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农业资源与资源生产力 名词解释 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 信息。 2、作物生产潜力: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 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力 光合生产潜力:是指在植物群体结构及其各环境因素处于最佳状态时 有光能资源所决定产量潜力。 4、光温生产潜力:是指农田在水肥,劳力和技术等得到充分保证时,单位 面积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水热资源条件下应实现的最高产量。 5、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每年的有机物(经济产物)生产量 (kg/mu). 经济生产力:以经济产物的生产量为标准(谷类籽粒,蔬菜的可食部分, 棉花的絮,瓜果的果实,饲料的可用部分)。 7、等效生产力(标准生产力):以产品主要功能(使用价值量)表现力为标 二、问答题 1、我国水资源特点有哪些? 答:(1)水资源组成以地表水为主 (2)受季节气候影响:东部多,西部少; (3)雨热同季; (4)时空分布不均 2、中国土地资源特点有哪些? 答:(1)人均土地多,耕地少:全国平均人均土地约13亩,2006年10月 31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有耕地1827亿亩,人均1.39亩。 (2)非耕地农用地多:约70亿亩,但质量较差 (3)后备耕地资源不多:我国有可利用后备荒地5亿亩,主要在西北与 东北,其中无限制因素的只有1600万亩,绝大部分都有涝、旱、盐等限制因素
6 第二章 农业资源与资源生产力 一、名词解释 1、农业资源: 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 信息。 2、作物生产潜力: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 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力。 3、光合生产潜力:是指在植物群体结构及其各环境因素处于最佳状态时, 有光能资源所决定产量潜力。 4、光温生产潜力:是指农田在水肥,劳力和技术等得到充分保证时,单位 面积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水热资源条件下应实现的最高产量。 5、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每年的有机物(经济产物)生产量 (kg/mu)。 6、经济生产力:以经济产物的生产量为标准(谷类籽粒,蔬菜的可食部分, 棉花的絮,瓜果的果实,饲料的可用部分)。 7、等效生产力(标准生产力):以产品主要功能(使用价值量)表现力为标 准。 二、问答题 1、我国水资源特点有哪些? 答:(1)水资源组成以地表水为主; (2)受季节气候影响:东部多,西部少; (3)雨热同季; (4)时空分布不均。 2、中国土地资源特点有哪些? 答:(1)人均土地多,耕地少:全国平均人均土地约 13 亩,2006 年 10 月 31 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有耕地 18.27 亿亩,人均 1.39 亩。 (2)非耕地农用地多:约 70 亿亩,但质量较差。 (3)后备耕地资源不多:我国有可利用后备荒地 5 亿亩,主要在西北与 东北,其中无限制因素的只有 1600 万亩,绝大部分都有涝、旱、盐等限制因素
(4)土地资源质量不高:优、中、差各占1/3,2/β3受各种限制因子制约, 19%侵蚀、11%土质差、9%洪涝、7%盐碱、3.6%应退耕,草原退化三分之 3、农业资源的特性有哪些? 答:(1)整体性,缺一不可,共同作用,温、光、水、土、钱,综合考虑利 用地域性; (2)地区、地域差异,南北、东西、高低、城乡,因地制宜利用; (3)数量有限性,明显不足,时间、空间、形式,手段,核心是提高 效率 (4)变动性,变幻莫测,日、季、年,量、质、功能,重点是捕捉、对 策 (5)多用性,一物多用,日光(光温钟)、土(种养用),必须合理配置 潜力无限性时间、世代、进化,发现、替代、技术进步,必须创新养护 4、农业生产潜力开发 答:(1)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种植制度; (2)提高地力水平,改善营养环境 (3)实施节水策略,提高生产效益; (4)发展设施农业,强化调控力度
7 (4)土地资源质量不高:优、中、差各占 1/3,2/3 受各种限制因子制约, 19%侵蚀、11%土质差、9%洪涝、7%盐碱、3.6%应退耕,草原退化三分之一。 3、农业资源的特性有哪些? 答:(1)整体性,缺一不可,共同作用,温、光、水、土、钱,综合考虑利 用地域性; (2)地区、地域差异,南北、东西、高低、城乡,因地制宜利用; (3)数量有限性,明显不足,时间、空间、形式,手段 ,核心是提高 效率; (4)变动性,变幻莫测,日、季、年,量、质、功能,重点是捕捉、对 策; (5)多用性,一物多用,日光(光温钟)、土(种养用),必须合理配置 潜力无限性时间、世代、进化,发现、替代、技术进步,必须创新养护。 4、农业生产潜力开发 答:(1)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种植制度; (2)提高地力水平,改善营养环境; (3)实施节水策略,提高生产效益; (4)发展设施农业,强化调控力度
第三章作物布局 名词解释 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2、作物生态适应性:指在一定地区作物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3、喜光植物:又称阳生植物。是要求有充足阳光直接照射才能生长或生长 得良好的植物。(光饱和点与补偿点高,遮光后同化量减少,产量、品质下降。) 4、喜荫植物:要求在适度隐蔽下方能生长良好植物,不能忍耐强烈的直射 光线,生长期间一般要求有50%~80%隐蔽度的环境条件。(光饱和点与补偿点低, 遮阴或弱光条件下反而可能生长得更好) 5、临界日长:指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低或最髙的极限日照 长度。 6、长日照植物:缩短日照长度,开花期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长 日照作物。 7、短日照植物:延长日照长度,开花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短日 照作物 8、中性植物:有点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四季均可开花,称为中性 植物 9、喜凉作物: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的作物。一般需 ≥10℃积温15002200℃,有的只需9001000℃。 10、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盛期适温为20-30℃,需≥20℃积温2000-3000℃, 不耐霜的作物。 