活生生的、体现为个人生命活动和价值体验的存在。美 学研究就是要从人的活动本身出发,观照、理解人的生命存在,进而阐释人生的整体 意义、精神价值。 (三)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以人本身的生命存在和活动为本体,要从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个 性与传统的矛盾之中,通过历史具体地探讨人类群体和个人创造文化的过程,达到对 人生整体意义和人类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把握,进而探究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并开辟人 类生活新的价值领域。 美学则以研究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为核心,不仅始终不能脱离 感性形态,而且还总是保留着某种阐释上的模糊性、体验性和多义性。 第三讲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当然有自己的特殊的研究对象。然而从美学史上看, 各个时代的美学家们对于美学研究范围的看法是并不一致的:而且直至目前,关于美 学的对象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仍在讨论中。 美学家们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主张 1、柏拉图研究美的本质 、黑格尔研究艺术中的美 3、狄德罗研究审美关系 4、克罗齐研究表现性活动。 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在美学基本观点上的分歧,另方面也 反映出美学这门科学还在形成和不断发展中;它所研究的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它与 其他科学(特别是艺术理论)的联系和区别还没有充分揭示出来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 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2、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 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 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 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上述各个方面在美学研究中,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但是各个方面的 问题又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有关美的研究和有关艺术的研究各有其相对的独 立性,而且对上述各方面的研究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美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当然有自己的特殊的研究对象。然而从美学史上看, 各个时代的美学家们对于美学研究范围的看法是并不一致的:而且直至目前,关于美 学的对象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仍在讨论中。 一、美学家们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主张 1、柏拉图研究美的本质 2、黑格尔研究艺术中的美 3、狄德罗研究审美关系 4、克罗齐研究表现性活动。 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在美学基本观点上的分歧,另方面也 反映出美学这门科学还在形成和不断发展中;它所研究的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它与 其他科学(特别是艺术理论)的联系和区别还没有充分揭示出来。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 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2、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 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 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 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上述各个方面在美学研究中,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但是各个方面的 问题又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有关美的研究和有关艺术的研究各有其相对的独 立性,而且对上述各方面的研究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四讲美学研究的方法 美学作为一门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的科学,一方面依赖于人们的审美活动、艺术 活动的实践,从理论上概括社会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又能够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社会 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推动艺术实践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力求系统地研 究客观现实的美的产生发展的规律、人对现实的审美的反映和作为这种反映的集中表 现的艺术的规律;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艺术发展的丰富经验,科学地阐明艺术的一般 规律,用以帮助和推动艺术的发展,是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前面我们说过,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的美学体系还有待完成,这意味着 要实现上述美学研究的任务,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学习和探索。在这里,方法问题特别 重要。只有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的美学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二、借助其它学科。 现象学哲学。一般认为现象学是一种新的意识理论或理性哲学,但是它与传统 哲学的意识或理性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对于传统哲学尤其是对于康德哲学而言,纯 粹理性从事于自身,而且它不可能有其他的事业;但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活动却有 其意识对象。作为现象学的基本原则“走向事情本身”,就是要显示绝对的自身给予 性,亦即自明性的东西,这通过中断自然主义的判断并借助于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而 实行。不过,绝对的自身给予性在胡塞尔那里曾发生了变化,早期是纯粹意识,它的 意向性构造着自身和它的对象;晚期则是与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不同的本原的生
第四讲美学研究的方法 美学作为一门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的科学,一方面依赖于人们的审美活动、艺术 活动的实践,从理论上概括社会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又能够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社会 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推动艺术实践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力求系统地研 究客观现实的美的产生发展的规律、人对现实的审美的反映和作为这种反映的集中表 现的艺术的规律;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艺术发展的丰富经验,科学地阐明艺术的一般 规律,用以帮助和推动艺术的发展,是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前面我们说过,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的美学体系还有待完成,这意味着 要实现上述美学研究的任务,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学习和探索。在这里,方法问题特别 重要。只有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的美学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二、借助其它学科。 1、现象学哲学。一般认为现象学是一种新的意识理论或理性哲学,但是它与传统 哲学的意识或理性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对于传统哲学尤其是对于康德哲学而言,纯 粹理性从事于自身,而且它不可能有其他的事业;但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活动却有 其意识对象。作为现象学的基本原则“走向事情本身”,就是要显示绝对的自身给予 性,亦即自明性的东西,这通过中断自然主义的判断并借助于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而 实行。不过,绝对的自身给予性在胡塞尔那里曾发生了变化,早期是纯粹意识,它的 意向性构造着自身和它的对象;晚期则是与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不同的本原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