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世界,存在问题直接显露出来。这种现象学的基本观点给予现代美学一种新的基 础 2、心理学 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和艺术是抒情的直觉。所谓直觉是心灵 的综合作用,是在概念形成之前的心理状态,但它是概念的基础。直觉就是表现,因 为直觉的活动能够表现所直觉的形象。不过这种表现作为纯粹想象不是为了传达,而 是为了自身,于是情感表现自身就是目的。直觉成为表现就是成为艺术,因此艺术不 是物理事实,不是概念和逻辑活动,也不是功利和道德活动。表现主义强调了直觉的 非理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它一方面将直觉审美化和艺术化,另一方面也将审美和艺 术直觉化。与表现主义的直觉理论不同,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考虑的不是某种心理元 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而是某种心理功能,亦即特定的心理态度对于审美和艺术 经验形成时所具有的影响。立普斯的移情说认为审美经验的构成既不在于对象自身, 也不在于情感自身,而在于人将主体情感移入对象。完形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既不是某 种本原性的心理事实,也不是某一特殊的心理态度,而是审美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3.符号学。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人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在此是指艺术品 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纯粹关系。而意味则是不同于一般日常情感的审美情 感,因此它消除了任何利害关系。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能激起这种审美情感的的纯 粹关系。于是艺术的本性不在于表达传统美学所规定的美,而在于创造出有意味的形 式,只要这样,即使所谓的丑也能激起审美情感。卡西尔认为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 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之作为人的本性。这正区分于形而上学的“人是理性的动物”, 因为符号活动自身就是显现,是外化的;但理性却是思想,是内在的。符号论美学反 对日常经验,强调艺术作为独特的审美经验,同时它也反对情感的自我表现,强调符 号的重要意义,这实际上克服了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各自具有的片面性 4、语言分析。对于语言分析来说,其基本原则就是从事思想的结构分析,但是思 想的研究严格地区分于思想的心理过程的研究,而且分析思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分析语 言。这实际上在瑞恰兹的语义学美学已经得到了自觉。他认为形而上学的美学的语义 含糊不清,对于美和艺术的本质探讨是没有意义的。他特别分析了一般关于美的十六
活世界,存在问题直接显露出来。这种现象学的基本观点给予现代美学一种新的基 础。 2、心理学 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和艺术是抒情的直觉。所谓直觉是心灵 的综合作用,是在概念形成之前的心理状态,但它是概念的基础。直觉就是表现,因 为直觉的活动能够表现所直觉的形象。不过这种表现作为纯粹想象不是为了传达,而 是为了自身,于是情感表现自身就是目的。直觉成为表现就是成为艺术,因此艺术不 是物理事实,不是概念和逻辑活动,也不是功利和道德活动。表现主义强调了直觉的 非理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它一方面将直觉审美化和艺术化,另一方面也将审美和艺 术直觉化。与表现主义的直觉理论不同,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考虑的不是某种心理元 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而是某种心理功能,亦即特定的心理态度对于审美和艺术 经验形成时所具有的影响。立普斯的移情说认为审美经验的构成既不在于对象自身, 也不在于情感自身,而在于人将主体情感移入对象。完形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既不是某 种本原性的心理事实,也不是某一特殊的心理态度,而是审美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3.符号学。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人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在此是指艺术品 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纯粹关系。而意味则是不同于一般日常情感的审美情 感,因此它消除了任何利害关系。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能激起这种审美情感的的纯 粹关系。于是艺术的本性不在于表达传统美学所规定的美,而在于创造出有意味的形 式,只要这样,即使所谓的丑也能激起审美情感。卡西尔认为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 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之作为人的本性。这正区分于形而上学的“人是理性的动物”, 因为符号活动自身就是显现,是外化的;但理性却是思想,是内在的。符号论美学反 对日常经验,强调艺术作为独特的审美经验,同时它也反对情感的自我表现,强调符 号的重要意义,这实际上克服了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各自具有的片面性。 4、语言分析。对于语言分析来说,其基本原则就是从事思想的结构分析,但是思 想的研究严格地区分于思想的心理过程的研究,而且分析思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分析语 言。这实际上在瑞恰兹的语义学美学已经得到了自觉。他认为形而上学的美学的语义 含糊不清,对于美和艺术的本质探讨是没有意义的。他特别分析了一般关于美的十六
种定义,指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因此只有对于语言进行了批判,才 能进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 5、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并不注重划分日常语言、逻辑语言和艺术语言,而是强调 语言结构的发现,而且主张这种结构的普遍性。这首先是语言学的(索绪尔),其次 是符号学的(巴特),最后是人类学的(列维一斯特劳斯)。索绪尔对语言进行了基 本的二元区分,即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历时和共时。尤其是关于能指和所指之 间的任意原则,能指和能指之间的差异原则形成了人们关于语言的一般观点。巴特认 为人们要理解符号组合的语言规则,从而理解密码,尤其是要接受可写文本的挑战, 以此改变自身的思维。与巴特不同,列维一斯特劳斯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般原则运 用到文化现象。他认为区别性的声音单位是文化和自然的分界线。 第五讲美学研究的目的//学期论文写作指导(略) 美学研究的目的 认识人的审美自由,把握理性的控制企图 2、理解人的完善,发掘感性关照的人生维度 3、培养审美能力,超越现代生活特别是网络生活的审美误区 4、创造美的生活。 参阅论文写作指导专著 选题、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论文书写修改 第六讲美的本质
