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序和跋 【同步达纲练习】 V.课后巩固练习 (90分钟100分) 、基础题(16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崖页(fei) 诅咒(z0) 轶事(yi) B.热忱(chen 附和(he) 讳莫如深(hui) C.隽永(juan) 凄恻(ce) 风驰电望(zhi) D.磋跄(cuo) 伴( chang) 瞠目结舌(tng) 2.圈出句中的错别字,并在句后的括号里改正。(3分) 黄土高原气候干躁,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地破碎成粗细不等的棵粒。每遇大风, 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 3.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不能表达无奈的感伤心情()(2分) A.洋人直抵我们的炮口,用一支鹅毛沾水笔便塞住我们的炮膛。 发现无数更好的目标,可惜我已无箭可射。 你住的那小小的岛我难描绘,难绘那儿的午寐有轻轻的地震。 D.常常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4.修改病句。(每句改一处,改在原句上)(3分) (1)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2)小强和小明赛跑,他比他跑得快 (3)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5.下列景物的描述,何者最能表现出肃静的气氛()(2分) A.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 B.灯烛飘摇,烟气袅袅,龛座上的神像仿佛陷人阴影中沉思 C.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像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 天上的乌云向四面扩张着,猛兽似的把蔷薇色的云朵一块一块地吞噬掉。 6.下列文句,何者运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方法()(2分) A.放榜之后,我们像一只只刚脱落自己的小青蛙,四处呱呱叫 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茶,我们也不嫌贵了 C.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D.这只是开始,往后的工作还多着呢,你又不是不知道 7.“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 下来贴在纸上的。”上文所述,可用下列哪一个成语来形容( (2分)
《家》的序和跋 【同步达纲练习】 Ⅴ.课后巩固练习 (90 分钟 100 分) 一、基础题(16 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2.圈出句中的错别字,并在句后的括号里改正。(3 分) 黄土高原气候干躁,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地破碎成粗细不等的棵粒。每遇大风, 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 ( )( )( ) 3.下列各项中哪一个不能表达无奈的感伤心情( )(2 分) A.洋人直抵我们的炮口,用一支鹅毛沾水笔便塞住我们的炮膛。 B.发现无数更好的目标,可惜我已无箭可射。 C.你住的那小小的岛我难描绘,难绘那儿的午寐有轻轻的地震。 D.常常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4.修改病句。(每句改一处,改在原句上)(3 分) (1)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2)小强和小明赛跑,他比他跑得快。 (3)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5.下列景物的描述,何者最能表现出肃静的气氛( )(2 分) A.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 B.灯烛飘摇,烟气袅袅,龛座上的神像仿佛陷人阴影中沉思。 C.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像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 D.天上的乌云向四面扩张着,猛兽似的把蔷薇色的云朵一块一块地吞噬掉。 6.下列文句,何者运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方法( )(2 分) A.放榜之后,我们像一只只刚脱落自己的小青蛙,四处呱呱叫。 B.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茶,我们也不嫌贵了。 C.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D.这只是开始,往后的工作还多着呢,你又不是不知道。 7.“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 下来贴在纸上的。”上文所述,可用下列哪一个成语来形容( )(2 分)
A.亭亭净植 栩栩如生C.春意盎然D.画中有诗 、整体感悟(20分) 1.整体把握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可是我终于放弃 了这个企图。”为什么?(5分) (2)作者认为《家》的缺点是什么?(5分) 2.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5分) (1)“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为什么?(5分) (2)“《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为什么这样说?(5分) 三、课文阅读题(13分) 阅读《序》的第四段,回答问题 1.“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了激流?(2 分) 2.“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惟一的海流去。”这里,“惟一 的海”指什么?(2分) 3.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分) 4.“这惟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 了。”这句话,你又悟出点什么?(3分) 5.你能写一个有关生活的比喻句吗?和同桌比一比,看谁写得准确生动。(3分) 四、类文阅读题(15分) 《朱自清卷》序言林非 喜爱和熟悉朱自清散文的读者,可以说是相当不少的。大概会有许多人,从各种本子中 读到过他最为著名的《背影》,而大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又总会多少触动自己感情的 弦索,从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A.亭亭净植 B.栩栩如生 C.春意盎然 D.画中有诗 二、整体感悟(20 分) 1.整体把握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1)“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可是我终于放弃 了这个企图。”为什么?(5 分) (2)作者认为《家》的缺点是什么?(5 分) 2.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5 分) (1)“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为什么?(5 分) (2)“《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为什么这样说?(5 分) 三、课文阅读题(13 分) 阅读《序》的第四段,回答问题。 1.“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了激流?(2 分) 2.