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较少涉及,而他则在乐府诗创作中直接反映汉末重大历史事件, 这就对民歌的传统有所突破。二是他虽沿用乐府古题,却又是以古题 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如《短歌行》,崔豹《古今注》日 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这是古辞内容, 而曹操的《短歌行》在咏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又加进了求 贤才的内容。《蒿里行》、《薤露行》,原是丧歌,崔豹《古今注》云:“言 人命如薤上之露,易唏灭也。亦谓人死魂归蒿里。…至孝武时,李延 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土大夫庶人。使挽柩 者歌之,世呼挽歌。”但曹操却用来写汉末时事。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 运用汉乐府这一形式时,表现了充分的灵活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这种革新,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给乐府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乾《乐府正义说:“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武尤甚。” 方东树也说他是“用乐府题目作作诗。”而这正是他对乐府的-大贡献。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建安 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弊,满目苍瘐,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蒿目时艰, 故其抒发情感往往慷慨悲凉,这也成为他诗歌风格的基本特征。而在 诗歌的语言上,他又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细,而是喜从大处 着笔,厚重古朴,真实直率地坦露自己的胸襟,显示岀鲜明的个性。 故钟嵘评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云其:“如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陈祚明云其“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 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
21 大事件较少涉及,而他则在乐府诗创作中直接反映汉末重大历史事件, 这就对民歌的传统有所突破。二是他虽沿用乐府古题,却又是以古题 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如《短歌行》,崔豹《古今注》曰: “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这是古辞内容, 而曹操的《短歌行》在咏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又加进了求 贤才的内容。《蒿里行》、《薤露行》,原是丧歌,崔豹《古今注》云:“言 人命如薤上之露,易唏灭也。亦谓人死魂归蒿里。……至孝武时,李延 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 者歌之,世呼挽歌。”但曹操却用来写汉末时事。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 运用汉乐府这一形式时,表现了充分的灵活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这种革新,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给乐府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乾《乐府正义说:“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武尤甚。” 方东树也说他是“用乐府题目作作诗。”而这正是他对乐府的一大贡献。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建安 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弊,满目苍瘐,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蒿目时艰, 故其抒发情感往往慷慨悲凉,这也成为他诗歌风格的基本特征。而在 诗歌的语言上,他又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细,而是喜从大处 着笔,厚重古朴,真实直率地坦露自己的胸襟,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故钟嵘评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云其:“如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陈祚明云其“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 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
兴四言的大家。这是因为《诗经》之后,文人的四言诗很少出色者 他不是机械的摹拟《诗经》,而是在內容与凊调、句法、词法均有创新 从而使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又大放异彩。 除诗歌外曹操的撒文也颇有特色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其文风的特点是清峻与通脱,也即是他的文章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 说话大胆,言辞锋利,用极简洁的形式与朴素的文笔,坦露自己的心 境。最著名的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尉侨玄文》《遗令》等。 四、曹丕及其文学创作 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其兄曹昂早死,故其后来得以继承曹操的爵 位。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太子,二十五年代汉自立,曹丕在政治上 无曹操之雄才大略,但他羨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即位后也有-些开 明的政策,表明他力求做一个明君。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 创作也很重视,是曹操之后建安文坛的又一领袖。他的文学创作今存 辞赋或全或残约30篇,诗歌据钟嵘《诗品》,说原有百余首,现存约 四十首,另《典论》一书,今存二篇。 曹丕的诗歌,就题材而言,可分三类,一日公宴诗,这类诗大多写 游赏宴欢之乐,模写山水,往往与诸子同题共作。二日抒凊言志之作, 三曰写男女爱情及游子思妇题材。其中以第三个方面写得最好,也最 有特色。其次,他的诗在体裁上比较多样,四、五、六、七言,杂言 均有创作。在风格上,曹丕的诗歌更多地具有清新流丽、细腻缠绵的 特点,这一点与曹操的古直苍凉不同。所以清人沈德潜说他是“孑桓 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22 兴四言的大家。这是因为《诗经》之后,文人的四言诗很少出色者, 他不是机械的摹拟《诗经》,而是在内容与情调、句法、词法均有创新, 从而使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又大放异彩。 除诗歌外,曹操的散文也颇有特色,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其文风的特点是清峻与通脱,也即是他的文章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 说话大胆,言辞锋利,用极简洁的形式与朴素的文笔,坦露自己的心 境。最著名的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尉侨玄文》、《遗令》等。 四、曹丕及其文学创作 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其兄曹昂早死,故其后来得以继承曹操的爵 位。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太子,二十五年代汉自立,曹丕在政治上 无曹操之雄才大略,但他羡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即位后也有一些开 明的政策,表明他力求做一个明君。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 创作也很重视,是曹操之后建安文坛的又一领袖。他的文学创作今存 辞赋或全或残约 30 篇,诗歌据钟嵘《诗品》,说原有百余首,现存约 四十首,另《典论》一书,今存二篇。 曹丕的诗歌,就题材而言,可分三类,一曰公宴诗,这类诗大多写 游赏宴欢之乐,模写山水,往往与诸子同题共作。二曰抒情言志之作, 三曰写男女爱情及游子思妇题材。其中以第三个方面写得最好,也最 有特色。其次,他的诗在体裁上比较多样,四、五、六、七言,杂言 均有创作。在风格上,曹丕的诗歌更多地具有清新流丽、细腻缠绵的 特点,这一点与曹操的古直苍凉不同。所以清人沈德潜说他是“子桓 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五、曹丕的文学贡献 (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 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 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扰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 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 穷。”曹丕所说的“文章′,指广义上的文章,既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 论著,也包括诗、赋等文学作品。它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 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建安七子作了评价,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 3、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它所说的“气",大体 指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气质不同,导致作品的风格就不同。 4、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 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 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比较:张衡的《四愁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独立的完整的 文人七言诗。但不是成熟的,因为还带有楚辞的遗迹。 (三)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