种定义,指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因此只有对于语言进行了批判,才 能进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 5、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并不注重划分日常语言、逻辑语言和艺术语言,而是强调 语言结构的发现,而且主张这种结构的普遍性。这首先是语言学的(索绪尔),其次 是符号学的(巴特),最后是人类学的(列维-斯特劳斯)。索绪尔对语言进行了基 本的二元区分,即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历时和共时。尤其是关于能指和所指之 间的任意原则,能指和能指之间的差异原则形成了人们关于语言的一般观点。巴特认 为人们要理解符号组合的语言规则,从而理解密码,尤其是要接受可写文本的挑战, 以此改变自身的思维。与巴特不同,列维-斯特劳斯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般原则运 用到文化现象。他认为区别性的声音单位是文化和自然的分界线。 第五讲美学研究的目的//学期论文写作指导(略) 一、美学研究的目的 1、认识人的审美自由,把握理性的控制企图。 2、理解人的完善,发掘感性关照的人生维度。 3、培养审美能力,超越现代生活特别是网络生活的审美误区。 4、创造美的生活。 二、参阅论文写作指导专著。 选题、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论文书写修改。 第六讲美的本质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 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对美的本质不同理解和主 张 、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途径 关于美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有柏拉囹、普罗丁、康德、黑 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与此相对立的,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桕克、车尔尼雪 夫斯基等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 种是从精神世界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最终或者归结为客观理想、 绝对精神,或者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虽然它们在注意主观因素和揭示美的社 会性能方面有某些合理的因素,但是它们在哲学根本观点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 系。第二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来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 自然的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从而着重在事物的 感性特征和自然形式、结构、性能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规律,把美的本质最终归结为 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性能或属性。 真、善、美的联系和区别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 性。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美作为人改造世 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 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虽 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运用 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人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实现。就社会的规律来说,当人对 社会规律的自觉的掌握和运用表现为人改造社会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活 动就不仅是真的,同时也是美的。 和美与真的关系比较起来,美与善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关系。美以善为前 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人类的实践需要根本无关的东西,与人类维持 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根本无关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美虽然以善为前提,但美并不就 是善。善是人的实践活动或客观对象、事物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目的相一致,即实践活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 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对美的本质不同理解和主 张。 一、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途径 关于美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有柏拉囹、普罗丁、康德、黑 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与此相对立的,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柏克、车尔尼雪 夫斯基等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 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最终或者归结为客观理想、 绝对精神,或者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虽然它们在注意主观因素和揭示美的社 会性能方面有某些合理的因素,但是它们在哲学根本观点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 系。第二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来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 自然的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从而着重在事物的 感性特征和自然形式、结构、性能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规律,把美的本质最终归结为 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性能或属性。 二、真、善、美的联系和区别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 性。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美作为人改造世 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 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虽 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运用 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人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实现。就社会的规律来说,当人对 社会规律的自觉的掌握和运用表现为人改造社会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活 动就不仅是真的,同时也是美的。 和美与真的关系比较起来,美与善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关系。 美以善为前 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人类的实践需要根本无关的东西,与人类维持 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根本无关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美虽然以善为前提,但美并不就 是善。善是人的实践活动或客观对象、事物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目的相一致,即实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