“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惟一的海流去。”这里,“惟一 的海”指什么?(2 分) 3.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 分) 4.“这惟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 了。”这句话,你又悟出点什么?(3 分) 5.你能写一个有关生活的比喻句吗?和同桌比一比,看谁写得准确生动。(3 分) 四、类文阅读题(15 分) 《朱自清卷》序言 林非 喜爱和熟悉朱自清散文的读者,可以说是相当不少的。大概会有许多人,从各种本子中 读到过他最为著名的《背影》,而大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又总会多少触动自己感情的 弦索,从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为什么一篇只有干余字的短短的散文会产生出这样的力量来呢?它的奥秘究竟在什么 地方呢?俄国作家高尔基谈到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读完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 心》之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醉如痴,多次把书页摊开在阳光底下,想从字里行 间找出使自己激动的奥秘。《背影》比起福楼拜的那篇小说来,篇幅要短小得多,情节要简 单的多,然而它们同样折射出一种强烈的打动读者的情感,这就是十分明了易懂的奥秘之所 在。 《背影》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之处,恰巧在于朱自清善于运用质朴、鲜明和细腻的文字, 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我们常说散文最要紧的是应该抒发真情实感,《背影》就 相当卓越地表现出了这一点。朱自清着力刻画体魄衰颓的老父执意要去火车站为自己送行, 到达后又絮絮叨叨地操心他的行李,再三嘱咐他一路平安。最感人的一笔是为了替他购买路 上解渴的橘子,竟在月台旁支撑着身躯上下攀援,正是这个动作很艰难的背影,活泼泼地写 出了老父对他深沉的爱 只要是写出真挚的感情,这篇散文就一定会打动读者的心。《背影》这个成功作品的关 键,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曾见到过不少的散文,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 的感情,却因为表达的并非真情实感,而是虚情或矫情,因此这些作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很快就消失了自己 的影响,而像《背影》这样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文章,却在问世后的几十年来,始终被广大的 读者所钟爱。(片段)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分) 摊开()矫情()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1)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的感情 (2)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 这篇序言以《背影》为例,告诉了我们写散文的成功之处在哪儿?(3分) 4.《背影》着力刻画的是父亲什么时候的背影?(2分)
为什么一篇只有千余字的短短的散文,会产生出这样的力量来呢?它的奥秘究竟在什么 地方呢?俄国作家高尔基谈到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读完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 心》之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醉如痴,多次把书页摊开在阳光底下,想从字里行 间找出使自己激动的奥秘。《背影》比起福楼拜的那篇小说来,篇幅要短小得多,情节要简 单的多,然而它们同样折射出一种强烈的打动读者的情感,这就是十分明了易懂的奥秘之所 在。 《背影》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之处,恰巧在于朱自清善于运用质朴、鲜明和细腻的文字, 洋溢出一股诚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我们常说散文最要紧的是应该抒发真情实感,《背影》就 相当卓越地表现出了这一点。朱自清着力刻画体魄衰颓的老父,执意要去火车站为自己送行, 到达后又絮絮叨叨地操心他的行李,再三嘱咐他一路平安。最感人的一笔是为了替他购买路 上解渴的橘子,竟在月台旁支撑着身躯上下攀援,正是这个动作很艰难的背影,活泼泼地写 出了老父对他深沉的爱。 只要是写出真挚的感情,这篇散文就一定会打动读者的心。《背影》这个成功作品的关 键,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曾见到过不少的散文,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 的感情,却因为表达的并非真情实感,而是虚情或矫情,因此这些作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很快就消失了自己 的影响,而像《背影》这样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文章,却在问世后的几十年来,始终被广大的 读者所钟爱。(片段)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 分) 摊开( ) 矫情( )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 分) (1)有的确乎也想惊涛骇浪般地倾泻自己的感情。 (2)尽管在一段时间之内,受到较多的推崇,却不会真正地活在读者的心里。 3.这篇序言以《背影》为例,告诉了我们写散文的成功之处在哪儿?(3 分) 4.《背影》着力刻画的是父亲什么时候的背影?(2 分)
5.通过学习这篇序言,你领悟到写作成功散文的奥妙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 一谈。(4分) 6.作者认为散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在哪儿?(2分) 赏析:这篇序言从《背影》为什么会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感动读者的原因,以及和 其他一些出文作家相比较等方面,用生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诠释了《背影》在问世后的几 十年来始终被广大的读者所钟爱的原因。既告诉了读者《背影》的大概内容,也引发了人们 与反省 与课文类比:相同点:本文与课文都大概的介绍了作品的一些内容,如课文中《家》的 一些人物,本文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不同点:本文重点在分析《背影》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原 因,而课文主要是交代自己青年时期的思想,以及对《家》的一些客观评价,冷静思考 五、中考题(16分) 元宵节俗 古人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阳历的历法体系。太阳历 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初一为元正,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 这就是元夕(元宵)的意义。元夕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月圆之时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阳历颁行之后,元宵节俗有了发展的契机, 但作为一个民族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据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 汉武帝正月初入夜祭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 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西域记》称印度摩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东汉永平年间,明帝 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 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旦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阳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俗中年味浓郁。如果 说舂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 节目,它是社会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