11、养地作物:可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类作物 耗地作物:能够吸收大量土壤养分、消耗地力,并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的植物。 13、半养地作物:有的植物虽不能固氮,但因在物质循环系统中返回的物质 较多,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较少了氮、磷、钾养分的消耗,或增加了土壤碳素, 这类作物称为半养地作物 14、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指的是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8 第三章 作物布局 一、名词解释 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2、作物生态适应性:指在一定地区作物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3、喜光植物:又称阳生植物。是要求有充足阳光直接照射才能生长或生长 得良好的植物。(光饱和点与补偿点高,遮光后同化量减少,产量、品质下降。) 4、喜荫植物:要求在适度隐蔽下方能生长良好植物,不能忍耐强烈的直射 光线,生长期间一般要求有 50%~80%隐蔽度的环境条件。(光饱和点与补偿点低, 遮阴或弱光条件下反而可能生长得更好) 5、临界日长:指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低或最高的极限日照 长度。 6、长日照植物:缩短日照长度,开花期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长 日照作物。 7、短日照植物:延长日照长度,开花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短日 照作物。 8、中性植物:有点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四季均可开花,称为中性 植物。 9、喜凉作物: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的作物。一般需 ≥10℃积温 1500—2200℃,有的只需 900—1000℃。 10、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盛期适温为 20-30℃,需≥20℃积温 2000-3000℃, 不耐霜的作物。 11、养地作物:可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类作物。 12、耗地作物:能够吸收大量土壤养分、消耗地力,并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的植物。 13、半养地作物:有的植物虽不能固氮,但因在物质循环系统中返回的物质 较多,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较少了氮、磷、钾养分的消耗,或增加了土壤碳素, 这类作物称为半养地作物。 14、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指的是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二、填空题: 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作物结构包括 种类、品种、和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即解决种仕 么、种多少与种哪里的问题。 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3、作物布局的原则应该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经济效益为目标,技术为 可行性。 4、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分别是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 宜区和不适宜区。 5、生态适应性指的是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 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6、从大范围的作物类型看,一般大田作物需光多,果树需光多。某些以茎 叶为目的的蔬菜需光可稍少一些,如叶菜类、萝卜、马铃薯、胡萝卜,某些树种 以及茶叶、咖啡等耐荫性稍强。 7、从不同发育时期看,营养生长期时需光相对少一点,生殖生长期时缺光 影响较大。 8、小麦在日长度超过12h条件下才能开花,所以称为长日照作物,多分布 在长江以北,在赤道附近不开花。反之,有些作物如大豆、棉花、玉米、高粱、 谷于、水稻、甘蔗、甘薯等,在短于某种日长度界限下才能开花,称为短日照作 物,短日照作物多分布在赤道附近。还有一类植物或品种对日照长短不敏感,四 季均可能开花,称为中性植物,如番前、四季豆、黄瓜、菜豆以及水稻、棉花、 烟草等的一些品种。 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把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喜温作物和亚热带作 物三种类型。 10、根据作物的水旱适应性,我国大田作物可分为喜水耐涝型、喜温润型、 中间水分型和耐旱怕涝型、耐旱耐涝型、避旱涝型六种类型。 11、对于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为了经济科学用水,采取以下措施:(1)有 水则水,无水则旱、(2)多种“雨季作物”、(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 12、评价一个地方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以及作物的适应性,不能只凭某一个指
9 二、填空题: 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作物结构包括 种类、品种、和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即解决种什 么、种多少与种哪里的问题。 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3、作物布局的原则应该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 经济效益为目标, 技术为 可行性。 4、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分别是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 宜区和不适宜区。 5、生态适应性指的是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 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6、从大范围的作物类型看,一般大田作物需光多,果树需光多。某些以茎 叶为目的的蔬菜需光可稍少一些,如叶菜类、萝卜、马铃薯、胡萝卜,某些树种 以及茶叶、咖啡等耐荫性稍强。 7、从不同发育时期看,营养生长期时需光相对少一点,生殖生长期时缺光 影响较大。 