23 五、曹丕的文学贡献 (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 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 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 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 穷。”曹丕所说的“文章”,指广义上的文章,既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 论著,也包括诗、赋等文学作品。它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 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建安七子作了评价,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 3、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它所说的“气”,大体 指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气质不同,导致作品的风格就不同。 4、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 “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 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比较:张衡的《四愁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独立的完整的 文人七言诗。但不是成熟的,因为还带有楚辞的遗迹。 (三)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
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 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讲解:《蒿里行》(P201)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ˆ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岀占乱时 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 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讲解:《短歌行》(P202) 短歌ˆ与“长歌ˆ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 长短而言。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 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天下的 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 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 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 露ˆ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ˇ喻自己的 博大胸怀。全诗八句为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反复申说,从“人生几何发唱, 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这正代表着建 安诗歌最为感人的一面 讲解:《燕歌行》(P210)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是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创作的 七言诗。七言诗的形式,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四愁诗) 每句中间加有一“兮字,而曹丕此诗则完整的七言句式,因而他对七言诗的形成做
24 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 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讲解:《蒿里行》(P201)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 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 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讲解:《短歌行》(P202) “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 长短而言。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 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 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 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 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 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 博大胸怀。全诗八句为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反复申说,从“人生几何”发唱, 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这正代表着建 安诗歌最为感人的一面。 讲解:《燕歌行》(P210)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一是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创作的 七言诗。七言诗的形式,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四愁诗》 每句中间加有一“兮”字,而曹丕此诗则完整的七言句式,因而他对七言诗的形成做
出了贡献。尽管它还是句句押韵,音节不兔单调,但却直接为后来七言诗的成熟 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第二,这首诗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切和谐流 畅,很能体现曹丕诗的艺术风格。作者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上来描写,即景 抒情,即委婉细腻,又凄恻感人。开头三句写秋景,以燕雁尚知时令以兴起女子 对远行丈夫的怀念。“慊慊二句揣度对方远游也必定思念故乡。“贱妾以下五句写 女子百无聊赖的思念情状。最后四句补写夜景,末二句感慨牵牛、织女隔河遥望 为他们无辜被隔离而叹息。这样景情结合,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相思别离的 幽怨之情。全诗语言上平易清新,颇有个性特色 第二节曹植 一、曹植生平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日“思”,故后世称陈思 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 最高的-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 -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 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 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一度曾被 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 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由于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在曹操死后,他 的日子便很不好过。曹丕继位后,他位为藩侯,但曹丕对他颇多猜忌, 屡屡更换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谗毁,他受到了严厉的迫害,名 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他
25 出了贡献。尽管它还是句句押韵,音节不免单调,但却直接为后来七言诗的成熟 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第二,这首诗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切和谐流 畅,很能体现曹丕诗的艺术风格。作者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上来描写,即景 抒情,即委婉细腻,又凄恻感人。开头三句写秋景,以燕雁尚知时令以兴起女子 对远行丈夫的怀念。“慊慊”二句揣度对方远游也必定思念故乡。“贱妾”以下五句写 女子百无聊赖的思念情状。最后四句补写夜景,末二句感慨牵牛、织女隔河遥望, 为他们无辜被隔离而叹息。这样景情结合,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相思别离的 幽怨之情。全诗语言上平易清新,颇有个性特色 第二节 曹植 一、曹植生平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 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 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 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 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 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一度曾被 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 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由于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在曹操死后,他 的日子便很不好过。曹丕继位后,他位为藩侯,但曹丕对他颇多猜忌, 屡屡更换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谗毁,他受到了严厉的迫害,名 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他