5.通过学习这篇序言,你领悟到写作成功散文的奥妙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 一谈。(4 分) 6.作者认为散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在哪儿?(2 分) 赏析:这篇序言从《背影》为什么会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感动读者的原因,以及和 其他一些出文作家相比较等方面,用生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诠释了《背影》在问世后的几 十年来始终被广大的读者所钟爱的原因。既告诉了读者《背影》的大概内容,也引发了人们 与反省。 与课文类比:相同点:本文与课文都大概的介绍了作品的一些内容,如课文中《家》的 一些人物,本文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不同点:本文重点在分析《背影》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原 因,而课文主要是交代自己青年时期的思想,以及对《家》的一些客观评价,冷静思考。 五、中考题(16 分) 元宵节俗 古人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阳历的历法体系。太阳历 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初一为元正,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 这就是元夕(元宵)的意义。元夕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月圆之时)。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阳历颁行之后,元宵节俗有了发展的契机, 但作为一个民族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 汉武帝正月初入夜祭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 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西域记》称印度摩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东汉永平年间,明帝 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 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旦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阳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俗中年味浓郁。如果 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 节目,它是社会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
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东风夜放花干树”,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 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1.请说出元夕(元宵)的意义。(3分) 2.元宵节俗的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3分)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元宵节俗形成的?请在原文中用“”画出标志性词语 (4分) 4.中国是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国家,陈元宵节外,请再描述一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景观。 (6分)(在描述中若能运用相关诗句恰当表达的话,加1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 考试,常常会使人想到答卷子、考听力、作文等。实际上,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考试” 在等待和检验着你。春游的路上,温馨的家里,值日扫除,动手动脑,面对外国友人,针对 社会不良现象……时时处处有检测我们的学识、道德、能力的“考试”。 请以“特殊的考试”为题目,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注意打开思路,选 好写作素材。300字内。 Ⅵ.合作探究题 通过学习本课,和小组同学探讨一下学习本课的收获 小幽默 对话 甲:“只有蠢材才会肯定一件事,聪明人是万事疑惑的。” 乙:“你能肯定吗? 甲:“当然 参考答案 Ⅱ.三、1.《家》描写了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通过梅、 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封
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 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1.请说出元夕(元宵)的意义。(3 分) 2.元宵节俗的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3 分)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元宵节俗形成的?请在原文中用“ ”画出标志性词语。 (4 分) 4.中国是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国家,陈元宵节外,请再描述一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景观。 (6 分)(在描述中若能运用相关诗句恰当表达的话,加 1 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 分) 考试,常常会使人想到答卷子、考听力、作文等。实际上,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考试” 在等待和检验着你。春游的路上,温馨的家里,值日扫除,动手动脑,面对外国友人,针对 社会不良现象……时时处处有检测我们的学识、道德、能力的“考试”。 请以“特殊的考试”为题目,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注意打开思路,选 好写作素材。300 字内。 Ⅵ.合作探究题 通过学习本课,和小组同学探讨一下学习本课的收获。 小幽默 对话 甲:“只有蠢材才会肯定一件事,聪明人是万事疑惑的。” 乙:“你能肯定吗?” 甲:“当然!” 参考答案 Ⅱ.三、1.《家》描写了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通过梅、 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