8、小麦在日长度超过 12h 条件下才能开花,所以称为长日照作物,多分布 在 长江以北,在赤道附近不开花。反之,有些作物如大豆、棉花、玉米、高粱、 谷于、水稻、甘蔗、甘薯等,在短于某种日长度界限下才能开花,称为短日照作 物,短日照作物多分布在赤道附近。还有一类植物或品种对日照长短不敏感,四 季均可能开花,称为中性植物,如番前、四季豆、黄瓜、菜豆以及水稻、棉花、 烟草等的一些品种。 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把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喜温作物和亚热带作 物 三种类型。 10、根据作物的水旱适应性, 我国大田作物可分为喜水耐涝型、喜温润型、 中间水分型和耐旱怕涝型、耐旱耐涝型、避旱涝型六种类型。 11、对于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为了经济科学用水,采取以下措施:(1)有 水则水,无水则旱、(2)多种“雨季作物”、(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 12、评价一个地方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以及作物的适应性,不能只凭某一个指
标,而要从土层厚度、质地、养分、酸碱度、持水特性、地下水位以及作物对肥 料的反应特点等多方面去综合考虑 13、从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与种类可以分为可把作物分为富氮作物、 富碳耗氮作物和半养地作物三种类型。 14、我国粮食作物布局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以稻 谷为主,兼有麦类、甘薯、玉米、豆类等:;华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谷子、 高粱、甘薯、大豆等;东北以玉米、高粱、谷子、春小麦为主;西北以春小麦、 玉米、杂粮为主;青藏高原则以青裸、豌豆、春麦为主。 15、我国棉花主要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新疆:油菜集中 于长江流域:花生主产地是山东、广东:茶叶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三、问答题 1、作物布局的含义。 答: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有两方面的含 义,首先是该地区的作物的结构,即作物种类、品种和面积(比例)。配置是指 作物的区域分布(宏观、粗略),田块分布(微观、精细)。作物布局回答种什么? 种多少?种哪里?作物布局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科 学技术水平、社会需要和市场价格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2、作物布局意义有哪些? 答:(1)指导方案作用,作物布局不是单一作物、单一田块、单一农户、单 一时间、单一区域、单一因素资源利用问题。发挥区域生产潜力和优势的问题十 分复杂、综合。它受天、地、作物、技术、畜禽、市场、价格、政策、交通;它 是农户、村镇、区域、国家共同利益调整和保证;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 互关系与农业发展的平衡协调;使当季、当年、明年、若干年的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布局方案规范个体行为,保证整体结构,协调生产和保护、产量和效益、当 前和长远,实现总体功能和目标。 (2)作物布局是区域农业布局的中心环节。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初级生 产,环境保证);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基本生存资料的供给,农村稳定和发展 农民安心的基石);作物布局提供其它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资源、劳力、资 金);作物生产提供非农产业的原料(必须足量、优质、及时、持久);宏观农业
10 标,而要从土层厚度、质地、养分、酸碱度、持水特性、地下水位以及作物对肥 料的反应特点等多方面去综合考虑。 13、从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与种类可以分为可把作物分为富氮作物、 富碳耗氮作物和半养地作物三种类型。 14、我国粮食作物布局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以稻 谷为主,兼有麦类、甘薯、玉米、豆类等;华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谷子、 高粱、甘薯、大豆等;东北以玉米、高粱、谷子、春小麦为主;西北以春小麦、 玉米、杂粮为主;青藏高原则以青裸、豌豆、春麦为主。 15、我国棉花主要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新疆 ;油菜集中 于长江流域;花生主产地是山东、广东;茶叶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三、问答题 1、作物布局的含义。 答: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有两方面的含 义,首先是该地区的作物的结构,即作物种类、品种和面积(比例)。配置是指 作物的区域分布(宏观、粗略),田块分布(微观、精细)。作物布局回答种什么? 种多少?种哪里?作物布局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科 学技术水平、社会需要和市场价格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2、作物布局意义有哪些? 答:(1)指导方案作用,作物布局不是单一作物、单一田块、单一农户、单 一时间、单一区域、单一因素资源利用问题。发挥区域生产潜力和优势的问题十 分复杂、综合。它受天、地、作物、技术、畜禽、市场、价格、政策、交通;它 是农户、村镇、区域、国家共同利益调整和保证;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 互关系与农业发展的平衡协调;使当季、当年、明年、若干年的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布局方案规范个体行为,保证整体结构,协调生产和保护、产量和效益、当 前和长远,实现总体功能和目标。 (2)作物布局是区域农业布局的中心环节。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初级生 产,环境保证);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基本生存资料的供给,农村稳定和发展 农民安心的基石);作物布局提供其它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资源、劳力、资 金);作物生产提供非农产业的原料(必须足量、优质、及时、持久);宏观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