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北省中考诗词赏析复习题 方官中学姓名 1.望岳2.钱塘湖春行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使至塞上5.江城子·密州出猎6.破阵 子(醉里挑灯看剑)7.天净沙·秋思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9赤壁1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 白日斜)11.行路难12观沧海13春望14.过零丁洋15.饮酒(结庐在人境)16.次北固山下17.渔 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18.山坡羊·潼关怀古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古代诗词阅读(见附录四)(2010年) 诗词默写 作者朝代相关作品注意诗词多的作家19篇古文涉及的作家 理解词义和句意。对词义的理解注意课本下边的注释或翻译书上相关词语的理解 划分朗读节奏。五言23岱宗/夫如何221大漠/孤烟/宜212造化/钟/神秀 七言43孤山寺北/贾亭西223山河/破碎/风飘絮, 欣赏词语和句子。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7~9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2分) 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9.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哲理?(2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文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 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
1 2011 年河北省中考诗词赏析复习题 方官中学 姓名 1.望岳 2. 钱塘湖春行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使至塞上 5. 江城子·密州出猎 6.破阵 子(醉里挑灯看剑) 7. 天净沙·秋思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赤壁 10.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 白日斜) 11.行路难 12.观沧海 13.春望 14.过零丁洋 15.饮酒(结庐在人境)16. 次北固山下 17. 渔 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18. 山坡羊·潼关怀古 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古代诗词阅读(见附录四)(2010 年) 诗词默写 作者朝代相关作品 注意诗词多的作家 19 篇古文涉及的作家 理解词义和句意。 对词义的理解注意课本下边的注释或翻译书上相关词语的理解 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 23 岱宗/夫如何 221 大漠/孤烟/直 212 造化/钟/神秀 七言 43 孤山寺北/贾亭西 223 山河/破碎/风飘絮, 欣赏词语和句子。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7~9 题。(5 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2 分) 8.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 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9.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哲理?(2 分)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文 ▲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高大雄伟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 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颍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 句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 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 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 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 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 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 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 荫下的白沙堤。 中心: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 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题解】:《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 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 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全文 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等。早莺新燕浅草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初、早、新、渐、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 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 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 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景,用_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 一句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 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 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 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二、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 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 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 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 荫下的白沙堤。 中心: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 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题解】:《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 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 822 年(长庆二年)的七月 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全文 ▲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早莺 新燕 浅草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 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 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 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 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 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风格豪放、想象丰富, 音律和谐,而且有时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 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 称,特别擅长七绝。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 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 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 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说:“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能通过无形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副美丽的图画。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
3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 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 “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 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风格豪放、想象丰富, 音律和谐,而且有时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 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 称,特别擅长七绝。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 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 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 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 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说:“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能通过无形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副美丽的图画。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
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全文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 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 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莲”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 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莲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 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 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 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 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 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 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 下回味的余地。 五、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了酬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 亲射虎,看孙郎 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会挽雕弓如满月 (到那时,)我定将手中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 西北望,射天狼 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背景。苏东坡是北末词坛的大革新家,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时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2.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全文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 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全文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 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 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 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 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 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 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 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 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 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 下回味的余地。 五、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疯狂, 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了酬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 亲射虎,看孙郎。 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 那又有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手持符节前往云中, 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会挽雕弓如满月, (到那时,)我定将手中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 西北望,射天狼。 朝着西北方, 射杀犯界的天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 背景。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时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2.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全文 ▲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 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壮志。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 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 起来的壮志豪情。 ▲说说“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答:《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 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 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 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 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显示抱负不凡 ●酒酣胸胆尚开张。蠡微霜,又何妨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运 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挽弓劲射的英雄的形象,英武豪迈,气 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 梦回吹角连营。 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 5
5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 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壮志。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 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 起来的壮志豪情。 ▲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 ▲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答:《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 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 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 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 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显示抱负不凡。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 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挽弓劲射的英雄的形象,英武豪迈,气 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 梦回吹角连营。 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